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5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3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用抑菌圈法和微量二倍稀释法研究金银花、车前草等16种中草药提取液和纳米锌、纳米银对中国对虾来源病原菌——哈维氏弧菌TCBS–G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纳米锌对TCBS–G产生的透明抑菌圈直径达35 mm,地锦的透明抑菌圈直径约25 mm;采用96孔板倍数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纳米锌、地锦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12.5 mg/mL,纳米银的达6.25 mg/mL;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抑制剂对哈氏弧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纳米锌、纳米银对TCBS–G生物膜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药液质量浓度大于3.125 mg/mL时具有显著差异(P0.05);黄芪、地锦药液质量浓度大于12.5 mg/mL时抑制作用显著(P0.05)。普通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极其敏感,抑菌圈直径达20 mm以上,对头孢氨苄、四环素等均不敏感。  相似文献   
42.
纳米银作为一类新型的抗菌材料,具有抗菌高效、广谱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如今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行各业,但纳米银的抗菌机理尚不明确。归纳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对纳米银抗菌机理的研究进展,分析阐述其应用情况,最后提出需要关注使用纳米银带来的负面环境效应,以利于其更好应用。  相似文献   
43.
以FVB-GFP小鼠为实验动物,从怀孕第12 天开始,对小鼠进行连续1周的灌胃处理,然后对子一代青春期小鼠的子宫、肝脏、乳腺导管形态、乳腺干细胞等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并对纳米银在乳腺癌发生中产生的作用进行评估。灌胃时,将10只3月龄雌性小鼠平均分为2组,分为对照组(超纯水)和纳米银处理组(50 mg·kg-1),在子代小鼠生长到3月龄时,收集子宫、肝脏等脏器和乳腺组织并进行乳腺干细胞的培养。结果表明,孕期纳米银暴露可以改变子代小鼠乳腺导管的发育,产生炎症反应,并进一步影响乳腺干细胞的数目与形态,改变乳腺干细胞的生长与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44.
该文的研究目的用安石榴苷作为绿色还原剂制备壳聚糖/纳米银(CS/AgNPs)溶胶,并对CS/AgNPs表征及抑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H值为5,浓度为0.5%~1%的壳聚糖100 mL,硝酸银溶液浓度0.6 mol/L,加入质量浓度1%的安石榴苷溶液,25℃还原6 h可得粒径范围较窄,银粒子质量分数较高较的稳定纳米复合材料CS/AgNPs溶胶。经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溶胶中纳米银粒子粒径为8~11 nm,晶型为面心立方型。傅里叶红外光谱表明壳聚糖中-NH2与Ag+发生了螯合及CS/AgNPs中AgNPs的存在。CS/AgNPs溶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24 h后的抑菌率为95.5%,97.6%,刃天青法检测对2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0.096μL/mL。透射电镜扫描及细胞内容物渗漏实验表明,CS/AgNPs溶胶可以吸附菌体于细胞,破坏细胞膜,增加细胞的通透性,抑制菌体生长。安石榴苷原位还原制备的CS/AgNPs溶胶具有良好的抑菌性能,可为食品保鲜或医用材料制备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5.
为研究纳米银在土壤中的微生物毒性,采用室内培养方式,探究纳米银(0、10、50、100 mg·kg~(-1))对4种不同性质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多样性、呼吸作用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低剂量(10 mg·kg~(-1))纳米银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小,中高剂量(50、100 mg·kg~(-1))纳米银处理下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显著降低。随着纳米银剂量的增加,黄褐土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菌门(Cyan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厚壁菌门(Firmicutes)群落丰度显著下降;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群落丰度显著增加。纳米银处理土壤呼吸作用减弱,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显著抑制,而荧光素二乙酸酯酶(FDA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受纳米银剂量影响没有显著变化。同剂量纳米银处理下黄褐土、砖红壤中微生物性状因子对纳米银的响应强于水稻土和黄棕壤。多变量主成分分析显示,纳米银对真菌、FDA酶、过氧化氢酶的抑制与土壤有机质、砂粒含量正相关,对脲酶、蔗糖酶、呼吸作用的抑制与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正相关。综上分析,纳米银进入土壤后会对土壤微生物产生毒性作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但不同门类微生物对纳米银的敏感程度不同,且纳米银的毒性受土壤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以青龙衣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青龙衣中胡桃醌,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以甲醇和商用YZN-Y500纳米银抗菌溶液作对照,考察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得到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20、0.02、0.01、0.005和0.002 5 g/L的青龙衣提取物样品溶液,对枯草芽孢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以甲醇为浸提溶剂,浸泡时间6 h,液料比5∶1(mL∶g),超声波作用时间35 min的最佳提取条件下胡桃醌得率0.246%,浸膏得率13.88%。青龙衣提取物溶液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且溶液浓度越高,抑菌效果越明显;质量浓度为0.20、0.02 g/L的青龙衣提取物样品溶液对4种菌的抑菌圈直径可达15~25 mm,抑菌效果强于0.01 g/L的商用纳米银溶液。  相似文献   
47.
为研究纳米银(AgNPs)胁迫下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TL-F3)的氧化应激变化及其对AgNPs的吸附能力,通过序批式试验,探究不同浓度AgNPs对A.flavus TL-F3生长、细胞形态、胞外聚合物(EPS)分泌、抗氧化系统和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AgNPs可抑制A.flavus TL-F3生长,且抑制效果与浓度正相关。AgNPs可致A.flavus TL-F3菌丝发育不完全,表面破损。与不加AgNPs的对照组相比,当AgNPs的质量浓度为80 mg·L-1时,胞外聚合物含量升至237.55 mg·g-1,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均显著(P<0.05)提高,而Na+K+-ATP酶活性显著(P<0.05)降低了50.37%。A.flavus TL-F3对AgNPs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当AgNPs的质量浓度为1、30、50、80 mg·L-1时,A.flavus TL-F3对AgNPs的吸附率可达68.54%以上。...  相似文献   
48.
通过液相还原硝酸银得到纳米银粒子,然后将其添加入植物组织培养基中,从而得到一种抗菌的复合培养基,实现植物组织的开放式培养。试验主要包括纳米银粒子的制备及复合培养基的制备。首先,采用一种绿色无毒的方法,利用果糖和葡萄糖作为还原剂还原AgNO_3溶液,同时研究硝酸银浓度对纳米银粒子粒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备出纳米银粒子复合的B5培养基。结果表明,随着AgNO_3溶液浓度的升高,纳米银粒子的尺寸增大,粒径分布范围变宽;抗菌测试结果表明,纳米银粒子复合的B5培养基具有显著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49.
高红芳 《保鲜与加工》2020,20(5):225-230
纳米银由于具有显著的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超强的活性以及杀菌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领域。本文综述了纳米银抗菌包装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分析了抗菌膜中银在食品模拟液以及真实食品中的释放特性,讨论了抗菌膜用于食品保藏的安全性,指出了抗菌膜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纳米银抗菌包装膜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0.
以芍药切花为试材,以蒸馏水为对照(CK1),3%蔗糖+200 mg/L柠檬酸+25 mg/L水杨酸为基本瓶插液(CK2),探索在基本瓶插液中添加200 mg/L羧甲基壳聚糖(CMCS)和20 mg/L纳米银(NS)对芍药切花瓶插品质及采后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药剂均可改善切花水分平衡状态,提升观赏品质.与对照(CK1)相比,CMCS和NS处理芍药切花最大花径分别增加2.17 cm、3.19 cm,瓶插寿命分别延长3.01 d、4.26 d,最佳观赏期分别延长1.87 d、2.75 d.两种杀菌剂对芍药切花生理特性的调控作用相似,均提高了芍药切花花瓣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保护酶活性,降低了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及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其中20 mg/L NS处理的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