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20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0篇
  9篇
综合类   178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研究微生物絮凝法处理含六硝基芪废水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从六硝基芪生产废水排放口污泥中驯化筛选得到高效微生物絮凝荆产生菌,对其絮凝活性、COD去除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水样pH、絮凝助剂CaCl2投加量、絮凝剂投加量均对废水COD去除率有较明显的影响。当六硝基芪废水pH为8.0,絮凝助剂CaCl2溶液投加量为5.0ml/L,微生物絮凝剂投加量为2.0ml/L时,废水的COD去除率可达69.6%。[结论]采用微生物絮凝法处理六硝基芪生产废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2.
高效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选育及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6,(2):222-228
为了研究微生物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由此提高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率。以采集于山西省晋阳湖湖心岛和平定县玉米地10~15 cm深处土壤为试验样品,通过常规细菌分离和高岭土悬浊液法,从中筛选出编号为PY-M3和PY-F6絮凝活性较高的2株菌株。优化培养试验表明,菌株PY-M3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72 h,碳源为葡萄糖,含量为2 g/50 mL,氮源为复合氮源,培养基初始p H值为7.0,培养温度为30℃,摇床转速180 r/min,碳氮比值45,接种量2%;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其发酵液絮凝率从92.57%提高到94.43%。菌株PY-F6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72 h,碳源为葡萄糖,含量为0.5 g/50 mL,氮源为酵母膏,培养基初始pH值为7.0,培养温度为30℃,摇床转速140 r/min,碳氮比值30,接种量3%;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其发酵液絮凝率从95.95%提高到98.61%。  相似文献   
73.
从山东及河北沿海分离到一株产絮凝剂细菌(编号200903091102,简称1102),分别用细菌全脂肪酸气相色谱法和16S rDNA序列分析比对法对该菌进行鉴定,两种方法的鉴定结果均显示细菌1102为一种芽孢杆菌(Bacillus sp.)。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细菌1102与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特基拉芽孢杆菌(B.tequilensis)等亲缘关系最近。应用高氏1号培养基培养细菌1102,提取其絮凝剂进行絮凝力测定,结果显示,该菌所产絮凝剂的絮凝率达到80.19%。发酵72 h时,絮凝剂得率最高达19.5 g/L;分别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苯酚-硫酸法及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所得絮凝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多糖含量及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絮凝剂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 063 D,多糖质量分数占58.58%,氨基酸质量分数占2.49%。提示该菌在海水养殖中将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本研究旨在为海水养殖废水的生物净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索木质素磺酸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方法]制备木质素磺酸盐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物(LA),并以此对垃圾渗滤液进行絮凝处理,通过试验找到合成LA的最佳工艺条件和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最佳投料量。[结果]木质素磺酸盐与丙烯酰胺的最佳共聚条件是反应温度50℃,固含量15%,反应时间6 h,丙烯酰胺与木质素磺酸盐质量比为3∶1。改性木质素磺酸盐与聚合FeC l3复合对垃圾渗滤液絮凝效果较好,COD去除率可达74%,且该复合絮凝剂对温度适应性强。[结论]LA与聚合FeC l3复合对垃圾渗滤液进行絮凝处理,效果较好,其絮凝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任何其中一种絮凝剂。  相似文献   
75.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絮凝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武汉市某印染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7株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复筛后得到1株较高絮凝活性菌,命名为fd20。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Vitck-32进行生化特征鉴定,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对该菌的絮凝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加入0.6mL的1%CaCl2或絮凝菌液投加量为0.1 mL时,该菌株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可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76.
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XNJ1的筛选与絮凝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江苏苏州某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初筛分离出21株产絮凝剂的微生物菌株,复筛得到1株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絮凝剂产生菌,将其命名为XNJ1。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将菌株XNJ1鉴定为居幼虫普罗威登斯菌属(Providencia sp.)。试验结果表明,菌株XNJ1对高岭土悬浮液的最佳絮凝生长条件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尿素,pH值7.0~8.0,温度30℃左右,培养时间48 h。在最佳絮凝条件下,2%絮凝剂投加量对4%的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达到82.4%。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菌株XNJ1具有较好的生物絮凝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7.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一种产生高絮凝活性的菌株,经过培养条件优化,可提高絮凝效果.对乙醇法、丙酮法和CTAB法3种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确定其最优化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7.5,培养时间66 h,培养温度30 ℃,160 r/min.最优条件下,以CTAB提取法得到絮凝剂的絮凝活性达71.8 %,且无需添加CaCl2助凝剂,产率为1.33 g/L.  相似文献   
78.
采用常规的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土壤中分离出絮凝剂产生菌菌株,经过驯化培养后,以发酵液对高岭土混悬液的絮凝效果为指标,筛选出1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和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分析了影响絮凝效果的主要因素,对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菌株S3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是碳源为葡萄糖(20 g/L),氮源为酵母膏(2.5 g/L),培养温度为28℃,初始pH值为8,通气量为50 r/min;在此条件下,絮凝率为92%左右.  相似文献   
79.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与絮凝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45株菌株,以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浮液絮凝效果为指标,筛选出1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絮凝率达83.43%。该菌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以pH值在7.0左右、温度在60℃左右时絮凝效果最好,少量的Ca2 可提高絮凝率;采用水提—丙酮沉淀—真空干燥的工艺,最终从发酵液中得到粗制干品。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制备一种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对造纸废水进行混凝处理。[方法]以硫酸铝、硫酸铁、硅酸钠为主要原料制备一种新型高效无机高分子聚硅酸硫酸铝铁絮凝剂,并与聚丙稀酰胺复配使用处理造纸废水。[结果]在试验条件下,造纸废水的浊度去除率可达96.2%,色度去除率可达87.6%,COD的去除率可达79.3%。与聚合氯化铝相比,具有去除率高、矾花密实、投加量少、pH值范围较宽等优点。[结论]用聚硅酸铝铁和聚丙烯酰胺共同处理造纸废水可以达到较好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