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72篇
  免费   593篇
  国内免费   693篇
林业   1297篇
农学   320篇
基础科学   181篇
  2701篇
综合类   3393篇
农作物   225篇
水产渔业   127篇
畜牧兽医   583篇
园艺   176篇
植物保护   255篇
  2024年   221篇
  2023年   618篇
  2022年   544篇
  2021年   479篇
  2020年   394篇
  2019年   459篇
  2018年   351篇
  2017年   457篇
  2016年   553篇
  2015年   494篇
  2014年   621篇
  2013年   598篇
  2012年   528篇
  2011年   486篇
  2010年   442篇
  2009年   403篇
  2008年   312篇
  2007年   259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围绕我国林业编制温室气体清单这一重要工作,介绍了IPCC关于LULUCF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系列技术指南的技术要点和要求,阐明了我国林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的进展,提出了林业开展LULUCF监测工作未来面临的需求。同时,在分析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LULUCF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森林资源清查样地系统上构建"、"新布设LULUCF大样地系统"等2种开展LULUCF监测的思路,目的是为推动我国林业LULUCF监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2.
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是我国特有树种,它不仅利用价值广,而且由于独特的"黄山松文化"而备受人们喜爱和关注,但涉及黄山松天然林生物量、汇的研究未见报道。基于此,以黄山松天然林单木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模型选优得到较优的方程来描述生物量与林分调查因子的关系,利用联合估计法,建立了木材和树皮与树干、树枝和树叶与树冠的二级控制关系式,以及树干、树冠、树根三个因子与总生物量的一级控制关系式。在建模过程中,为提高研制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引入了交叉建模和检验计算思路来建立黄山松天然林单木生物量模型,编制了黄山松天然林单木货币收获表,弥补了黄山松天然林生物量、汇的空白研究,为更好地保护好黄山松天然林,实现黄山松天然林的可持续经营,充分发挥黄山松天然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3.
以杨树纯林和杨农复合林2种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有机、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的测定,初步探讨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杨树纯林和杨农复合生态系统中有机、全氮和有效磷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均呈现递减的趋势;有效钾含量在杨树纯林中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杨农复合系统中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变化趋势。土壤有机、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范围分别为(6.34±0.22)~(16.88±1.07)g/kg,(0.57±0.09)~(1.35±0.17)g/kg,(4.76±0.44)~(13.88±1.01)mg/kg和(52.8±3.99)~(176.1±8.45)mg/kg。由于间作植物的影响,N,P,K和有机的含量在杨树纯林和杨农复合生态系统土壤层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杨农复合生态系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和养分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44.
为研究包膜肥在直播早熟油菜上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不同用量包膜肥对‘湘杂油1613’氮代谢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相同条件下,施用包膜肥油菜氮代谢活跃,叶绿素含量(SPAD)升高,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增加,含量差异不明显;单株有效分枝数和角果数明显增加,每角果粒数和千粒重小幅提高。施用包膜肥增产效果明显,包膜肥施肥量为1500 kg/hm~2时产量最高,达到2066.9 kg/hm~2。通过拟合建模,包膜肥用量为1611.0 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2164.9 kg/hm~2;而普通肥的用量为1870.5 kg/hm~2时,最高产量为1904.8 kg/hm~2,包膜肥产量增加13.6%,同时用量减少13.9%。  相似文献   
45.
通过连续2年施入不同用量有机肥、秸秆菌渣和树枝菌渣,探究有机物料投入下环境因子及土壤理化性质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矿化、积累的影响,为作物稳产高产及土壤培肥的最佳投入方案提供理论依据。采用Li-8100田间原位法监测不同生育期土壤呼吸速率,设置7个施肥处理:6 000 kg/hm~2有机肥(M1)、12 000 kg/hm~2有机肥(M2)、6 000 kg/hm~2树枝菌渣(B1)、12 000 kg/hm~2树枝菌渣(B2)、6 000 kg/hm~2秸秆菌渣(S1)、12 000 kg/hm~2秸秆菌渣(S2)和不施有机物的对照(CK)。结果显示,3种有机物料投入均提高了土壤总有机及活性氮含量,增加了玉米和小麦的产量,玉米产量增幅17.5%~45.9%,小麦产量增幅30.8%~68.6%,其中B2处理增产效果最佳。外源投入显著增加土壤总有机含量,与此同时也引发土壤的矿化,增强土壤呼吸,表现为:总有机含量树枝菌渣处理秸秆菌渣处理≥有机肥处理,呼吸总量秸秆菌渣处理有机肥处理树枝菌渣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固存量与投入量和作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易氧化有机、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pH的相关性不显著。总之,有机物料投入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作物增产,其中12 000 kg/hm~2树枝菌渣施肥处理的培肥和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6.
为了研究水稻(Oryza sativa L.)低节位早发分蘖与叶片形态、氮代谢之间的关系,并筛选低节位分蘖多、早期分蘖发生速率快且符合理想株型叶片形态的水稻品种(系),对31个籼亚种水稻品种(系)早期低节位的分蘖特性、叶片形态及氮代谢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栽培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系)第一叶位成蘖率存在广泛变异,而第二、第三叶位成蘖率达到100%;水稻低节位分蘖发生速率与秧苗前3片叶叶长呈正相关,分蘖数量与叶宽呈负相关,因此,在育种上,可以将水稻秧苗前3片叶较长且较窄作为筛选早发分蘖水稻品种的参考形态指标;水稻植株体内蔗糖含量只影响分蘖发生速率,但不影响分蘖数量;硝态氮含量既影响分蘖发生速率,也影响成蘖率,氮代谢酶谷氨酸合酶(NADH-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NADH-GDH)的活性能促进水稻低节位分蘖的发生;将31份水稻品种(系)进行聚类,可分为A、B、C 3类,其中C类材料是分蘖发生较早且分蘖发生速率快、叶片形态更接近于理想株型叶片形态的优质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47.
对于国家长远发展而言,汇林是较为重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国家造林效率,还能对环境进行优化,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此时,汇林造林技术显得极为重要,技术人员必须对自身工作加以重视,保证能够增强汇林造林力度,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8.
本主要针对造林对陆地汇影响进行研究,肯定了造林对陆地汇变化的联系,详细阐述造林对陆地汇的影响,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相应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9.
对20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进行5种不同强度的疏伐,伐后郁闭度分别为0.4(T1),0.5(T2),0.6(T3),0.7(T4),0.8(T5),后在其林下套种肉桂(Cinnamomum cassia),形成马尾松、肉桂人工复层林,应用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研究其不同混交模式林分储量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素含量大小排序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土壤层,分别为(475.96±13.59)、(469.64±2.41)、(443.34±2.04)、(425.94±2.03)、(21.10±0.35)g/kg。乔木层中马尾松各不同处理平均素含量排序为T1T4T3T5T2;肉桂平均素含量大小排序则为T2T4T1T3。在5个不同处理中,储量的空间分布序列均表现一致:乔木层土壤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和枯枝落叶层的储量随着林分郁闭度增加而增加,而灌木层、草本层以及土壤层储量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5个不同处理中,以马尾松纯林的储量高于其它4个不同混交;马尾松肉桂以1∶5.4比例混交时,总储量在混交林中最大,达117.32t/hm2,且乔木层大于纯林,林分固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0.
贺兰山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和根系有机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是陆地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常和植被、气候等环境要素相关。为了解贺兰山地区土壤有机状况,2011年对贺兰山东麓青海云杉(Picea crassfoli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灰榆(Ulmus glaucescens)林下土壤和根系取样,测定了各自的有机含量。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油松和灰榆林林下土壤平均有机含量分别为34.12g/kg、17.83g/kg和15.32g/kg,林下根系有机密度分别为869.12g/m2、532.17g/m2和242.68g/m2,林下土体(土壤和根系)有机密度分别为17.58kg/m2、9.55kg/m2和4.00kg/m2;林下根系有机占林下土体有机的比重为4.94%~6.0%。贺兰山青海云杉林下土壤储量高于全国森林土壤储量平均水平,油松林下储量略低于全国森林土壤储量平均水平,灰榆林储量仅为全国森林土壤储量平均水平的36.7%。青海云杉和油松林利于土壤有机累积,其林下土壤是贺兰山地区重要的有机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