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8篇
林业   53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38篇
  117篇
综合类   555篇
农作物   32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87篇
园艺   34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101.
以棉籽油甲酯、乙酯生物柴油及其与石化柴油形成的调和油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Sturm试验方法,考察了生物柴油及其调和油的生物降解特点。研究表明:在有氧的水环境中生物降解28 d,棉籽乙酯生物柴油与甲酯生物柴油生物降解率分别达99.7%和99.1%;对甲酯生物柴油而言,生物柴油体积分数为50%和20%的调和油的28 d生物降解率分别为93.8%和80.8%,而乙酯生物柴油体积分数为50%和20%的调和油的28 d生物降解率分别95.7%和81.9%,但在相同条件下,0#柴油生物降解率仅49.9%;生物柴油在调和油中体积比越大,调和油的生物降解速度越快,生物柴油对石化柴油的生物降解具有促进作用。该文对认识棉籽油生物柴油在环境中的消解规律,控制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2.
甲基叔丁基醚(MTBE)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甲基叔丁基醚(WTBE)是一种汽油添加剂,广泛应用于中高档汽油中。其对环境造成的污粢和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文中介绍了MTBE对人和环境的潜在危害,阐述了国外对MTBE污粢地下水的异位和原位生物处理方法,并综述了MTBE的分析方法,指出了我国开展WTBE有关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3.
世界可再生燃油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再生燃油是指从生物中提取的燃油,因此也称作生物燃油。与矿物燃油相比,可再生燃油主要具有以下优势:可生物降解,无毒性,对环境无害,并可以从广泛的可再生资源(例如粮食、油子、糖类作物以及其他植物)中提取。随着全球农业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和农作物产量不断增长,世界可再生燃油生产迅速扩大,正在成为储量日趋减少、价格逐年上升、对环境污杂较重的矿物燃油的替代燃油。  相似文献   
104.
为了解蓝藻水华期间微囊藻毒素在罗非鱼体内的分布及累积传递过程,2008年6~8月采集了高密度蓝藻池塘及太湖网箱内的鱼样及水样,用ELISA法对鱼样和水样进行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池塘水体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在0.123~0.514μg/L,MC-LR含量随着藻密度的下降而降低,对照组水体MC-LR浓度显著高于实验组MC-LR含量。池塘鱼体肌肉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累积含量在1.194~3.615ng/g,肝脏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累积含量显著高于肌肉组织。将池塘与网箱罗非鱼转至无微囊藻水体中暂养,跟踪检测MC-LR含量变化,池塘和网箱鱼体肌肉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均低于人体每日可耐受摄入量,而肝脏组织藻毒素MC-LR含量则分别需要经过10~20d自然生物降解后降低至安全摄入量之下。讨论了微囊藻毒素在鱼体组织分布与食物链中的累积传递。  相似文献   
105.
以“五星大苠茄”茄子品种为试材,采用普通PE地膜与5种可降解地膜对栽培茄子生长及土壤水分影响进行对比研究全生物降解膜对土壤水分、茄子生长的影响,分析茄子生育期全生物降解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全生物降解膜的降解速度显著高于普通地膜,其中:白色全生物降解膜的降解速度快于黑色全生物降解膜。土壤含水量在茄子生长前期与普通地膜无差异,茄子产量与普通地膜差异不显著,但全生物降解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在茄子生育期显著低于普通地膜。全生物降解膜对茄子的株高、茎粗、含水量,以及产量的影响与普通地膜差异不显著,但对环境的友好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在试验区域以购于浙江家乐蜜园艺科技有限公司的全生物降解地膜黑膜替代普通塑料地膜是具有可行性的,但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6.
为研究不同剂量生物炭对四环素污染的土壤的原位修复效果,本研究以甘蔗渣为原材料制备生物炭,并通过不同剂量的添加(1%、2%、3%,分别记作BC-1、BC-2、BC-3)明确了修复过程中四环素去除效率、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降解微生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生物炭施入显著加速了土壤中四环素的降解,其中BC-2处理(79.50%)显著高于BC-3(62.50%)和BC-1(50.30%)处理。同时生物炭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H及有机质和腐殖质含量,在培养结束后,各处理的pH较CK(四环素污染土壤)分别提升了0.46、0.54、0.80,有机质分别提升了1.37、2.82、5.12 g·kg-1,腐殖质分别提升了4.48、6.55、5.21 g·kg-1。生物炭处理显著提升了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其中BC-2处理提升效果最好,较CK分别提升40.00%、183.30%、65.30%和157.10%。在生物炭处理中,具有降解作用的潜在降解菌Achromobacter(无色杆菌属)、Sphingomonas(鞘脂单胞菌属)、Stenotr...  相似文献   
107.
覆盖可生物降解地膜对茶菊抑草效果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菊是一种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经济作物,近年来在北京地区发展较快,但随着人工成本提升,其种植过程中除草问题日益凸显,急需寻找到一种有效且环保的草害防控方法。研究通过使用2种厚度规格的传统地膜(PE材料,厚度分别为0.008,0.010 mm)与生物降解膜(PLA+PBAT材料,厚度分别为0.008,0.010 mm)的田间试验对比,以探讨覆盖可生物降解地膜对茶菊抑草效果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CK(不覆膜),覆盖可生物降解膜在苗期相对抑草率分别为49.63%(0.008 mm)和52.21%(0.010 mm),可以获得与传统膜相近的抑草效果;同时,在产量方面覆盖可生物降解地膜相对CK增产分别达15.60%(0.008 mm)和16.98%(0.010 mm),也基本与覆盖传统膜持平。覆盖可生物降解膜对茶菊抑草效果和增产效果与传统的PE膜接近,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环保的方法应用于茶菊种植中的草害控制。  相似文献   
108.
巨大芽胞杆菌E-1菌株对土壤氯嘧磺隆残留的降解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玉米对氯嘧磺隆敏感的原理,测定巨大芽胞杆菌E-1对土壤氯嘧磺隆残留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降解菌用量为300 mL菌液/kg土时,对玉米根长的修复率为18.31%~62.48%;降解菌用量30 mL菌液/kg土时的修复率为11.78%~49.72%;降解菌用量3 mL菌液/kg土时,施用降解菌的处理与不施菌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9.
为了研究复合菌系分解纤维素的分解特性,将从复合菌系中分离的一株厌氧细菌WSC-B(Clostridium sp.)与另外2株好氧细菌(Bacillus sp.和Clostridiaceae sp.)重新组合为一个新的复合菌系F1,通过减重法分析F1纤维素分解能力,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显色法(DNS法)分析F1产生的几种纤维素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复合菌系在接种后10 d可使水稻秸秆和滤纸分别减重73.9%和70.6%。WSC-B、WSC-A、WSC-5比例为3∶2∶1时,降解效果最佳。复合菌系F1的纤维素滤纸酶活、外切酶、内切酶、β-葡萄糖苷酶的最大值分别为16.26 U·m L-1、56.25 U·m L-1、30.67 U·m L-1和10.81 U·m L-1。  相似文献   
110.
利用2株降解细菌S-1和S-3对西玛津进行生物降解,研究其降解能力及降解特性。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OD600考察S-1和S-3的生物学特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条件下两菌对西玛津降解效果的影响以及混合菌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30℃,pH 7.5条件下培养72 h后,0.2 mg·L~(-1)西玛津降解率均可达到99%以上;两菌对中低浓度底物(0.2~10.0 mg·L~(-1))的降解效果较好,72 h几乎降解完全,高浓度(25.0~50.0 mg·L~(-1))则不利于降解,50.0 mg·L~(-1)时S-1和S-3最高降解率分别为56.67%和75.53%,外加少量碳源和氮源后降解速率均有所提高;混合菌的最佳配比为1∶1,此时西玛津降解率最高,混菌的降解速率及降解能力均强于单菌,可见S-1和S-3对西玛津均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说明两株降解菌在残留西玛津污染治理中具有独特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