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9篇
林业   90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165篇
  87篇
综合类   442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151篇
园艺   58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Struts+Spring+Hibernate(SSH)架构快速构建Web系统,能使系统结构清晰,同时具备很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大大提高了Web系统的可重用性。在分析SSH架构组成的基础上,介绍了SSH架构的Web系统的分层设计方案及系统执行流程。通过实例详细叙述了基于MyEclipse实现SSH构架的Web系统的过程,并重点介绍了MyEclipse环境下一种高效的SSH架构整合方案。  相似文献   
992.
<正>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Ivan)。隶属于斑腿蝗科,尖翅蝗属。[1]为鲁北地区的优势蝗种。一般密度为10头/㎡左右。在不同时期的调查中,5月份占蝗虫总数的53.2﹪,7月份占蝗虫总数的35.1﹪,9月份占蝗虫总数的24.5﹪。[2]为主要蝗种。每年都要进行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993.
盐化灰漠土开垦前后碳存贮与碳释放的分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盐化灰漠土开垦前后土壤有机碳贮量与碳释放的分层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荒漠土壤相比,农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了27%,但20~25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与贮量显著增加,使得总有机碳贮量(0~250 cm)增加了57%。同时,在0~60 cm土层农田土壤碳释放速率也显著高于荒漠,而在底层(60~250 cm)两者则无明显差异。农田土壤有机碳在表层以消耗为主;中层(20~60 cm)有机碳库受碳存贮与消耗作用的共同控制,但存贮作用更为强烈,该层土壤有机碳量有明显累积;底层(60~250 cm)有机碳以存贮为主,较为稳定。此外,荒漠与农田底层土壤有机碳均在65%以上,碳释放比重达到71%,显示了盐化灰漠土底层土壤碳循环的重要性。开垦使得盐化灰漠土土壤碳库表层流失,但全剖面总碳库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94.
为更准确提取农牧交错地带的土地利用信息,本文以靖边县为例,利用分层分类法对该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在TM图像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分层分类的分类步骤,并利用ERDAS建模,逐层提取土地类型,将该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分为9类。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监督分类法比较,分层分类法的分类精度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农牧交错地带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较为理想,总分类精度达到87.41%,Kappa系数也达到了85.53%。为今后该地区的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5.
马铃薯种植机分层施肥开沟器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马铃薯种植机普遍存在的肥料定位不精确问题,结合马铃薯根系分布规律和一垄二行种植模式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曲面排肥与V型防堵结构的分层施肥技术,设计了深度可调式分层施肥开沟器,研究了土壤与开沟部件之间运动关系,并对肥料在曲面分肥板上的运动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以下层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为试验指标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排肥器最佳槽轮工作长度;在此条件下,以排肥轴转速和曲面分肥板斜面倾角为试验因素,上层排肥盒左右侧排肥一致性变异系数为试验指标进行了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运用DPS和Matlab软件进行回归方程显著性分析和参数优化,得出最佳因素组合为排肥轴转速20.5r/min,曲面分肥板斜面倾角15o,此时上层排肥盒左右侧排肥一致性变异系数为3.30%。最优参数下的重复试验结果表明,平均上层排肥盒左右侧排肥一致性变异系数为3.71%,试验值与理论值相近;同时田间排肥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开沟器作业流畅,排肥性能满足马铃薯施肥要求。  相似文献   
996.
黑龙江省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粮在我国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杂粮的这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本文综述了黑龙江省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概述了黑龙江省杂粮的种植特点,阐明了杂粮加工现状,介绍了杂粮进出口贸易情况,展望了黑龙江在杂粮领域的研究方向、发展趋势及相应对策,为以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97.
基于旋耕覆土的冬小麦基肥分层定深施用装置设计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针对中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主产区基肥的无序、过量施用和利用率低等问题,该文在基肥分层施用农艺研究基础上,基于旋耕机覆土原理,提出了土壤后覆盖方式下的冬小麦基肥精准分层定深投送方法,并设计了冬小麦基肥分层定深施用装置,该装置可一次完成旋耕、分层施肥和镇压作业。其中旋耕机构配备变速齿轮传动箱,可以进行高、中、低3种转速之间的转换,选用国标IT245型号旋耕刀,在刀辊上按对称螺旋线布置;肥料分层投送机构配深层和浅层排肥管,用于深层和浅层肥料的投送作业。在北京小汤山精准农业示范基地进行了装置的田间作业性能试验,结果显示:装置在120、150和180 mm的3种耕深作业工况下,耕深最大误差为5 mm,耕深稳定性系数最小为93.84%,满足旋耕机构的作业性能技术要求;设置浅层和深层肥料的目标施用深度分别为80和150 mm,实际肥料施用深度稳定性系数分别为92.38%和95.11%、合格率分别为83.33%和90%,满足旋耕施肥装置的作业性能指标要求。该研究可以为冬小麦基肥的机械化精准分层定深施用技术提供装备支撑。  相似文献   
998.
通过两年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形态氮素运筹对0~30 cm耕层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所有处理进行分层操作,设置不施氮肥(CK)、普通尿素一次施肥(PU1)、普通尿素传统施肥(PU2,60%种肥+40%追肥)、普通尿素分层施肥(PU3,上层20%N+中层30%N+下层50%N)、缓释尿素(PCU)与普通尿素(PU)配施分层施肥[上层20%N(普通尿素)+中层30%N(配施)+下层50%N(配施),PCU1(PCU∶PU=中3∶7、下3∶7)、PCU2(PCU∶PU=中5∶5、下5∶5)、PCU3(PCU∶PU=中3∶7、下5∶5)、PCU4(PCU∶PU=中5∶5、下3∶7)]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中,处理PU2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较高,除CK外,其它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PCU1、PCU2、PCU3、PCU4)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分别比普通尿素的处理(PU1、PU2、PU3)在10~20 cm土层提高0.48%~5.66%、2.61%~7.64%、11.57%~43.30%,PCU4处理含量最高,分别为24.30 g/kg、1.61 g/kg、84.28 mg/kg;在20~30 cm土层提高0.68%~7.32%、3.37%~9.04%、2.51%~26.17%,PCU2处理含量最高,分别为24.13、1.33、72.23 mg/kg。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PCU1、PCU2、PCU3、PCU4)的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比未配施缓释尿素的处理(PU1、PU2、PU3)在10~20 cm分别提高2.49%~8.33%、7.25%~28.12%、1.05%~13.79%、14.57%~73.16%,PCU4处理酶活性最高,分别为0.60 mg/g、1.04 mol/L、29.15 mg/g、0.98 mg/g,20~30 cm土层提高9.52%~15.91%、9.60%~32.14%、12.26%~36.39%、26.40%~45.42%,PCU2酶活性最高,分别为0.60 mg/g、1.07 mol/L、25.27 mg/g、0.87 mg/g。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较全部施普通尿素PU3产量两年分别提高1.78%~15.85%和2.32%~24.56%,PCU4产量最高达13 016和13 899 kg/hm2。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施肥方式能提高耕层10~30 cm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促进玉米生长并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其中PCU4处理施肥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对不同处理玉米茎流进行精准预测,为推算玉米蒸腾耗水量以及制定合理的灌水方案提供新思路。【方法】试验研究对象为夏玉米,品种为西农985。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交替沟灌高水处理(alternate furrow irrigation,AFI1)、交替沟灌低水处理(alternate furrow irrigation,AFI2)和常规沟灌处理(conventional furrow irrigation,CFI)。AFI1、AFI2每次灌水量为CFI灌水量的2/3和1/2。利用通径系数与互信息分析不同处理的影响因素与玉米茎流相关关系,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玉米茎流速率估算模型,以主成分回归模型为对比,对两个模型预测精度和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1)不同处理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所差异,影响CFI、AFI1玉米茎流的主要因素是气象因子,影响AFI2处理玉米茎流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2)不同土层含水量对各处理茎流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研究发现10-20 cm和20-30 cm土层含水量与玉米茎流相关程度最高。利用不确定性分析法进一步分析得出,常规处理与高水处理水平下,与茎液流变化关系最密切的土壤含水层为20-30 cm,其次是10-20 cm,低水处理水平下,最敏感的土层为10-20 cm,其次是20-30 cm;(3)根据模型误差分析与模型不确定性分析,神经网络模型RMSE、d-factor值较小,R2值达到了0.9以上,说明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更高,模型更稳定。【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对茎流进行预测,对指导玉米灌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揭示岩溶石山山坡土壤剖面水分的分层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相互关系,为我国南方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岩溶水文过程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典型岩溶石山山坡土壤剖面进行分层取样,结合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岩溶石山地区土壤水含量的垂向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土壤剖面水含量的分层特征.[结果]岩溶石山山坡土壤剖面水含量具有明显差异,变化范围为34.66%~47.10%,平均值为38.15%,土壤质量水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35 cm深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质量水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与pH呈显著负相关,与中值粒径相关性不显著(P>0.05);有机质通过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影响土壤质量水含量变化.土壤质量水含量及理化性质的变化具有分层性,地表至35 cm为表土层,35~85 cm为过渡层,85~115 cm为稳定层.[结论]岩溶石山地区土壤剖面水分具有明显的分层性,是土壤性质、结构特征、根系活动、水分运动、化学淋滤作用及基岩界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应注意20~40 cm处植被根系活动及基岩界面对土壤剖面水分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