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5篇
农学   47篇
基础科学   12篇
  23篇
综合类   464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82篇
园艺   34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1.
为探讨丹参对脂肪变性奶牛肝细胞的作用机制,采用胶原酶两步灌流法分离培养奶牛肝细胞,不同浓度DL-乙硫氨酸处理,油红染色观察其脂滴数量,MTT法测定肝细胞的活性,生化法检测TG含量。用不同浓度的丹参处理变性肝细胞后,生化法检测ALT、AST、TG、SOD、MDA的含量或活性,ELISA法测定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和CYP450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筛选出2 mmol/L的DL-乙硫氨酸作用24 h作为体外造模的最佳条件。用丹参处理后,能降低ALT、AST、TG和MDA的活性或含量,抑制TNF-α的释放,增加SOD活性。随丹参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CYP450的表达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4 h时,丹参对NF-κB的表达无明显影响;48 h时,随丹参浓度的增加,NF-κB的表达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这表明丹参对奶牛脂肪肝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促进脂质代谢、抑制肿瘤细胞坏死因子、抗脂质过氧化及降低NF-κB和CYP450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丹参根腐病是丹参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根部,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处理均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移栽日期、密度处理下丹参根干重变化规律,为丹参大田高产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田栽培丹参为研究对象,设移栽日期T1(冬栽,2009年11月26日移栽)、T2(春栽Ⅰ,2010年3月9日移栽)、T3(春栽Ⅱ,2010年3月27日移栽)和密度(株距×行距)D1(20cm×25cm)、D2(25cm×25cm)、D3(25cm×30cm)共9个处理,通过定期采集样品测定丹参根干重变化曲线,以归一化的生长度日用曲线拟合软件对其进行拟合。[结果]丹参根干重变化符合Logistic曲线,曲线分析表明丹参根生长分为前慢期、速生期和后慢期3个时期。[结论]丹参移栽后生长度日在1900~2200℃·d之间即9月份根干重进入快速生长期。  相似文献   
14.
丹参为试材,采用土培盆栽法,于第1茬花开前进行高温胁迫处理,研究了高温胁迫对丹参生理指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丹参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上升趋势,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下降趋势;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与胁迫时间呈极显著多项式关系。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均呈下降趋势,且各指标均与胁迫时间呈负相关。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均呈下降趋势,且各指标均与胁迫时间呈负相关,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研究表明,高温(40℃)对丹参生理指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有较大的影响,且各功能指标共同作用,以减轻植株所受伤害。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比例丹参(Salviae miltiorrhiza)药渣替代玉米芯对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供试菌株进行栽培实验.经栽培收获两茬子实体,分别对不同配方两个菌种的菌丝长速、单位料重产量、生物学效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单位料重产量及生物学效率表现上,随培养料中所含丹参药渣比例增加而增加;在菌丝长速表现上则相反.经丹参药渣、玉米芯的碳氮比分析(28.5∶1;88.1∶1)得知,栽培料中随药渣含量的增加氮素含量相应提高(碳氮比55.27∶1~27.44∶1,氮含量为0.76%~2.43%),成为两个菌种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丹参 丹参别名紫丹参、赤参、血参、红根,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主产于安徽、山西、河北、四川和江苏等省区,野生于向阳山坡草丛、沟边、路旁或林缘等处。秋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然后把全株挖起,晒至根部软化,抖去泥沙,剪掉枝叶,摊开暴晒至五六成干,然后把每株根部捏拢,晒至八九成干后再捏1次,把须根全部捏断,晒至足干。  相似文献   
17.
丹参对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脾、肾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探讨丹参对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及脾、肾组织结构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提供参考。60mg·kg-1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丹参治疗组,各15只。另外以20只正常大鼠设立正常对照组。丹参治疗组灌胃丹参水煎液5g·kg-1·d-1,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灌胃相当剂量的蒸馏水,试验期为28d。给药后的第7、14、21、28天眶后静脉丛采血,离心制备血清测血糖。试验结束后剖杀大鼠,取脾、肾组织,Bouin′s液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切片的组织结构。试验第28天,丹参治疗组的血糖极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模型对照组脾小结数量较少,较难见到生发中心,动脉周围淋巴鞘较薄;肾小球体积增大,血管球扩张,肾小囊囊腔变小,肾小管腔里充有不等量蛋白渗出物,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而丹参治疗组脾小结界限较清晰,可以见到生发中心,动脉周围淋巴鞘较薄,淋巴细胞排列相对较紧密;肾小球、肾小管排列规则,囊腔隙较正常,肾小管结构清晰、上皮细胞结构较正常,但管腔里内还有少量均质红染的蛋白渗出物。丹参在一定程度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的异常,丹参对模型大鼠脾、肾组织结构病变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药典和医药行业的标准,结合丹参主产区的生产实际情况,制定丹参种植的土壤、繁殖方式、田间管理以及采收加工等标准。本技术规程对丹参药材的高效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四川农业大学(邮编:625014电话:0835-2882232)选育的丹参新品种"川丹参1号",前不久通过了四川省品种审定。该品种生育期240~270天,匍匐状,高60~75厘米。根粗、短、肥厚,质硬而脆,较易折断。一般栽培于紫色土壤中,忌连作,667平方米(1亩)栽种5500~6000窝,每垄错窝栽双行,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下旬采收。  相似文献   
20.
实验结果表明,丹参注射液分别在3×10~(-3)g/ml和6×10~(-3)g/ml浓度时,小白鼠子宫活动呈轻度弛缓,记录图形波谷略下延,收缩间隔延长,子宫活动较用药前有明显差别(P<0.05);妊娠小白鼠每只一次皮下注射0.2 mI丹参注射液,每日1次,连续3次,试期无一例发生流产,妊娠鼠均产下健康乳鼠;用妊娠山羊作同样实验(山羊体重30kg左右,每次每只皮下注射10ml丹参液,约含生药10g,每日1次,连续3次),同样无一例发生流产,妊娠期满顺利产下健康羊羔;丹参注射液离体兔耳灌流后,兔耳皮肤血管短暂徼弱扩张,但用药前后流量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