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27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7篇
  26篇
综合类   136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以大丰3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密植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随之增加,种植密度达到82 500株/hm2时,产量最高;而试验所设的3种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没有太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石灰性土壤吸磷差异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等温吸附法研究了24个农田石灰性土壤和4个石灰性生土的磷吸附能力及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而采用通径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确定了影响供试石灰性土壤吸附固磷能力的主要土壤性质。研究结果表明:28个供试石灰性土壤的磷等温吸附曲线都很好地拟合了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最大吸磷量(Xm)以4个石灰性生土最大;其次为7个大田褐土性土,9个大田石灰性褐土;8个蔬菜大棚石灰性褐土最小。土壤pH值、CaCO3、活性钙、活性镁、活性铝和小于0.002 mm的土粒均与最大吸磷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0.2~2.0 mm的土粒均与最大吸磷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经通径分析和反向逐步回归分析可知,影响供试石灰性土壤吸附固磷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有机质,其次为速效磷和活性钙,土壤有机质、速效磷、活性钙和小于0.002 mm土粒共同决定了供试石灰性土壤95%的最大吸磷量。供试土壤中,8个蔬菜大棚石灰性褐土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相对较高,而吸附固磷能力相对较弱。连年大量有机和无机肥料的投入不仅导致磷在土壤中大量积累,而且由于土壤肥力的逐步提高,其吸附固磷能力下降,土壤中累积的磷素迁移性增强,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43.
自1991年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人员发现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 Milne Ed-wards)入侵山西省临汾市以来,黄胸鼠的分布区域现已扩展到运城市、长治市、晋中市、太原市等地区。对黄胸鼠入侵山西省后的分布特征、栖息环境、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黄胸鼠极有可能进一步成为山西省的主要家栖鼠,对其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4.
信息传播技术与农业推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了农业传播方式的分类、农业传播的变迁,着重分析了信息传播技术与农业推广相互沟通效果的途径、方案;指出农业推广人员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与农民相互学习,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和沟通渠道,并运用好创新扩散理论、团体规范和群体压力理论;最后提出信息传播技术与农业推广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5.
细叶韭调味品的产业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细叶韭生产现状及开发利用价值的分析,对细叶韭调味品的产业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细叶韭作为新型调味品受到市场的青睐,但基本处于野生采收阶段。细叶韭作为新型调味品资源,对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特色产业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细叶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细叶韭产业,可安排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贫困山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加大对细叶韭研究的投入,增加研究课题,加强基础研究,为细叶韭产业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6.
特用玉米杂交种抗病毒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鉴定方法,评价了238份特用玉米杂交种对矮花叶病和211份特用玉米对粗缩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高抗矮花叶病占41.0%,抗病占18.1%,中抗占19.3%;高抗粗缩病占10.4%,抗病占26.5%,中抗占26.9%。在不同区试类型品种中,高油玉米抗病性较强,达到中抗以上分别占93.3%和66.7%;糯玉米占78.3%和63.6%;青贮玉米占83.8%和47.7%;甜玉米对这2种病害抗性较差,分别占55.8%和46.5%。通过审定的30个品种中有17个品种兼抗这2种病害。  相似文献   
47.
杂种小叶杨叶片外植体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开发新的小叶杨基因保存技术并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本研究以杂种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 P. deltoides cv. ‘Shanhaiguanensis’)无性系的叶片作为外植体,研究了杂种无性系的的离体培养及叶片再生体系,探讨了不同激素组合对杂种无性系不定芽的诱导、分化以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于杂种小叶杨叶片分化的培养基是MS+0.1 mg/L 6-BA+0.04 mg/L NAA+0.005 mg/L TDZ,不定芽分化率和平均分化芽芽数分别达到最高的90%和6.8,芽长为2.14 cm;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0.1mg/L IBA,生根率达90%。最后将这些再生植株成功驯化并移栽到温室。10 mg/L的卡那霉素可以抑制杂种小叶杨的诱导分化,20 mg/L的卡那霉素可以抑制杂种小叶杨不定芽的生根。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小叶杨抗病虫害等方面的遗传转化及相关研究,同时也将为小叶杨基因库的保存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8.
9种轻型屋顶绿化景天属植物的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筛选适宜无养护轻型屋顶绿化的抗旱植物,以胭脂红景天(Sedum spurium ‘Coccineum’)、佛甲草(S. lineare)、金叶佛甲草(S. lineare ‘JinYe’)、八宝景天(S. spectabile ‘Borea’)、松塔景天(S. nicaeense)等9种景天属植物为试验材料,通过光照培养箱模拟屋顶绿化环境进行控水试验,研究干旱胁迫下不同品种叶片含水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等抗旱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景天的外部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增加,抗旱性强的品种叶片含水量下降幅度较小,脯氨酸反应不剧烈;除胭脂红景天外,大部分景天品种膜脂过氧化程度较轻,说明景天属植物总体上抗旱性较强。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9种轻型屋顶绿化景天属植物的抗旱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佛甲草>八宝景天>垂盆草>宽叶佛甲草>费菜>德景天>松塔景天>金叶佛甲草>胭脂红景天。  相似文献   
49.
番茄早疫病菌抗啶酰菌胺菌株细胞膜透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对啶酰菌胺产生抗性后膜透性的变化,采用菌丝生长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电导率法和荧光猝灭法分别测定了抗、感菌株对NaCl渗透压的敏感性、胞内可溶性蛋白和糖的含量、膜渗透率及对啶酰菌胺的吸收量。结果表明:抗性(R-Bos)菌株在2.5 g/L NaCl浓度中生长最快,敏感(S-Bos)菌株则在5 g/L NaCl浓度中生长最快;在0~10 g/L NaCl浓度下,R-Bos菌株的生长明显快于S-Bos菌株,在20~80 g/L NaCl浓度下生长无显著差异;R-Bos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高,分别达61.9%~105.2%和133.1%~161.9%;用啶酰菌胺处理菌株后,所有菌株的渗透率上升,膜透性增大,但R-Bos菌株的渗透率始终低于S-Bos菌株;且R-Bos菌株对啶酰菌胺的吸收量明显减少,为48.3%~49.9%。推测番茄早疫病菌对啶酰菌胺产生抗性后,胞内保水能力提高,对渗透压表现出耐受性,同时膜透性降低使得对药剂的吸收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50.
丁红智 《山西林业科技》2010,39(3):31-33,40
在优树选择的基础上,测定了不同产地海红果实的纵径、横径、单果重、整齐度、总糖、总酸、维生素C及铁、钙、磷、镁等矿质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海红果实的纵径、横径、单果重、整齐度、维生素C、总酸、磷含量差异显著,而总糖、铁、镁、钙等的含量差异不显著;2)海红果实纵径略小于横径,果形指数变化在0.802-0.915之间;3)海红果实酸甜适度,糖酸比介于10.309-18.363之间;4)海红果实富含钙、铁、镁等矿质元素,尤其是钙、镁元素的含量很高,平均为191.437 m g/kg和141.167 m 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