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70篇
林业   31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32篇
  301篇
综合类   122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61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5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61.
基于SWAT模型的长江源区径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源流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境内,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流域径流量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SWAT模型是基于水文过程的,具有很强物理机制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利用长江源区1975-2004年气象数据、水文数据以及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图、土壤图等数据构建了适合长江源区的SWAT水文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对模拟的月流量相对误差为10.6%,相关系数R2和Nash Suttcliffe系数Ens>0.7。表明模型在长江源流域对产流模拟的适用性较好,为长江源流域建立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2.
以天山中部中科院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观测站三种类型草地长期(26 a)围栏封育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长期(26a)围栏封育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围栏外(自然放牧条件下),表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高寒草甸(165.29 g·kg-1)>高寒草甸草原(98.73 g·kg-1)>高寒草原( 83.54 g·kg-1),微生物量碳含量依次为高寒草甸草原(181.70 mg·kg-1)>高寒草甸(146.37 mg· kg-1)>高寒草原( 43.06 mg· kg-1).围栏封育后,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 11.37%、3.26%和2.21%;高寒草甸草原和高寒草甸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长2.89%和12.04%,而高寒草原降低40.36%.(2)从围栏内外土壤剖面来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依次降低,微生物熵也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3)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速效钾、全磷含量达到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速效磷含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速效氮含量正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63.
不同覆盖物对果树越冬的保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于2006~2007年冬季,采用不同覆盖材料,进行了黑塑料布、双膜彩条布、单膜彩条布和紧贴式双层塑料布覆盖下的最低温度和温差的逐日观测,以减轻果树越冬掩埋的劳动强度。结果表明:最低气温平均值是黑塑料布-5.9℃,双膜彩条布-7.3℃,单膜彩条布-9.3℃,紧贴式双层-6.6℃,裸露的气温-17.9℃。温差平均值是黑塑料布-2.8℃,双膜彩条布-2.6℃,单膜彩条布-4.8℃,紧贴式双层-3.7℃,裸露的气温-10.0℃。试验表明,黑塑料布的保温效果好,温差也小。单膜彩条布的保温效果最差,温差也最大,有转暖乍冷的不良影响。紧贴式双层塑料布的保温效果因为与单层黑塑料布相同,并且多浪费一层覆盖材料和多费工时而被否定。  相似文献   
64.
基于土壤饱和入渗理论计算盐碱地冲洗定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盐渍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一种土壤类型,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4。据统计全世界盐渍土有9·54×108hm2。中国盐渍土面积大部分分布在新疆、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宁夏银川平原和内蒙古西部等地[1]。根据1990~1993年原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调查中国农业综合开发盐碱型后备资源3·75×106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1%[2]。盐碱的改良利用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冲洗改良是利用盐碱地的重要水利措施。冲洗定额是冲洗改良盐碱地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如何正确合理地确定冲洗定额是冲洗改良盐碱地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计算冲洗定额的方法主要有列果斯塔也夫经验公式、沃洛布耶夫公式、阿塞拜疆水工设计  相似文献   
65.
流动沙漠腹地防护林土壤肥力质量垂直演化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评价法对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地土壤肥力质量垂直演化作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建设后不同土层土壤的物理结构逐渐变好,透水、透气、持水能力有所增强;随防护林年限的增长,不同土层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增加以及六种酶活性的增强促进了土壤养分的转化,多数养分因子在不同土层间差异明显;定植年限较长的防护林地土壤盐分含量增加,有表聚现象;同一林地不同土层之间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差异很小,但与林木生长指标有较大相关性。在现有咸水滴灌条件下,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地土壤肥力质量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6.
基于2000年和2005年的遥感影像,利用RS,GIS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台兰河绿洲灌区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监测,并分析了不同时期台兰河绿洲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对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水资源动态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5年耕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年均增加分别为3 603.8 hm2和151.4 hm2;绿洲林地和草地大面积减少,减少量分别为2 247.07 hm2和14 325.9 hm2,相应地绿地面积减少了165 72.97 hm2;草地和林地等生态用地的减少是灌区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转移比例分别为13.97%和5.93%.地表来水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灌区地下水开采量从1989年的5.91×106m3增加到2003年的1.39×107m3,灌溉面积和机井数量不断增大,地下水开采强度日益增加,地下水水位呈日益下降的趋势.农业用水所占比例过大,生态用水逐渐缩减.  相似文献   
67.
土壤盐分对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水分扩散率是土壤水盐运动的重要参数之一。利用水平土柱吸渗法对不同含盐量土壤的水分扩散率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并建立了土壤水分扩散率、土壤含水量与Boltzmann参数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含盐量土壤之间的水分扩散率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在相同土壤含水量情况下,土壤水分扩散率随土壤含盐量的增大而增大;土壤水分扩散率随土壤含水量增大而单调增大,且当含水量接近饱和时,土壤水分扩散率接近无穷,通过建立含水量与土壤水分扩散率的经验函数关系能较好地反映了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水分扩散率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8.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的周期性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塔里木河源流区10个水文站1957-2003年的径流量资料,通过时间序列周期方差分析外推法计算了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出山口径流量的水文周期,根据组间差异与组内差异最大的原则,得出塔里木河三源流的水文周期为17a;利用周期叠加趋势模型对塔里木河三源流出山口总径流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报模型为:X(τ)=200.98443995+0.51320681τ+dt+τ。从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看,从2006年起将出现一个源流来水量大幅减少的时段,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对策和解决措施,塔里木河干流的生态问题将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69.
玉龙喀什河平原区地下水矿化度的时空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玉龙喀什河平原区面积约942km^2的地下水进行两期取样检测矿化度,各取得了202个地下水矿化度样本,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取得数据进行了半方差函数分析)计算了均值、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等统计特征值。在此基础上,将分形理论与地质统计学原理相结合,计算了玉龙喀什河平原区在1999年和2003年的地下水矿化度,分形维数分别为1.67,1.43,变异系数分别为0.46,0.51,可见,2003年地下水矿化度的均匀性要比1999年差。初步研究表明,干旱区表层地下水的矿化度并非属理想分形的介质,它仅在一定的尺度内才具有分形特征。通过对1999年及2003年水样的分析,得出该地区地下水矿化度在空间与时间上皆存在明显的变异性。在空间尺度上,研究区地下水矿化度中部大于东西部;东北部大于西北部。在时间尺度上,随着时间的推移(1999-2003年)研究区中部的地下水矿化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70.
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湖泊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采用系统论的观点,对亚洲中部的干旱区湖泊(包括咸海、巴尔喀什湖、博斯腾湖、艾比湖、玛纳斯湖、艾丁湖与罗布泊等)的水分循环与其他物质循环进行综合研究,其结果不仅丰富了生态循环的理论,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干旱区湖泊与湿润区湖泊截然不同的特征;表现出水分循环的独特性、形态测量学的复杂性、风生湖流的奇特性与泥沙运行的规律性以及内陆湖水化学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水生态循环系统等。干旱区湖泊作为陆地水圈的组成部分,他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他由湖泊中的生物和水两大亚系统组成,相互作用而又相互联系。尽管大陆性气候严酷和强烈,风生湖流强劲(有时还多亏他的作用),蒸发量大,但内陆湖能生存数千年,即在现代时间尺度上是无IL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