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4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6篇
  27篇
综合类   43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为研究极端干旱区微喷灌水技术对葡萄生理和产量的影响,通过对葡萄不同生育期叶片SPAD值、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的测定,分析不同微喷周期条件下各处理的叶片SPAD值、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特征和相互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喷水周期条件下,各处理的SPAD值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日变化值为38.31~43.8。其中,每天喷水1h处理的SPAD值日平均值最高,为42.0,之后是对照处理和每隔1d喷水2h处理,分别为41.2和40.3,每隔2d喷水3h处理的SPAD值最低,为39.3。葡萄SPAD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间相关关系显著,回归方程分别为Ca=0.1028VSPAD-2.2266、Cb=0.0796VSPAD-2.3749、Ct=0.1824VSPAD-4.4602。在葡萄品质指标和产量上,采用微喷可以提高VC含量、多酚含量和单宁含量等多项品质指标,并使葡萄平均增产5.4%,表明合理的微喷周期处理有利于提高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并使产量增加,而叶绿素仅是葡萄生理生长的指标之一,如光合、叶绿素荧光等指标对葡萄生理的影响仍需作更深入的研究,以期能更进一步揭示微喷条件下的葡萄增产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南疆地区膜下咸水滴灌条件下水肥盐调控管理模式.[方法]设置不同淡咸水混合比例(1 ∶ 0、4 ∶ 1和2 ∶ 3)和不同施氮量(400、300kg/hm2和200kg/hm2)组合方案,其中淡咸水混合比例1∶0、施氮量300 kg/hm2为对照,研究了膜下咸水滴灌水肥盐调控对棉花盐离子、养分吸收及干物质分配...  相似文献   
13.
李毅  李敏  曹伟  张江辉 《农业工程》2010,(1):94-102
盐渍土膜下滴灌过程中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空间变异性,对灌溉管理有一定影响。该文根据3个不同尺度下土壤采样及颗粒尺寸分布(PSD)测定结果,探讨了土壤PSD分维和颗粒体积分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了各尺度和综合尺度下土壤PSD分维和颗粒体积分数的经典统计特征和地质统计特征,根据颗粒体积分数的半方差函数计算了不同尺度颗粒体积分数的分形维,并做出了等值线图。研究表明,土壤PSD分维与黏粒的体积分数呈正相关关系,黏粒体积分数增大引起PSD分维增加的原因在于细颗粒的比表面积比粗颗粒的大;各尺度土壤PSD分维及颗粒体积分数均无强变异特征;不同尺度下土壤PSD分形维的半方差函数中块金和基台值均非常低;50 m尺度土壤PSD分维和黏粒体积分数的等值线图具有类似的集中度和走势,而砂粒体积分数和粉粒体积分数则具有相反的集中度和走势。该研究说明土壤PSD分维和颗粒体积分数都有一定的尺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滴灌冬小麦水肥运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探索滴灌冬小麦最佳水肥运筹模式,为滴灌条件下冬小麦优质高产的水肥高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两块不同土壤基础肥力的田块,进行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氮组合处理对比试验研究,通过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品质等指标的测定,分析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不同水氮运筹方案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基础肥力对滴灌小麦干物质积累影响显著,增施基肥能提高冬小麦光合产物从而提高冬小麦产量。土壤基础肥力提高对滴灌冬小麦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维生素B1、氨基酸含量和吸水率具有负效应。推荐高肥力田滴灌冬小麦水肥运筹方式为W2N2,即灌浆期水分调控和氮肥后移的组合方式;低肥力田滴灌冬小麦水肥运筹方式为W1N3即返青-拔节期水肥调控的组合方式为宜。  相似文献   
15.
NaCl胁迫对不同柳枝稷材料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菲  陈新  杨春华  张蕴薇 《草地学报》2011,19(6):1018-1024
采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10份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材料(其中5份为育成品种,5份为不同地理来源的野生种质)种子和幼苗进行胁迫处理,通过分析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株高、鲜重、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细胞膜透性的变化,研究其种子和幼苗对盐胁迫的反馈机制,分析不同材料的耐盐性水平,为柳枝稷的引种、育种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增加,柳枝稷发芽率、株高、鲜重、叶绿素含量下降,而脯氨酸含量、细胞膜透性增加。品种中,Cave-in-rock,Sunburst和Pathfinder耐盐性相对较强;地方野生种质播种期耐盐性较差,苗期耐盐性良好,具有较好的研发潜力。  相似文献   
16.
在极端干旱条件下,以成龄无核白葡萄为研究材料,采用滴灌灌水技术,研究了施用不同剂量保水剂下各处理土壤含水量与葡萄生理特性和光合特征以及对葡萄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处理在0—100 cm土层中的土壤含水量对照处理明显低于保水剂处理;叶片水势在水前与水后的变化规律一致,均为B100最大,其次B200和B50,对照最小;各处理葡萄叶片蒸腾速率在葡萄果实膨大期逐渐升高,在果实成熟期快速下降,其中CK和B100蒸腾速率小而B200和B50略高;在光合速率上,B200明显高于其它3个处理,而B100最低,B50在颗粒成熟期高于B100和对照。对葡萄施用保水剂的经济评价中得出,B100处理虽然在葡萄产量上稍低于B200,但相比B200减少了一倍投资,使其最终获得了最大的收益。说明保水剂能明显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蓄水保墒作用。  相似文献   
17.
蒸散发是水资源分配利用的依据,能够估算出不同气候环境、不同区域的蒸散发是目前研究的重点。这些年运用遥感手段建立模型,结合地面气象站的气象数据、卫星影像等信息,提取参数建立模型来估算蒸散发的方法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其中,利用能量平衡来建立模型尤为广泛,不同的模型,选取参数、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着重针对SEBAL、SEBS估算模型进行详细的对比介绍,SEBAL模型是具有较为坚实的物理基础,已经在平原、盆地、流域等区域进行了成功的应用,SEBS模型与SEBAL模型在模型建立原理上一致,但在计算感热通量H时,采用总体大气的相似理论,引入了热传输粗糙度长度。对这两模型进行了系统学习分析,并针对在新疆未来可开展的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滴灌带灌水均匀度田间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发展节水灌溉的同时保证低能耗,为此,低压低能耗的微灌技术将成为未来节水灌溉发展的核心。实验选取了自治区节水灌溉重点县自动化滴灌示范基地中使用较多的两种不同类型滴灌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铺设坡度、铺设长度、入口压力等对滴管带灌水均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自动化滴灌示范基地中采用的两种滴灌带均能满足设计的灌水要求,均匀度良好。从试验结果中还发现A型滴灌带在低压条件下进行灌水均匀度良好,综合分析且在耗能上较B型滴灌带低,能够达到低压低能耗微灌技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氮磷处理对老芒麦种子产量、产量组分及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氮磷处理对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种子产量组分、产量以及对不同生育期老芒麦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90 kg N·hm-2时,种子产量达到最高为592.26 kg·hm-2,氮肥对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施90 kg P·hm-2时,种子产量达到最大为680.61 kg·hm-2,磷肥主要通过影响分蘖数、生殖枝数和小穗数来提高产量;氮磷互作对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不施肥时总根长和根系表面积根生长处于较高的水平,随着施氮量和施磷量的增加,根表面积和总根长均先减小后增加,氮肥对老芒麦根平均直径无显著影响;返青期至抽穗期根系生长速度较快,成熟期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20.
王纯武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219-222
通过对滴灌红籽瓜不同密度对比试验寻找其适合大型机械化作业的最佳密度,从而进一步探讨红籽瓜高产栽培技术,为指导大田生产服务。采用扩大行距,对留苗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分别对3700、5550、7400株/667m2三种密度做了小区试验。结果以5550株/667m2取得了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品质。在此密度下单产达147.8 kg,达极显著水平。总结出适合新疆昌吉地区红籽瓜高产栽培的最佳密度为5550株/667 m2,其产量、植株生长、主要经济性状、干物质积累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