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5篇
  37篇
综合类   4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陈炜  张雨珂  炊雯  李红兵 《水土保持通报》2019,39(4):270-274,280
[目的]对黄土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科学估算,以保障该区域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为制定区域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陕西省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结合千湖湿地基本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将千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包括物质生产,气体调节和水源涵养等7项具体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和碳税法等方法,对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结果]在千湖湿地各项生态功能服务价值中,气体调节服务价值最高,为2.90×10~8元/a,占总价值的87.5%,其次为科研文化服务价值为1.90×10~7元/a,占总价值的5.73%,而水质净化价值最低为3.00×10~5元/a,占总价值的0.09%,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约为7.90×10~5元/hm~2,小于同样位于陕西省的洽川湿地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量。[结论]陕西省千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约为3.30×10~8元,间接服务价值约为总价值的90.5%,直接服务价值约为总价值的9.5%。  相似文献   
92.
近200年来渭河流域干旱洪涝事件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渭河流域1813—2017年旱涝灾害资料的收集整理,重建旱涝等级以及指数序列,采用滑动t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渭河流域近200年来旱涝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200年来渭河流域发生水旱灾害共111次,水灾和旱灾分别发生了55次和36次,同年水旱灾害交替出现20次,发生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轻度旱灾 > 中度旱灾 > 轻度涝灾 > 旱涝交替 > 中度涝灾 > 重大涝灾及重大旱灾。旱涝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833—1880年、1914—1933年为中度和重大旱灾的多发期,1894—1910年、1933—1939年为中度和重大涝灾多发阶段。旱涝演变存在5~7年、10~11年、18~20年、60年和105~110年周期震荡。110年左右的周期震荡最强,为第一主周期,第二主周期为60年,第三主周期为20年,同时检验出旱涝有5个突变年,分别为1825年、1881年、1914年、1933年及1981年。空间分布上,渭南地区旱灾发生频率最高,天水和铜川次之,渭河源头处发生频率最低。西安、渭南涝灾发生频率最高,天水、宝鸡、咸阳次之,渭源和铜川涝灾发生频率最低。  相似文献   
93.
渭河宝鸡段水质评价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易文利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353-357
对渭河宝鸡段水质污染情况及变化趋势做出评价,为宝鸡市渭河治理、保护及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根据2007~2009年渭河宝鸡段6个断面的水质监测资料,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应用秩相关系数法对主要的3个断面的水质在时间上(2002~2009年)的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断面水质达到功能区所要求的水质类别,但存在一定的有机污染;在时间上,渭河宝鸡段污染情况呈下降趋势;在空间上,林家村断面的水质情况最好,胜利桥、常兴桥和卧龙寺断面次之,虢镇桥和蔡家坡断面最差。  相似文献   
94.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进展   总被引:78,自引:6,他引:72  
范拴喜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7):310-315
【研究目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环境污染中污染面积最广、危害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国内外提出了众多的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笔者将其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归纳,为以后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笔者综述了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几何均值综合评价模式、污染负荷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沉积物富集系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模糊数学法、灰色聚类法、基于GIS的地统计学评价法、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环境风险指数法等国内外典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及模型,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之处和适用范围;【结论】通过分析表明各种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之处,在评价中要对实测数据样本点进行充分分析,反复试验比较,结合评价的目的和侧重点选择较优的方法。最后提出根据实际的情况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同时,应该从重金属污染生态效应着手,开发生物评价法。  相似文献   
95.
王晓梅  李宗孝  任莉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346-19347,19510
[目的]考察朱砂七多糖的抗氧化作用。[方法]分别以Fenton反应、邻苯三酚自氧化反应为产生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模型,模拟人体胃液为亚硝化反应的环境,用分光光度法测试反应体系中活性氧和亚硝胺类的生成情况。[结果]朱砂七多糖浓度为5 mg/ml时,O2-和.OH清除率最高,分别为63%和48%,此浓度下其对亚硝酸铵合成的阻断率为41.27%;当朱砂七多糖浓度为0.09 mg/ml时,其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最高,为67.03%。[结论]朱砂七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6.
马莉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4):111-113
以关中地区5个市区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3大类18项指标,通过特尔菲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进而采用灰色综合分析方法对各市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计算和定量评价,最终依据各市的综合权系数值来确定2001~2007年关中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通过2001年和2006年两个典型年份的对比分析表明,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部分市区如铜川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还是相对滞后的,应在全区发展的条件下,实施重点发展。  相似文献   
97.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 -以宝鸡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玉霞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286-290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宝鸡市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为基础,利用生态压力指数对宝鸡市1996-2005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初步研究和评价;【结果】宝鸡市的生态压力指数从1996年的1.453041逐年增至2005年的4.452437,增加了3.06倍,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生态系统进一步遭到破坏,人地关系紧张,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由较不安全变为极不安全状态;【结论】评价结果显示,宝鸡市近十年来的自然生态由较不安全状态变为极不安全状态,且生态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8.
采用Farquhar数学模型对3种覆盖措施下春小麦的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模拟分析,并计算了不同覆盖措施下春小麦光合特征参数。模拟结果显示:RMSE的变化范围为0.29~0.59,R2的变化范围为0.99,拟合效果极佳。春小麦光合特征参数显示,地膜覆盖措施较其他覆盖措施更有利于提高春小麦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且具有最高的光饱和点和较低的光补偿点,并使春小麦暗呼吸速率消耗减小,是春小麦光合产量累积的最佳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99.
近15年黄土高原植被物候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强  张翀  任志远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22):4352-4365
【目的】黄土高原处于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是中国气候变化与农业发展的敏感地带,针对此区域的地表植被覆盖物候特征研究,对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分析不同时间序列、不同海拔高度与水热条件下植被物候趋势的差异,以期为黄土高原当前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用的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98—2012年SPOT 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并结合谐波分析法、线性趋势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各年植被物候特征值进行了确定,并分析了物候的变化趋势。【结果】(1)1998—2012年,生长季始期平均每年提前0.9d。生长季末期平均每年推迟约0.8d。在生长季始期提前和末期推迟的作用下,生长季长度平均每年延长1.7d。(2)黄土高原水热组合直接影响植被物候的空间差异性,植被生长的限制性气温为9℃,限制性降水分别为475mm与540mm,限制性海拔为1750m。(3)植被生长季长度趋势与海拔和气温的空间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0591和0.0139,与降水的空间偏相关系数为-0.0174,三要素与生长季始期趋势的相关程度较与生长季末期趋势强。【结论】黄土高原植被物候特征趋势明显且稳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与晋中北山地区。西北部干旱区荒漠草原区,物候变化主要受气温控制。半干旱地区农业与草原区,物候变化主要受到降水量控制。汾渭盆地农业区,物候变化受水热共同作用。水热的差异对秦巴山地阔叶林区植被物候的影响不明显。海拔对黄土高原植被物候变化趋势上的影响不明显。生长季长度趋势在生长季始期和生长季末期的共同作用下随海拔和气温的增加的延长趋势增强,随降水增加的缩短趋势增强。同种植被物候趋势随海拔、降水、气温的变化特征具有一致性,生长季始期的变化特征对于植被生长季长度变化影响较生长季末期强。  相似文献   
100.
Palaeohydrological investiga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Guchuan Basi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 valley, China. A set of palaeoflood slackwater deposits(SWDs) was found interbedded in the Holocen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at the Guchuanzhen site(GCZ). These palaeoflood SWDs were studied by field observations and laboratory analyses including concentrations of chemical elements and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 dat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laeoflood SWDs were the result of the secondary separations of the surface soil and weathered soil layers during the process of water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and without obvious weathering during soil development. These extraordinary flood events were dated back to 3,200-3,000 a B.P. with the OSL method and checked by archaeological dating of the human remains retrieved from the profile. These extraordinary flood events were therefore considered as regional expression of known climatic events and demonstrated the climatic instability in the Holocene. This result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the dynamics of river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