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篇
  22篇
综合类   4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51.
陕西省眉县猕猴桃园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眉县猕猴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pH值、含水率、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的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猕猴桃园土壤含水率、pH值、SOC、TN和TP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处于1.12%~3.46%、7.12~8.40、4.22~13.90 g·kg~(-1)、0.77~1.84 g·kg~(-1)和0.73~2.45 g·kg~(-1)之间,均值分别为2.73%、7.83、7.66 g·kg~(-1)、1.20 g·kg~(-1)和1.40 g·kg~(-1),其表现C、N元素相对匮乏,而P元素相对丰富;其次,不同区域及不同品种园区土壤中C、N和P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均存在显著性差异,C/N、C/P和N/P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8.30%、35.71%和21.15%,变化范围分别为3.06~11.99、2.68~10.90和0.48~1.41,均值分别为6.57、5.91和0.90,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关分析表明,在0.05水平上,pH值与C/P呈显著正相关性;在0.01水平上,pH值与TN、pH值与TP、TN与C/N、TN与C/P、TP与C/N、TP与C/P、TP与N/P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H值与C/N、SOC与C/N、SOC与C/P、TN与TP、C/N与C/P及C/P与N/P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2001-2013年陕西省宝鸡地区植被变化与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为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01-2013年宝鸡地区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利用MODIS NDVI数据和11个气象站点实测数据,结合实际调查,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标准化处理、相关分析等方法,基于季尺度、参照年尺度分析宝鸡地区植被覆盖季节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性.[结果]夏季植被NDVI增加趋势最为明显,其次为秋季,冬季植被覆盖最差;宝鸡地区四季标准化值NDVI与气温、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接近,其最大值点的出现时间与气温和降水量基本对应.同一季节NDVI与气温的相关系数均高于NDVI与相应季节降水量的相关系数(除夏季);春季NDVI与冬季气温(-0.592)、夏季NDVI与春季降水量(0.640)之间显著相关,表明近13 a来春季植被覆盖变化与冬季气温、夏季植被覆盖与春季降水量的变化较为一致,NDVI与降水之间的滞后关系为0~3个月.[结论]2001-2013年宝鸡地区年均、季NDVI整体均呈增加趋势,8月植被覆盖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较为一致,降水量较气温对8月植被生长影响强烈.  相似文献   
53.
硝化抑制剂对典型茶园土壤尿素硝化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室内好氧培养试验,研究了双氰胺(DCD)和2-氯-6-三氯甲基吡啶(Nitrapyrin)2种常用硝化抑制剂对我国4种典型茶园土壤硝化过程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1)尿素(CK);(2)尿素+2%DCD(DCD占施氮量的2%,下同);(3)尿素+10%DCD;(4)尿素+0.27%Nitrapyrin;(5)尿素+0.54%Nitrapyrin。结果表明:对于4种供试茶园土壤,DCD在培养过程中对硝化过程的抑制效果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且高浓度DCD仅在培养第28 d时才表现出比低浓度DCD更强的抑制效果。培养第28 d后,在安溪和宜兴茶园土壤中DCD的抑制率仍可达12.15%~59.68%,而对于杭州和郎溪茶园土壤,无论DCD浓度高低,培养第28 d后抑制效果消失;对于所研究的4种茶园土壤,DCD处理在培养期间的抑制效果表现为宜兴土壤安溪土壤杭州土壤郎溪土壤。与DCD相比,无论Nitrapyrin浓度高低,其在培养期间对4种茶园土壤的硝化抑制率接近甚至超过100%,表明Nitrapyrin能完全抑制茶园土壤硝化作用,且抑制有效期达28 d。因此,Nitrapyrin是一种针对茶园土壤比较高效的硝化抑制剂。  相似文献   
54.
砒砂岩区原状和扰动土壤水分入渗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状土的采集和室内模拟土柱试验,采用一维垂直入渗试验,分析了砒砂岩区黄土、砒砂岩、风沙土的原状土和填装土的水分入渗过程。结果表明:原状情况下入渗率、累积入渗量的变化趋势为风沙土黄土砒砂岩;扰动情况下入渗率、累积入渗量的变化趋势为风沙土砒砂岩黄土;两种土壤中湿润锋的变化趋势与累积入渗量变化趋势一致。利用Philip模型、Kostiakov经验公式和Green-Ampt模型对原状土和扰动土累积入渗量和入渗历时的关系拟合方程均可较好地描述原状土扰动土的入渗过程,其中Kostiakov经验公式拟合值更接近于实测值,拟合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55.
通过陕西长武黄土塬区的田间试验,对3个磷肥施用水平(0,90、180 kg/hm2,即F0、F1和F2)下小麦的光合性能、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及开花期植株茎流速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施磷水平下小麦产量的差异,对叶片蒸腾速率和植株茎流速率做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磷肥处理下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上午9时...  相似文献   
56.
陕西渭河流域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景宜 《干旱区研究》2011,28(6):967-973
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陕西渭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历史统计资料分析和对研究区环境现状及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总结,得到如下结论:①水资源紧缺、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发是研究区主要环境问题。②改善环境的有效手段是制定以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为基础,以流域综合管理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  相似文献   
57.
全球气候变化下西安地区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西安市56a的气温、降水量资料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西安市56a来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的增温倾向率为0.296℃ /10a,大于同期全国年平均增温率(0.04℃/10a).从季节来看,冬季增温明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出现异常冬暖年的主要时期;西安市56a来降水量以6.752mm/10a...  相似文献   
58.
Wang XL  Liu BR  Chen CK  Wang JR  Lee SS 《Fitoterapia》2011,82(6):793-797
Four new fluorenone alkaloids, caulophylline A-D (1-4), and one new dihydroazafluoranthene alkaloid, caulophylline E (5)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Caulophyllum robustum Maxim.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ic analysis. Among the isolated alkaloids, Caulophylline E showed good scavenging effects against DPPH radical with IC50 of 39 μM.  相似文献   
59.
地膜覆盖被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形成大量的微塑料,对农田土壤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宝鸡地区辣椒地、玉米地和猕猴桃地三种典型农田土壤中微塑料赋存特征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农田土壤中微塑料41%~48%为<1mm粒径,其次为1-2mm和2-5mm粒径。其丰度范围为1974~3656个/kg,丰度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小;农田土壤中赋存形态各异的微塑料,如薄膜碎片状、粒状、丝状和孔隙状,其中以薄膜碎片占到70.6%~85.7%,微塑料类型78%为黑色,其次21%为白色,1%为蓝色;微塑料丰度与农田土壤饱和导水率(Ks)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经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发现微塑料表面吸附了土壤中常见Si、Al、Mg、O等元素之外,还聚集了肥料中的主要成分N、C的氧化物和一些重金属元素Cd、Fe。由此可见,微塑料的赋存不仅降低了土壤水分的入渗能力,而且导致了土壤肥料和重金属物质的局部富集,影响了土壤溶质迁移过程,加剧了土壤污染。研究结果将在揭示微塑料对区域农田土壤面源污染及农田环境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0.
黑曲霉产β-甘露聚糖酶的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伟东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366-9368
[目的]分离纯化黑曲霉固态发酵产生的β-甘露聚糖酶,研究β-甘露聚糖酶酶学性质。[方法]黑曲霉经固态发酵制备粗酶液,分别采用硫酸铵分段沉淀法、丙酮沉淀法和Sephadex凝胶层析法对β-甘露聚糖酶进行分离纯化,用PAGE检验其纯度。同时测定纯化后的β-甘露聚糖酶酶学性质。[结果]β-甘露聚糖酶经40%~9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法纯化后比活力可提高到1 180.9 U/mg 经1.0 ∶1.0~1.6∶1.0(V/V)丙酮沉淀法纯化后的比活力可提高到1 847.0 U/mg;最后经凝胶层析法纯化后的比活力可提高到7 950.4 U/mg,纯化倍数为8.67,在PAGE凝胶电泳图谱上得到单一条带,即纯化后的β-甘露聚糖酶。[结论]纯化后β甘露聚糖酶的酶学性质为:最适pH值4.2,最适反应温度60 ℃,米氏常数Km 2.67 m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