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6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2篇 |
农学 | 28篇 |
基础科学 | 27篇 |
69篇 | |
综合类 | 76篇 |
农作物 | 3篇 |
水产渔业 | 3篇 |
畜牧兽医 | 13篇 |
园艺 | 6篇 |
植物保护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7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为了对果实品质进行更全面的评价,从而更合理地选择优良果实品种。该研究以16个果园的"莱阳茌梨"为试材,运用MATLAB软件,确定了距离贴近度和灰色关联贴近度,并基于博弈论思想,计算出贴近度的组合系数,进而求得综合贴近度,构建GC-ITOPSIS果实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样本1的综合贴进度最大,果实品质最佳,即第1个果园的"莱阳茌梨"果实品质最佳。在此基础上,该研究实现了对果实品质的定量预测,建立了果实品质的BP预测模型,预测精度在7%以内。GC-ITOPSIS模型和BP预测模型相结合,不仅实现了果实品质的定量预测,而且提高了果实品质评价的便利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2.
63.
64.
以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黄灌区和井灌区绿洲外围天然半固定白刺群落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VerHoef等1989年修正的多规模排序法,Dale等提出的格局强度、格局一致性指标以及Noy-Meir等移动的样方加权平均值,对比分析了两个群落的植被格局特点,包括格局规模、不同格局规模上植物种的组合、植被沿样带的变化,格局强度以及格局的一致性。结果表明:两个半固定白刺群落格局都是白刺单种群控制的灌木格局。相同的植物种在不同的格局规模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种间联结关系会不一样。与井灌区绿洲外围半固定白刺群落相比,黄灌区绿洲外围的半固定白刺群落平均格局规模数较多,格局规模相对较大,相应的格局强度较低,格局一致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65.
应用多尺度排序法(multiscale ordination,简称为MSO),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黄河水与井水2种灌溉模式绿洲外围的半固定油蒿群落进行多种群格局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黄灌区,油蒿不仅是群落的优势种(重要值为45.26%),而且对植被格局的贡献率也最高;83.84%的植被形成了油蒿单种群格局,且油蒿贡献率高达0.889 6。在井灌区,植物种对格局的贡献率与其在群落中的重要值明显不一致:油蒿是群落的优势种(重要值为47.41%),但在植被格局中的贡献率明显下降,只有15.54%的植被形成了以油蒿为主的格局;沙冬青、白刺却相反,它们在植被格局中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其在群落中的重要值。对比2区段的其它格局特点还发现:井灌区油蒿群落植被的斑块化现象更严重一些,并且油蒿斑块内的格局强度低于黄灌区。 相似文献
66.
利用气温、降水量和NCEP/NCAR地表径流资料,运用线性趋势系数、相关系数和不规则区域网格化方法,研究了近60a来黄河流域地表径流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51-2010年整个黄河流域均为升温趋势,北部升温幅度高于南部;降水量正趋势主要位于黄河源区,中、下游地区为负趋势;地表径流变化在黄河源区(处于青藏高原)和河套北部(阴山南麓)呈现为增加趋势,其余广大的地区呈现为减少趋势;从不同年代的地表径流来看,不论是黄河源区还是广大的中、下游地区,上世纪60年代的径流量均是最高的,而二十一世纪10年代径流量是最低的;从整个流域来看,径流量与气温和降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在黄河源区以外的流域内,降水与径流的关系好于气温,而在黄河源区则相反,不同区域差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7.
为精准把控并及时调节葡萄大棚棚内小气候,利用清徐县葡萄大棚农田小气候站观测数据及气象站、辐射站、土壤水分站资料,建立以棚外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总辐射、土壤湿度为输入变量,棚内气温、相对湿度、土壤温度为输出变量的基于BP神经网络葡萄大棚小气候预测模型。为了对比分析BP神经网络的精确度和稳定性,同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的预测模型,其训练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绝对误差分别为1.55 ℃、4.46%、0.77 ℃,标准误差分别为2.18 ℃、5.94%、1.00 ℃;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绝对误差分别为1.37 ℃、2.84%、0.42 ℃,标准误差分别为1.96 ℃、4.60%、0.53 ℃。预测效果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精度满足棚内小气候要素预报要求。 相似文献
68.
利用1982-2008年运城市各县(市)的气象观测资料及冬小麦单产资料,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下提取耕地区域的气象要素信息,在SPSS11.5统计软件中以旬为单位建立了分县小尺度及地区大尺度冬小麦动态估产模型,并利用2008年的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分县估产模型估产精度较低,其估产相对误差绝对值在0.2%~20.6%,变幅较大;地区大尺度估产模型估产精度较高,其估产相对误差绝对值在0.3%~4.7%,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适合于实际业务运行。 相似文献
69.
[目的] 研究在极端降雨条件下淤地坝系的风险预警防控问题,实现智能巡检,防止淤地坝发生水毁溃决,为防汛管理和风险预警提供专业、快速、精确的技术支持。[方法] 基于iVX语言,使用MySQL数据库,采用“家谱法”理论和淤地坝系溃决风险分析程序FT-IWHR,结合工程实际,通过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开发形成全覆盖、高效率软件系统。[结果] 建立了淤地坝系风险预警防控平台,以可视化、移动化的方式将淤地坝系基础信息、巡检监测系统和溃决风险预警系统应用到淤地坝系的日常风险管理中。该平台在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西廒沟小流域得到应用。[结论] 通过信息化建设对淤地坝系进行风险预警防控是可行的。它可以提供快捷直观的信息传递平台,方便工作人员对淤地坝进行运行管理,有效预防淤地坝系发生风险事故。 相似文献
70.
土壤湿度驱动WOFOST模型及其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OFOST作物生长模型是以日降水量表征降水输入参数,通过推算土壤相对湿度实现作物生长模拟。由于日降水量随机性较大,很难通过控制日降水量实现不同土壤干旱等级情景设置,限制了WOFOST作物生长模型在不同水分胁迫下对作物生长的模拟,也影响了模拟试验的精度。本文提出以土壤相对湿度直接驱动WOFOST作物生长模型,并以Compaq Visual Fortran 6.5为开发平台,采用Fortran语言对WOFOST作物生长模型的源代码进行修改,将驱动模块中的日降水量文件替换为土壤相对湿度驱动文件。以2013年山东省夏津农业气象试验站玉米出苗-拔节期和抽雄-成熟期水分胁迫和整个生育期自然降水处理(对照)的试验数据为例,对修改后的WOFOST作物生长模型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显示,采用修订后的模型输出的实测鲜叶干重、鲜茎干重、营养器官干重、地上物质总重和叶面积指数等生物量指标均较原模型输出结果,不仅精度明显提高,而且,由于土壤湿度变化较平稳,较容易地实现了不同水分胁迫情景设置,进而实现不同土壤干旱等级条件下玉米生长的模拟,为分析不同程度干旱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确定其生长发育指标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