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2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3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51.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了解黄淮麦区部分骨干品种(尤其是西农系列品种)的春化和光周期特性、矮秆基因、抗赤霉病基因类型及全基因组优异位点的分布,以西农979、西农511等近年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共64份)为材料,采用分子标记及小麦35K芯片对供试品种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3份材料含有显性春化基因 Vrn-D1(20.3%),3份材料含有显性基因 Vrn-B1(4.7%),未检测到显性基因 Vrn-A1和 Vrn-B3;除中国春和宁春45外,其余62份材料均含光周期不敏感基因 Ppd-D1a;9份材料携带矮秆基因 Rht-B1b,28份材料携带矮秆基因 Rht-D1b,35份材料携带矮秆基因 Rht8;15份材料同时含有 Rht-D1b和 Rht8;苏麦3号和兰考198含抗赤霉病基因位点 Fhb1。芯片检测结果发现,西农系列品种亲缘关系较近,共含有1 049个特异SNP,集中在2A和6B染色体上,这些位点可能是决定西农系列品种区别于其他品种的重要遗传位点;所有参试材料共含有1445个相同的SNP位点,集中在2D和3B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52.
为给中国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筛选有效抗源,对203份来自ICARDA的小麦种质,利用杨凌人工病圃和天水、江油自然诱发病圃进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利用条锈菌当前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和条中34(CYR34)在温室进行苗期分小种鉴定,利用 Yr5、 Yr9、 Yr10、 Yr15、 Yr17、 Yr18、 Yr26等抗条锈病基因已开发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检测。结果表明,203份材料中107份具有稳定的成株期抗性,31份苗期表现为专化抗性。从这些具有稳定抗病性的材料中,检测到抗条锈病基因 Yr9(51份)、 Yr10(2份)、 Yr17(30份)和 Yr18(56份),未检测到 Yr5、 Yr15、 Yr26;有12份抗条锈表现良好的材料未检测到任何基因,推测其可能携带未开发分子标记的已知基因或新基因。因此,这107份具有稳定抗性的材料可用于中国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其中12份可能含有未知基因的材料有待进一步的遗传研究。  相似文献   
53.
为给广适性小麦育种提供借鉴,本文对优质广适性小麦品种西农979的性状进行了解析。小麦品种西农979广适性的遗传基础有两个:一是春性发育特性与匍匐苗相的结合,在发育方面打破了春性与耐寒性的连锁;二是群体调节能力强且综合抗性好,育种上聚合了众多亲本的优良性状。在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通过发育调控提早熟期将成为育种取得突破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54.
施肥模式对渭北旱地小麦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渭北旱塬地区小麦生产中减肥增效技术,于2012-2014年在陕西省长武县巨家镇巨家村以长旱58为材料,比较分析了5种施肥处理 [不施肥(对照)、农户施肥模式、推荐施肥模式、高产施肥模式和高产减氮施肥模式]下小麦的产量及其结构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推荐施肥模式、高产施肥模式和高产减氮施肥模式下小麦籽粒产量显著提高,比对照和农户施肥模式分别增产4.3%~32.3%和0.2%~21.1%;成穗数比对照和农户施肥模式分别增加13.0%~45.4%和1.1%~27.1%;穗粒数比对照和农户施肥模式分别降低2.9%~16.2%和0.3%~11.2%;千粒重比对照降低0.6%~7.8%,与农户施肥模式比较有增有减。高产减氮施肥模式经济效益两年均比对照增加,其中2013-2014年达到显著水平;其他模式经济效益两年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2012-2013年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建议在渭北旱塬地区小麦生产中,在农户施肥模式的基础上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或在推荐施肥模式基础上增施磷钾肥,以利于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提高。  相似文献   
55.
为明确异源染色体的附加对普通小麦氮、磷吸收能力和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中国春为对照,设计不同浓度水平的氮、磷组合进行苗期水培试验,评价了43份中国春背景下小麦异附加系的氮、磷吸收能力和利用效率。对不同水平氮磷组合处理下的苗期表型调查发现,氮、磷胁迫均会抑制地上部分生长,促进地下部分生长;低氮胁迫降低了苗期的株高、茎干重和总干重,提高了根长、叶数、SPAD值及根茎比;磷缺乏提高了根干重和根茎比,抑制了其余性状。在中氮和低氮处理下,Ae.searsii 1SS等13个小麦异附加系的总干重高于中国春,表现出稳定的氮高效;低氮处理下,Ps.huashanica E等9个小麦异附加系的氮吸收能力显著高于中国春,Ps.huashanica C等4个小麦异附加系的氮利用效率显著高于中国春。在磷充足及磷胁迫处理下,Ag.intermedium B等5个小麦异附加系的总干重高于中国春,表现出稳定的磷高效;低磷处理下,Ag.intermedium B等4个小麦异附加系的磷吸收能力显著高于中国春,L.racemosus L附加系和Ag.elongatum 6E附加系的磷利用效率显著高于中国春。进一步分析氮、磷高效的小麦异附加系携带的异源染色体,没有观察到染色体部分同源群聚集的现象。筛选出的异源染色体附加系可作为小麦育种的中间材料,进行养分高效的遗传分析或育种应用。  相似文献   
56.
小麦不同阶段产品品质性状的变异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小麦籽粒、面粉和面团三个不同阶段产品品质性状的改良提供依据以来源于同一组合的48个小麦稳定品系为试验材料,2014-2015年分别在关中东部川道高肥区、关中西部塬区中肥区条件下,研究了小麦籽粒、面粉和面团的12个品质性状在品系间和环境间的变异及其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品系间,籽粒、面粉和面团分别以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最大抗延伸阻力的变异系数最大;在环境间,籽粒、面粉和面团性状则分别以硬度、沉降值和拉伸面积变异系数最大。性状变异在不同产品阶段和条件下表现为:面团>面粉>籽粒,品系间>环境间,品系和环境对大部分性状有极显著影响。籽粒含水量与面粉和面团的大部分性状呈负相关;籽粒硬度与面粉性状指标呈正相关,与面团性状指标相关不显著;籽粒容重对面粉和面团性状影响较小;籽粒蛋白质含量与面粉和面团的多个指标呈正相关。面粉湿面筋含量和面粉沉降值与面团延展性、抗延伸阻力、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和拉伸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面粉吸水率与面团延展性呈显著正相关。籽粒对面团品质指标的决定系数为0.108 5~0.517 9,面粉对面团品质指标的决定系数为0.618 4~0.873 0。面粉品质较籽粒品质对面团品质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7.
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与小麦品质密切相关。为了给陕西小麦的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采用STS分子标记,检测了175份陕西小麦品种(系) GluA3 GluB3位点的等位变异组成。结果表明,陕西小麦 GluA3位点存在4种等位变异,即 GluA3a GluA3b GluA3c GluA3d,分别占12.6%、1.7%、58.3%和27.4%; GluB3位点存在8种等位变异,即 GluB3a GluB3b GluB3d GluB3e GluB3f GluB3g GluB3i GluB3j,分别占4.6%、2.9%、45.7%、0.6%、2.9%、8.5%、4.0%和30.8%。在陕西不同地区小麦之间,两个位点等位变异的种类、组合及其分布比例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地区间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饮食习惯、育种目标及亲本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58.
为给新疆优质春小麦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小麦优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基因的特异性标记,基于17份已知HMW-GS组成的品种(系),构建了3套多重PCR,体系Ⅰ可用于同时检测AxNull和Dx5基因,体系Ⅱ可同时检测Ax2*和By8基因,体系Ⅲ可同时检测Bx14和Dx5基因;用3套多重PCR体系分别检测...  相似文献   
59.
为了解航天诱变小麦后代衍生系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抗性特点,进而从中筛选出高抗且多抗的抗源材料,分别设置了CYR32和CYR33的混合条锈病鉴定圃、关中混合菌系的白粉病鉴定圃、强致病性混合小种CH1的赤霉病鉴定圃。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74份衍生系中,在条锈病方面,感病选系27个,成株期抗病选系30个,全生育期抗病选系17个;在白粉病方面,高感选系13个,中感选系38个,中抗选系19个,高抗选系4个;在赤霉病方面,高感选系33个,中感选系33个,中抗选系8个。三种病害抗性综合鉴定发现,兼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选系有23个,其中包括高抗条锈病、高抗白粉病但高感赤霉病的选系3个,中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但中感赤霉病的选系10个,兼抗条锈病和赤霉病的选系5个;筛选出1个对三种病害都表现中抗特征的选系SPW57-35。这些高抗和多抗突变体衍生系可作为小麦新型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60.
为了解叶面施氮效应,在大田条件下,以农大1108和普冰79为材料,研究了在小麦抽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喷施浓度为1.0%、1.5%、2.0%、2.5%和3.0%的氮肥(尿素)对小麦旗叶SPAD值和籽粒灌浆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喷施等量清水的对照(CK)相比,喷施不同浓度氮肥后,两个小麦品种灌浆期旗叶的SPAD值均变化显著:在喷施氮肥浓度为1.0%(H1)、1.5%(H2)和2.0%(H3)时明显增加,在喷施氮肥浓度为2.5%(H4)和3.0%(H5)时明显下降,且H2和H3处理的小麦SPAD值在生育后期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状态,而CK呈下降趋势。两个小麦品种在喷施氮肥以后,H1、H2和H3处理的籽粒灌浆最大速率(Vmax)、籽粒灌浆平均速率(V)以及快增期籽粒灌浆平均速率(Vs)均明显提高,而H4和H5处理的Vmax、V和Vs明显下降。两个小麦品种的5个处理同CK相比,出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v)均有所提前,而且快增期持续时间(Tk)也明显缩短。两个小麦品种的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为H3H2H1CKH4H5,且喷施氮肥处理均与CK差异显著。综合来看,叶面喷施浓度为2.0%的氮肥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