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8篇
  40篇
综合类   160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渭北果园土壤紧实化改良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长期植果造成的渭北果园土壤内部存在的紧实化问题,本试验通过给果园土壤开“天窗”的方式,拟打破果园土壤内部存在的紧实化层,以期提高果园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内部气体交换。于果树萌芽期,选择土壤质量退化严重的>20 a苹果园3个作为研究对象,在长势相同的果树周围用直径10 cm的土钻打30 cm的深洞,并向深洞内分别填埋:蛭石(Z)、炉渣(L)、石灰+土(S)、蛭石+炉渣(ZL)、蛭石+石灰(ZS)。在果树生长的6—9月,分3次测定土壤含水率及土壤CO2释放通量。结果发现:(1) 6月初至7月中旬,开设“天窗”的处理周围土壤含水率变化在10.84%~20.42%,而没有开“天窗”的对照只有7.46%~15.96%。9月份,由于连续降雨的原因,各处理果园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显著。综合对比各处理发现,添加蛭石+炉渣在调节果园水分方面效果最好。(2)添加不同物料的处理6—9月份“天窗”内表层土壤CO2释放通量相比对照增加了7.1%~48.3%,而15 cm处相比对照显著降低了6.3%~40.4%;各处理“天窗”周围10 cm处6—9月份表层土壤CO2释放通量相比对照增加了0.2%~37.1%,15 cm处相比对照降低了6.2%~41.6%,30 cm处相比对照降低了0.6%~26.9%,可见开设“天窗”可以加快郁闭土壤内CO2气体的释放。另外,添加的物料不同,改良效果也不同,其中添加石灰和蛭石+石灰的处理在改善果园土壤气体交换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特性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2017年6月初在秦岭野外监测中心站进行了不同耕作方式的种植试验,试验共设置免耕(NT)、翻耕(MT)和深松(ST)3种耕作方式,测定了3种耕作方式下不同土层的温度、紧实度和作物株高与叶绿素值。试验结果表明,与MT耕作方式相比,NT和ST耕作方式可以更好地缓冲土壤温度的变化,NT和ST处理下作物叶绿素值分别比MT处理增加了22.6%和10.6%,NT和ST处理下作物株高分别比MT处理增加了40.7%和20.0%,土壤紧实度的整体变换幅度大小顺序为NTSTMT,NT处理下在20 cm土层紧实度值最大为931 kPa。综上所述,建议根据实际情况使用NT和ST耕作方式来改善土壤性质和提高作物产量,有助于土壤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43.
砒砂岩与沙复配土体的固碳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振  李娟 《农技服务》2019,(1):109-110
为实现砒砂岩与沙的资源化利用,近年来,对砒砂岩与沙复配土的研究虽取得一些进展,但主要局限于养分测定和物理特性研究。介绍了砒砂岩与沙复配的研究背景和固碳研究意义,从固碳微生物与腐殖物质、环境因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固碳机制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4.
《农技服务》2019,(12):70-71
总结了湿地沉积物特性、共生体(细菌、真菌和附生植物)、植物改变金属形态、叶片上金属的释放等4个方面影响湿地植物去除重金属的因素。  相似文献   
45.
毛乌素沙地的开发利用对补充耕地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沙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和风沙防护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开发利用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防止对沙地脆弱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46.
好氧发酵是目前处理有机废弃物的研究热点之一,具有绿色、经济及广阔应用前景等优点。好氧发酵的最终产物可作为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其中,HSs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腐殖质的形成机制,探明不同功能需求相对应的腐殖质功能群,有助于预测有机肥在农田中的施用效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腐殖质的研究进展,包括腐殖质的形成机制、制备影响因素及功能,以期为有机废弃物处理技术及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7.
针对河流治理中采用传统治理模式所产生的生态问题,本文从基于文化、生态理念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基于文化理念的河流生态修复案例重点介绍了新时代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及模式,并以富平石川河为例,展现了河流整治与周边商业开发的完美结合,且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48.
覆土厚度对裸岩石砾地土壤颗粒迁移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裸岩石砾地土地整治工程中人为构建耕作层的合理覆土厚度,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覆土厚度对裸岩石砾地土壤颗粒迁移过程的影响。根据裸岩石砾地土地整治工程特点,试验共设计4个覆土厚度,分别为5,10,15,20cm,土柱底部装填5cm厚直径为10mm的玻璃珠,试验从土柱下端出水开始记时,共接取渗漏液6h。结果表明:(1)较厚的土层具有较好的保水蓄水能力和较强的土体稳定性,4个土层厚度的水分渗漏量均随着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小,水分渗漏速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最终趋于稳定的趋势;(2)土壤颗粒迁出量与土层厚度呈负相关关系,土壤颗粒累积迁出量与土层厚度的拟合关系式为:y=3.19e-0.11x(R2=0.96);(3)水分渗漏前期往往伴随着大量土壤颗粒的迁出,且土层越薄,水分渗漏量和土壤颗粒迁出量越大,随着渗漏过程的进行土壤颗粒迁出量逐渐减小;(4)迁出颗粒中粉粒含量最高,黏粒次之,砂粒含量最低,且不同粒径土壤颗粒随时间的迁出特征也不同。研究结果为裸岩石砾地土地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
为明确施用生物炭对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水分保持及肥力提升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炭施用量(0,10,20,30,50g/kg(以风干土计))对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玉米一季后,施用生物炭可显著降低复配土壤容重,尤其当生物炭施用量达到30g/kg时,土壤容重可降低至1.37g/cm3,但当生物炭施用量增加到50g/kg时,土壤容重又出现增加的趋势;土壤田间持水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但当施用量增加到50g/kg时又会出现下降趋势;土壤pH、全盐量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显著增加,尤其当生物炭添加量为50g/kg时,土壤pH可达8.80,全盐量可达2.51g/kg;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也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有效磷在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至50g/kg时出现下降趋势。进一步分析不同生物炭处理对玉米生物量的影响,发现玉米根干重、地上部分干重、百粒重、单株产量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但当生物炭施用量增加到50g/kg时,上述各指标反而显著降低。生物炭对于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理化性状、水分保持、肥力提升、作物生长及产量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改善效果,在施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使用量,在本试验条件下,生物炭推荐施用量为30g/kg干土。  相似文献   
50.
可利用耕地面积的减少是我国近几年来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制约性难题,同时,我国黄土丘陵沟壑区分布广泛,黄土沟壑区的水土流失是困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问题,也为黄河下游地区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但长期水土流失所形成的积水沟道又蕴藏了十分丰富的潜在可耕地资源。本研究利用陕西省延安市的地理优势,在综合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地质条件、成土环境、区域生态、气候资源、植被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及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土层普探工程技术、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等工程手段,有效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增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