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23篇
  11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香猪对氧磷酯酶基因家族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RT-PCR技术,从香猪的肝脏总RNA中克隆了3个对氧磷酯酶(paraoxonase,PON)基因:PON1、PON2、PON3,其cDNA分别长1164、1212和1080 bp,各包含1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355、354、354个氨基酸组成的前体,其N-端的15、23、23个氨基酸为信号肽。香猪PON1基因中有1个碱基变异,不改变编码的氨基酸,为无义突变;香猪PON2基因中有2个碱基改变,导致成熟肽发生Q234R、V269I替换;香猪PON3基因中有1个碱基变化,使成熟肽出现R127H替换。经三维结构预测分析,这3个氨基酸位点的变化将影响蛋白质内部区域的微环境,影响对氧磷酯酶的功能,可能与香猪的抗逆性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2.
芦溪县麻田乡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暴发因素,对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麻田乡辖区及邻近地区水稻的发病情况进行为期2个月的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地域特征、气候因素、晚稻栽插时间、种植模式、品种抗(耐)特性、基层农技人员缺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正确认识和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等因素是该地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大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3.
糯玉米自交系茎尖诱导再生植株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个糯玉米自交系茎尖为外植体,在添加不同浓度6-BA和2,4-D的MS培养基上诱导丛生芽和胚状体,研究糯玉米茎尖诱导丛生芽和胚状体发生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经丛生芽发生途径每个茎尖可再生3~4个植株,经胚状体发生途径每个茎尖可再生9~11个植株。该结果建立了糯玉米茎尖诱导再生体系,为基因工程改良糯玉米种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4.
为快速提高黄瓜降解有机磷农药残留的能力,选取能广泛降解有机磷农药的有机磷水解酶(OPH)为表达蛋白,构建CaMV 35S启动子驱动有机磷水解酶基因(opd)的植物表达载体pSOP,经双酶切证明重组载体含有插入位置和方向皆正确的目的片段。通过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黄瓜子叶节,诱导和筛选出9株抗性苗,获得3株GUS染色和PCR阳性转化苗。酶活性分析表明,转基因黄瓜降解蝇毒磷能力是对照(非转基因株)的4.7~9.7倍,最高达到7.8μmol/(mg.min),有助于加快降解黄瓜中的有机磷农药残留,为食品安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5.
建立了气相色谱(GC-NPD)检测敌敌畏在水稻中残留量的方法。在优化样品前处理方法的基础上,选用DB-35(30m×0.32mm×0.25μm)毛细管色谱柱测定水稻植株、糙米、稻壳、土壤及田水样品中敌敌畏的含量。结果表明,在0.01~1.0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敌敌畏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2.2%~106.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5%~3.67%,5%(n=5)。该方法操作简便,杂质干扰少,灵敏度、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106.
【目的】从金银花叶片中筛选获得对金银花叶斑病病原菌具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旨在为金银花叶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合适的菌种资源,为金银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方法】以金银花叶片为材料,利用梯度稀释涂板法分离并纯化内生芽孢杆菌;采用牛津杯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对金银花叶斑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通过离心管温浴试验评估拮抗菌株对叶斑病菌形态的影响;通过牛津杯平板对峙试验检测拮抗菌株脂肽类抗生素粗提液对叶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评估拮抗菌株对金银花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利用平板对峙法测定拮抗菌株的抑菌谱。【结果】从金银花叶片中共分离得到120株内生芽孢杆菌,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获得4株对金银花叶斑病病原菌具有较好抑制效果的拮抗菌株,4株菌株对金银花叶斑病菌的拮抗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随机选取菌株HC-14开展后续研究。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菌株HC-14对金银花叶斑病菌具有良好的拮抗效果,其抑菌率为49.38%。离心管温浴试验结果,菌株HC-14的上清液对金银花叶斑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牛津杯平板对峙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7.
为了研究毒死蜱、吡虫啉及吡虫啉代谢产物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建立7种分析物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检测方法,并于2017、2018年在河南、北京和山东进行了残留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和吡虫啉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半衰期为2.2~4.6 d,而吡虫啉的5个代谢产物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均未检出。末次施药14 d后两种杀虫剂均降解了90%以上,推测小麦收获时毒死蜱和吡虫啉对作物和环境不存在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08.
sHSPs基因家族可编码一类小分子的热激蛋白,广泛分布于植物中,具有分子伴侣的功能,在植物抵抗逆境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基因克隆的方法,获得1个茶树CssHSP18.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其全长480 bp,编码15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ssHSP18.1蛋白含有1个典型HSP20结构域,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8.25 kDa,等电点为5.68,偏酸性,与栎和苹果亲缘关系最近,无信号肽与跨膜结构。RT-qPCR分析表明,CssHSP18.1在甘露醇(D-Mannitol)处理下表达量低于对照组;γ-氨基丁酸(GABA)能促进该基因的表达,在处理后1 h时表达量达到峰值;吲哚乙酸(IAA)和聚乙二醇(PEG 6000)处理后,CssHSP18.1在0.5 h时表达量最高,即GABA、IAA、PEG 6000均可诱导CssHSP18.1的表达。为获得CssHSP18.1可溶性蛋白,构建了pET-28a-CssHSP18.1重组质粒进行原核表达,并分别对表达菌株、诱导温度以及IPTG(异丙基- -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诱导浓度进行优化。结果显示,CssHSP18.1蛋白最佳表达菌株为BL21(DE3),最佳诱导温度和IPTG浓度分别为30℃和1.2 mmol·L-1。最后,采用Western blot对表达的CssHSP18.1蛋白进行验证。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CssHSP18.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9.
马铃薯块茎蛾性信息素化学合成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铃薯与小麦、水稻和玉米同列为我国四大主粮之一,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合理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以及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生产和储存中发生的病虫害日益严峻。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为马铃薯主要害虫,是起源于美洲并快速传播至世界各地的一种茄科作物害虫,其防控策略主要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使用具有可持续性生态绿色的马铃薯块茎蛾性信息素防治方法,逐渐引发起了农业科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的广泛关注,为减少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和依赖提供了可能。马铃薯块茎蛾性信息素主要包含两种化学结构,4E,7Z-十三碳二烯-1-醇醋酸酯(PTM1)和4E,7Z,10Z-十三碳三烯-1-醇醋酸酯(PTM2)。这两种性信息素的发现和结构确认过程非常曲折,其化学合成方法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80和90年代,进入21世纪后仅有零星报道,这一过程见证了近代有机合成化学的快速发展。这两种性信息素的化学合成难点在于如何准确而高效率地构筑E式和Z式双键,PTM1的合成策略关键步骤主要包括炔烃还原或重排反应、共轭开环、有机硅诱导贝克曼反应、交叉偶联反应等。迄今仅有两例报道PTM2的合成,由于结构中增加了10位Z式双键,基于PTM1的合成方法,PTM2的两条合成路线采用了相同的偶联方法引入二炔基砌块,然后分别采用Raney-Ni或Lindlar-Pd催化氢化制得7Z,10Z两个连续双键。这些合成策略的实施为PTM1和PTM2的来源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多数合成路线较为冗长,双键E/Z构型选择性不高,操作比较繁琐。开发马铃薯块茎蛾性信息素简洁高效的合成方法,可为马铃薯块茎蛾田间绿色综合防治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必要的物质来源,将在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作为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重要手段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烯啶虫胺在水稻和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D)测定了烯啶虫胺在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和糙米样品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田水样品用二氯甲烷萃取;土壤样品用水提取后经二氯甲烷萃取;水稻植株和糙米样品依次用水、丙酮提取,提取液经液液萃取及柱层析净化;HPLC-UVD检测。当烯啶虫胺在田水和土壤中的添加水平为0.1~5 mg/L和0.1~5 mg/kg,在植株和糙米中的添加水平为0.2~5 mg/kg时,其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7.2% ~10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在1.9% ~12.9%之间。烯啶虫胺在稻田水、土壤、植株和糙米中方法的定量限(LOQ)分别为0.1 mg/L和0.1、0.2、0.2 mg/kg,检出限(LOD)分别为0.04 mg/L和0.04、0.08、0.08 mg/kg。温室模拟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以推荐使用高剂量的20倍(有效成分1 500 g/hm2) 施药,烯啶虫胺在稻田水、土壤以及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半衰期分别为0.58、3.31及2.70 d,消解速率较快。最终残留试验表明,于大田分蘖期按推荐使用高剂量的1.5倍(有效成分112.5 g/hm2)分别施药3次和4次,间隔期为7 d,距最后一次施药7 d后采样,糙米中烯啶虫胺的残留量均低于LOD值(0.08 mg/kg)及日本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5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