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通过2010-2011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平作、沟播和地膜覆盖(沟播+地膜覆盖)下棉花生长、水分消耗以及棉田地温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棉花苗期和现蕾期地温日变化、最高温影响最大,通过提高土壤温度的最高值来影响土壤温度变化,开花结铃期以后种植方式对地温的影响不明显;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覆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2种处理,2010年覆膜和沟播处理比平作处理下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2.4%和25.3%,2011年为26.1%和10.3%;覆膜处理下的棉花净光合速率、生物量和籽棉产量都高于平作和沟播处理,而沟播与平作间的差异不明显;与平作相比,2010和2011年覆膜和沟播处理下的棉花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0.17、0.10 kg·m-3和0.10、0.03 kg·m-3.覆膜处理与沟播和平作处理相比,能够提高棉花生育前期的地温,有效地保持土壤水分,有利于棉花增产,最终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2.
33.
本研究以龙葵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方法分析了补充Fe对龙葵幼苗Zn毒害耐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充200μmol.L 1Fe-EDTA提高了龙葵幼苗对Zn毒害的耐受性。400μmol.L 1ZnCl2处理导致龙葵幼苗株高、根长和叶绿素含量显著减少,并引起H2O2的积累。补充Fe后,植株生长状况得到明显改善,SOD、CAT和APX基因的表达和酶的活性显著提高。同时RT-PCR结果显示,补充Fe后,FeSOD2和CAT1基因的表达明显升高。这些结果表明,Zn毒害对龙葵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Zn毒害引起的缺Fe导致的;Zn毒害条件下补充Fe可以通过提高FeSOD2和CAT1基因的表达,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ROS的水平,降低植株的氧化伤害。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植物响应Zn毒害的生理分子机理,以及植物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4.
水氮调控对冬小麦根冠比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通过田间和桶栽试验研究了水、氮调控对冬小麦根冠比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土壤水分条件对冬小麦根冠生长影响显著。当冬小麦生育期60 cm土层土壤水分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以上时,根冠比维持稳定状态,不随灌溉次数的增加而变化;当冬小T麦生育期60 cm土层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土壤越干旱,根冠比越大。桶栽试验结果显示,氮素水平对冬小麦根冠比影响显著,而水氮互作效应对根冠比影响不显著。在所有水分处理条件下,随着施氮量增加,冬小麦根量减少。施氮对冬小麦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影响不同。在水分亏缺条件下,随着氮用量增加,冬小麦经济产量呈增加趋势,水分利用效率与施氮量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而在充分灌溉条件下,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存在一个氮肥用量阈值。因此,水氮通过调控地上地下干物质分配而影响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水分供应受限制条件下,增施氮肥会降低根冠比,更利于地上干物质的积累和经济产量形成。田间试验和桶栽试验均表明,冬小麦根冠比与水分利用效率呈负相关,根冠比大不利于地上部分干物质的积累和作物产量的形成,导致水分利用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35.
王志丽  管越强  王颖  岳强 《水产科学》2012,31(7):419-424
从中华鳖肠道组织中分离得到3株芽孢杆菌,经菌落及菌体形态、主要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及16SrDNA序列分析,其中一株菌被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另外2株菌为沙福芽孢杆菌。以其中的短小芽孢杆菌为指示菌,从中华鳖养殖水体中分离得到其噬菌体,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噬菌体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较广的pH适应范围,对紫外线较敏感,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时间为10min,爆发时间为70min,裂解量约为94.25。  相似文献   
36.
采用模拟土柱方法,研究了含氯肥料施入盐渍化土壤后Cl -的淋溶及残留特点,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施用硫酸钾和氯化钾后对棉花产量及对土壤盐分、Cl-残留的影响。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施入土壤中的Cl-很容易被淋洗掉,在不考虑返盐的情况下,每年正常降雨量能够将40 cm土层中氯离子淋洗掉的数量可高达施肥带入量的24~74.7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速效钾含量332 mg/kg的土壤上,棉花施用2种钾肥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而在速效钾含量189.5 mg/kg的土壤上,棉花施用2种钾肥增产效果都显著。在轻度盐渍化土壤上,施用硫酸钾和氯化钾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在中度以上盐渍化土壤上,硫酸钾的增产效果显著高于氯化钾。在氯化钾施用量较大的情况下,20~40 cm土层中的盐分和氯离子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7.
生态旅游具有旅游活动和生态工程的双重属性,能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途径。太行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却因对生态旅游内涵理解不深,区域特色认识不清,重开发轻保护,不合理的旅游开发模式导致山地生态系统面临严重退化的威胁,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持续低下,限制了太行山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太行山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区与水源涵养功能区,亟需通过生态修复与保护,提升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为此,该文以位于太行山区东坡中段的井陉县为例,分析了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其实践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为促进太行山区旅游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8.
生物滞留设施对地表径流中磷去除效果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是仅次于农业污染的第二大面污染源。地表雨水径流中含有较高浓度的营养物,若直接排放到城市水体中,会给城市水体造成污染。生物滞留设施作为一种LID原位雨水径流控制措施,水质净化效果非常突出,但也有研究表明该技术对营养物的去除效果较差且很不稳定。在参阅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生物滞留设施的研究及运行现状,并针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除磷效果的措施,以期为生物滞留设施的进一步研究、设计和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 揭示中国不同子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植被NDVI演变主导驱动因子的差异性,为不同区域植被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决策支持。 [方法] 基于GIMMS NDVI,MODIS NDVI及气象站点数据等,引入重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在地理分区视角下分析和探讨了中国植被NDVI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制。 [结果] ①1981-2019年近40 a中国植被NDVI重心向南迁移,表明南方地区的植被NDVI增量与增速要高于北方地区; ②植被NDVI与气温呈正相关区域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四川盆地的中部、云贵高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NDVI与降水呈负相关区域则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 ③1981-2019年不同分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植被NDVI演变主导驱动因子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地利用∩其他因子逐渐成为各子区植被生态系统演变的主导因子。 [结论] 近40 a中国植被状况总体上呈现改善趋势,而人类活动在植被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贡献率已高于自然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