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5篇
  3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旱棚和大田对12个旱地小麦品种进行了抗旱鉴定和水分利用效率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按照抗旱指数将12个品种分为4个类型:运旱23-35、运旱22-33属于极强类型;西农928、运旱21-30、洛旱2号、临旱51329、长6359和晋麦47属于中等类型;运旱20410、衡水7228属于弱类型;临旱51241、洛麦9769属于极弱类型。筛选出水分高效利用抗旱品种运旱23-35、运旱22-33、临旱51329、晋麦47等4个品种。  相似文献   
32.
试验通过人工控水池栽模式对9个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进行了干旱胁迫处理,分别调查了株高、穗位高、空秆率及产量性状等,并对其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亲本自交系和杂交种的株高、穗位高和空秆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郑单7153产量最高,郑单7168的株高和产量杂种优势均表现突出。表明杂交种郑单7153和郑单7168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其亲本自交系在抗旱遗传改良方面具有较高的育种价值和潜力。  相似文献   
33.
为了明确寒旱区地膜覆盖与育苗移栽对促进中晚熟玉米生长及增加产量作用的相对重要性,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大田试验,分析比较了这两种栽培方式对玉米生育进程、株高变化与穗位高及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直播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明显地早于育苗移栽玉米。地膜覆盖较同期直播(5月2日)产量增加32.0%;育苗移栽膜地产量较直播提高34.7%。增产的原因主要是百粒重的显著增加。各处理相比,移栽可使株高和穗位高降低,覆膜(包括移栽膜地)则能够提高产量和降低秃尖的长度。综合投入产出比较,覆膜种植是目前山西寒旱区春玉米较好的种植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4.
垄作对旱地甘蓝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6,(3):337-340
通过2 a大田试验,对不同垄作方式下旱地甘蓝土壤水分含量、植株性状、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条件下,土壤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大于40~160 cm土层,垄作条件下土壤各层含水量变化幅度小于平作方式;3行垄处理的甘蓝产量较平作产量高出4.46%~9.09%,且水分利用效率在2 a试验中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35.
穗期干旱胁迫下春玉米产量与抗旱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干旱是造成中国北方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的重要原因,为保证玉米既丰产又稳产,研究和筛选适宜的春玉米栽培品种至关重要;本试验在大田干旱条件下,选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春玉米代表品种,在穗期采用干旱胁迫和正常供水方法处理,对不同类型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抗旱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穗期受旱后密植型品种小区产量平均为12.14 kg,高于稀植型品种小区产量平均值10.4 kg;耐旱指数分析表明,以密植型品种‘大丰26’最高为0.89,而以稀植型品种‘农大108’最低为0.39,整体上密植型优于稀植型品种;同时结合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表明,密度是影响产量的首要因子,其次才是穗粒数,而百粒重影响最小;试验中以‘大丰26’、‘先玉335’丰产及稳产性最好;因此,在干旱区选用适宜的密植型品种并推广玉米增密技术,是支撑未来玉米产业发展乃至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6.
应对越区种植不同熟期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片面追求高产的影响,玉米生产上越区种植现象比较严重。为了杜绝越区种植,避免生育期偏长的品种,确保安全成熟,提高玉米产量和籽粒商品质量,于2010—2013 年连续4 年在山西省早熟玉米区开展了不同熟期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中熟品种虽然在一些水热条件较好的年份产量较高,但和早熟品种间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如遇早霜年份,产量和百粒重显著低于早熟品种(P<0.01),分别较早熟品种平均降低10.2%和16.3%,产量和品质显著下降的同时,出籽率和收获指数也明显降低。特早熟品种虽然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但产量较低,且成熟期较正常年份早霜提前25~28 天,约有≥10℃活动积温300~400℃没有被利用,造成光热水资源的浪费。综合考虑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安全成熟性、高产稳产性、优质以及资源高效性,早熟品种都优于中熟和特早熟品种,更适宜在该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37.
《土壤通报》2020,(2):430-435
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缓释氮肥与尿素等氮量配比、减少总氮用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尿素全部基施处理(CK)比较,减氮、施用缓释肥料可以保证春玉米稳产,其产量及构成因素整体表现优于对照;其中减少20%氮肥用量的处理增产率最高,产量比对照提高了10.8%;(2)减氮、施用缓释肥料对春玉米的株高、叶面积、地上部生物量及棒三叶的SPAD值等主要农艺性状没有显著影响;(3)施用等氮量缓释肥料的处理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对照,降低了硝态氮向更深土层淋溶的风险。总之,春玉米栽培减量施用缓释氮肥具有可获得较高产量、减少环境污染风险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8.
转海藻糖合酶基因玉米株系的获得及其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农杆菌介导玉米萌发种子转化方法,将海藻糖合酶基因(TPS)导入玉米自交系昌7-2中。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导入转化植株并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上。田间抗旱性鉴定和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株系)的抗旱性明显高于对照。说明海藻糖合酶基因具有抗旱功能,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对其进行玉米抗旱育种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运城市临猗县试验田1985—2008年的降水量和产量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生育期降水量和底墒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找到对冬小麦产量影响最大的阶段降水量,从而构建出用降水量对冬小麦产量进行预测的模型。再经过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对比分析,找到模型的不足。结果发现,制约试验田冬小麦产量的因素在于底墒水和越冬—返青期的防冻保苗措施,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0.
作物生产潜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8,他引:41  
综述了国内外作物生产潜力从光合潜力到光温潜力、再到气候潜力和土地潜力的发展历史,对作物生产潜力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介绍了当前研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认为作物动态生长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将成为研究作物生产潜力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