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62篇
林业   33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22篇
  173篇
综合类   371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58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6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明确不同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及其与本地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以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云南省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对云南省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82个1 m2小样方(78个100 m2大样方)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和本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密度进行调查,并分析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与本地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密度与本地草本植物密度的关系及对不同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调查发现22种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其中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类最多,达14种,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有2种;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地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之间、本地草本植物密度与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密度之间均呈现正、负2种相关关系,其中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地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其它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简单回归分析表明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与本地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本地草本植物盖度、本地乔灌木物种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乔灌木物种丰富度和经纬度是造成不同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防风固沙林阻沙效果的风洞模拟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3.
重金属污染底泥稳定化修复是通过向底泥中添加一种或多种稳定化修复材料,通过沉淀、吸附、离子交换、氧化还原等作用来改变重金属在底泥中的赋存形态,降低重金属的迁移性、生物有效性,降低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介绍了重金属污染底泥稳定化修复药剂:碱性药剂、磷酸盐药剂、硫化物药剂、黏土矿物、矿渣材料、生物炭、新型材料、有机类药剂、复配药剂等的研究进展。概述了不同修复药剂对重金属污染底泥的稳定化机理、应用领域及修复效果,以期为污染底泥重金属稳定化药剂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土壤水分垂直方向运移与分配,特别是膜下滴灌绿洲地区土壤水分垂直方向分布现状与运移机制尚不清楚。为探究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层贡献问题,阐明农田土壤中水分运移过程,于2019年沿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农田土壤进行分层采样,依次为0~5、5~10、10~20、20~40、40~60、60~80、80~100 cm。测定了稳定同位素δD和δ18O值,对同位素δD和δ18O值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δD和δ18O最大值位于0~5 cm土层,分别为-25.64‰和-0.19‰; δD和δ18O最小值位于20~40 cm土层,分别为-108.32‰和-8.19‰。0~5 cm土层δD和δ18O值较高,表明上层比下层更易受水分蒸发作用影响,存在强蒸发效应。随土层深度增加,δD和δ18O值呈减小趋势,其中80~100 cm土层变化趋势缓慢。氘盈余值表现为山地>平原>荒漠>山前。研究表明,受长期膜下滴灌影响,加之蒸发作用强烈,玛纳斯河流域土壤水分迁移过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体对华山松种子的诱变效果,为利用等离子体诱变进行植物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用150、180、210、240、270及300W6种功率等离子体对华山松种子进行诱变处理,以不进行诱变处理作对照,测定诱变后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幼苗生长180 d后,观察幼苗苗高、地径和幼苗生长变异系数,分析等离子体对华山松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180、210、240W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的华山松种子发芽率分别达70.67%、74.67%和72.00%,与对照(57.33%)的差异显著(P<0.05,下同);幼苗苗高分别为8.90、8.32和8.20 cm,与对照(7.83 cm)的差异显著;幼苗地径以210W处理最粗(1.88 mm),与对照(1.62 mm)、300W处理(1.50 mm)差异显著.270、300 W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的华山松种子发芽率分别为47.33%和28.67%,分别比对照低10.00和28.66个的百分点;幼苗苗高分别为7.11和7.14 cm,明显低于对照;300W处理的幼苗地径粗低于对照,且差异显著.300 W处理幼苗苗高和地径粗的诱变系数最高,分别为28.43%和24.67%.[结论]270 W以下等离子体能促进华山松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利用300 W低温等离子体诱使华山松幼苗苗高和径粗发生变异的系数较高,便于进行华山松的良种选育.  相似文献   
16.
我国PM2.5污染现状及来源解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年我国各城市PM2.5浓度数据及查找大量文献,对我国细颗粒物的污染现状及重点城市细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我国PM2.5浓度水平较高且空间差异较大,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PM2.5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四川盆地、长三角地区,华北地区年均浓度在80μg/m3左右,各城市PM2.5浓度季节变化基本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燃煤源、工业源、汽车尾气是对PM2.5有明显贡献的主要排放源类,机动车尾气对PM2.5贡献的大多在10%~30%。  相似文献   
17.
模拟酸雨作用下红壤中多环芳烃的释放及纵向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US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为研究对象,通过酸雨的土柱淋溶试验模拟实际降水过程,分析了不同酸度的模拟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残留量的变化及不同性质多环芳烃在土柱中纵向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酸度模拟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残留量均较淋溶前减少,pH2.5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含量较淋溶前减小的幅度最大(52.08%),pH5.6酸雨淋溶后减小的幅度最小(21.55%);酸雨破坏土壤微结构,使土壤胶体分散,粘粒下移,与土壤粘粒结合在一起的多环芳烃也一起向下迁移,酸雨pH值越小,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纵向迁移能力就越强;酸雨对土壤中不同性质多环芳烃的纵向迁移影响不同,对低环多环芳烃(环数≤4)的迁移影响较大,对高环多环芳烃(环数4)影响较小,主要是由于不同性质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结合的物质不同而引起的。该研究结果为了解酸雨作用下多环芳烃在土壤介质中的稳定性及其对地下水潜在污染的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河流污染物输送对巢湖水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采用零维模型,以Ⅲ类水为控制目标,对巢湖CODMn、TP、NH3-N的水环境容量进行了估算,同时研究了入湖支流污染物输送对巢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Ⅲ类水质目标下巢湖CODMn、TP、NH3-N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6.21×104、0.04×104、0.85×104t·a-1。CODMn年均背景储量为3.17×104t·a-1,占巢湖水环境容量的51%,而TP与NH3-N年均背景储量均大于其水环境容量。因此,在Ⅲ类目标水质下,巢湖仅允许有CODMn的排放,且年均允许排放量为3.04×104t·a-1。入湖支流每年向巢湖输送CODMn4.56×104t、TP 0.25×104t、NH3-N 5.15×104t,其中CODMn年均输送总量小于其水环境容量,但大于允许排放量。因此,入湖支流污染物的输送会加剧巢湖水质恶化,削减支流污染物排放成为控制巢湖水质恶化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固体表面荧光表征堆肥有机质结构及物质转化特征的可行性,采集堆肥原样,提取水溶性有机物,分别对两者的含碳量及前者的固体表面荧光和后者的常规荧光光谱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堆肥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占总堆肥有机物的比例不断下降,第40天降至5.1 g/kg。堆肥进行时,水溶性有机物的发射、激发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中的类腐殖质荧光的强度均不断增强,而堆肥原样的激发、发射和同步3种扫描形式的固体表面荧光却不断降低。3种荧光光谱中,堆肥原样和水溶性有机物的同步荧光光谱在常规荧光光谱和固体表面荧光中都出现了类蛋白和类腐  相似文献   
20.
采用平均分子量分别为3000、5000、10000的0.3%(w/v)壳寡糖溶液处理黑麦草种子并对处理过的种子进行发芽试验和幼苗抗病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三种不同分子量壳寡糖溶液处理黑麦草种子,均可以提高黑麦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并且提高了幼苗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增强了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诱导了病程相关蛋白(即,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及苯丙氨酸解氨酶)的表达。其中,以平均分子量为10000的壳寡糖对种子活力及幼苗的生长和抗病酶活性的影响最好,其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2.64%、60.47%;苗高、可溶性蛋白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0.98%、33.80%、43.17%、15.73%、26.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