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25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徐东  陈松田  蔡文瀚  赵帅 《热带林业》2013,(2):50-51,27
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发展,海南的旅游业建设一路高歌猛进。本文意在为海南旅游业建设添砖加瓦,在开创新思维的角度上,科学的初步分析了在海南岛饲养澳大利亚树袋熊的可行性,并简要提出了基本的经营方法,以供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我国热带地区出现的稀有植物喜荫草S.tenella Bl.的种群结构及其所在群落结构特征进行描述。结果表明喜荫草在野外出现的频度较小,不易于被发现;但其种群结构较为稳定,更新良好。而且,喜荫草种群所在群落存在一定数量的本土特有种和保护植物,喜荫草能与它们良好的共生,它主要生长区域集中在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内,得到良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为了验证镁肥在哈密瓜(Cucumis melo L.)上的施用效果,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设置处理Ⅰ(不施镁肥)、处理Ⅱ(纯镁30 kg·hm?2)和处理Ⅲ(纯镁60 kg·hm?2),研究不同施镁水平对哈密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镁肥施用量的增加,哈密瓜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处理Ⅱ哈密瓜产量最高,为72 086.85 kg·hm?2,较处理不施镁肥增长8.81%。(2)随着镁肥施用量的增加,哈密瓜维生素C含量和糖度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处理Ⅱ的哈密瓜维生素C含量和糖度较处理Ⅰ的分别增长19.63%和3.69%。(3)不同施镁水平对哈密瓜地土壤pH和养分含量的影响明显,处理Ⅱ的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较试验前增长2.63%、63.41%、58.76%、18.04%、64.09%、75.81%和207.71%。因此,适量施镁肥(纯镁30 kg·hm?2)不仅能提高哈密瓜产量和品质,还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比较台农1号芒果“一年两熟”栽培过程中一次花和二次花的形态特性,对其一次花和二次花的花序长度、花朵直径、两性花比率、花粉活性、花粉量及花粉形态、大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次花和二次花的花序平均长度分别为30.74cm和20.67cm;一次花和二次花的直径平均长度分别为7.30mm和6.55mm;一次花和二次花的两性花比率较低,一次花的两性花比率为20.06%,二花的两性花比率为28.79%;一次花的花粉活性比二次花的花粉活性高,一次花的花粉活性为12.90%,二次花的花粉活性为7.63%;一次花的每花花药含花粉量为500个,二次花的每花花药含花粉量为333个;台农1号一次花和二次花的花粉形态可分为长椭圆形花粉、椭圆形花粉、近圆形花粉和不规则形花粉4个类型。  相似文献   
5.
云勇生态林空气负离子浓度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于2009年9月对广东省佛山市云勇生态林养护中心林地9个地点不同林分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了实地观测,分析了其变化规律,并于2011年12月观测了其中三种林分距离地面不同高度处的空气负离子含量及空气温湿度,分析了空气负离子含量与空气温湿度的相关性。结果如下:(1)9个不同地点林分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介于550~2 150个/cm3之间,不同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差异显著;(2)一天中不同时刻、不同林分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不同,且不同林分的空气负离子波峰值出现的时刻不同;(3)负离子浓度随着高度的上升而显著减小,不同高度处空气质量评价指标CI值的差异不显著;(4)在近地面0.5 m处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质量评价指标CI值均与温度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广东省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常绿阔叶林、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1 m厚土壤层的5种土壤水分贮蓄指标,比较了三种林型的土壤贮蓄水分能力。结果表明,三种森林生态系统林地土壤1 m厚土层各持水量指标间差异不显著,且同一类型森林样点环境条件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大于森林类型对林地土壤1 m厚土层水文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不同土地利用形式下表土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江流域肇庆市三叉顶自然保护区典型样地调查,对比分析了林地(针阔混交林、竹林、马尾松林)、农用地(果园、稻田、旱地)与邻近荒地的0~20e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林地(20.71±5.24g·kg^-1)〉农用地(13.50±6.05g·kg^-1)〉荒地(12.87±4.20g·kg^-1)。林地比农用地、荒地表土有机碳含量分别高出53.35%和60.83%。林地表土有机碳含量极显著高于农用地和荒地,而农用地和荒地间则无显著差异。表土有机碳密度差异极显著,有机碳密度大小顺序为林地(3.09±0.88kg·m^-2)〉荒地(2.99±0.93kg·m^-2)〉农用地(2.28±1.01k·m^-2)。(2)针阔混交林、竹林、马尾松叶林3种林分类型的表土有机碳含量、密度的大小顺序均为针阔混交林〉竹林〉马尾松林;在有机碳含量方面,针阔混交林与马尾松林有显著差异;针阔混交林、竹林均与荒地有显著差异,而马尾松林与荒地则无显著差异。在有机碳密度方面,针阔混交林与马尾松林有显著差异。(3)3种农用地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果园〉稻田〉旱地,果园与旱地之间有显著差异,旱地有机碳含量比果园低41.91%,旱地与水稻田之间无显著差异,三者与荒地均无显著差异。有机碳密度顺序有所变化,大小顺序为果园〉旱地〉稻田,三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但旱地、水稻田均与荒地有显著差异。(4)土壤氮水平、电导率对林地、农用地土壤碳固定有正效应,而容重则有负效应;而受施肥和耕作等因素影响,农用地的表土有机碳含量还与石砾含量显著负相关;荒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则仅与容重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对海南乐东的次生林、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桉树(Eucalyptus robusta)、椰树(Cocosnucifera)等5种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及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种森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介于1.55~8.52 g/kg,以次生林最高,大叶相思和木麻黄最低;5种森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51~9.49 kg/m~2,以次生林最高,木麻黄最低;5种森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次生林94.86 mg/hm~2、椰树73.72 mg/hm~2、桉树44.93 mg/hm~2、大叶相思30.80 mg/hm~2、木麻黄15.10 mg/hm~2,4种人工林土壤碳储量要低于天然次生林。  相似文献   
9.
ABT处理和插穗长度对栝楼扦插苗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栝楼是雌雄异株植物,在人工栽培过程中,扦插快繁技术能有效控制雌雄株合适比例;本试验研究了ABT不同浓度(0mg/l、50 mg/l、100 mg/l和200 mg/l)、100 mg/l浓度时不同浸泡时间(10min、20 min、40 min和60 min)和不同插穗长度(1节、2节和3节)对扦插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用珍珠岩做基质时,栝楼扦插快繁适合的条件是:选用当年生的2节插穗,用100mg/l浓度的ABT粉浸泡40分钟;该处理条件下,插穗具有100%的生根率和99%的移栽成活率以及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Twenty-three sample plots dominated by Vatica mangachapoi at various elevations in the tropical lowland rainforest in the Jianfengl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Hainan Island were established. The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among the 32 dominant species was analyzed and the division of ecological species groups and functional groups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dominant populations had an overall positive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The species pairs with significant, positive association accounted for only about 10% of the total 496 species pairs. Most of the other species pairs showed weak association or non-association, i.e., the dominant populations investigated had relatively independent distributions. The 32 dominant specie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ecological species groups and ten functional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coefficients, based on a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species. Recogn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n functional groups are proposed.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7, 43(4): 9–16 [译自: 林业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