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小麦宽幅匀播技术氮、磷、钾施肥效果及推荐施肥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探讨宽幅匀播小麦的肥料高效利用和土壤养分吸收的机理,采用多点田间小区试验,应用“3414”田间肥料试验设计方法,分析在不同肥力水平下小麦宽幅匀播技术氮、磷、钾的施肥效果和推荐用量。结果得出,宽幅匀播小麦氮、磷、钾养分利用率随施肥水平提高而显著降低,随土壤肥力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从高到低依次为:中肥力>较低肥力>低肥力>较高肥力>高肥力。随土壤肥力由低到高增加,宽幅匀播小麦最佳施肥效益的推荐施肥量分别是N 107.9~171.8 kg/hm2、P2O5 88.2~112.1 kg/hm2和K2O 35.4~56.2 kg/hm2,平均分别为:N 138.3 kg/hm2、P2O5 101.4 kg/hm2、K2O 45.4 kg/hm2,三要素比例为N:P2O5:K2O=1:0.73:0.33。由于不同土壤类型的速效氮磷钾含量有一定差异,小麦宽幅匀播适宜施肥量应因土壤类型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2.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研究了15个现代春小麦品种间的降水利用效率、耗水量以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结果表明,品种间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为7.8kg/(hm2.mm),品种间最高相差1.09倍;平均耗水量一般在240.5~308.5mm之间,最高相差28.3%。品种间开花前和开花后光合积累对籽粒贡献差异很大,花前储备对籽粒贡献平均为25%,但品种间差异较大(10%~49%);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质量分数为:籽粒(42%)>茎秆+叶鞘+叶片(40%)>穗轴+颖壳(18%),但品种间差异较大,最大分别相差112%、63%和27%;品种间对土壤水分消耗差异较大,其中在生育时期上以分蘖期和180~2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适合甘肃省平凉市塑料大棚早春茬种植的番茄新品种,对新引进的粉的帅2号、浙粉202、浙粉702、JS-9、世纪粉冠王、德赛超冠、美瑞、金棚1号(CK)、朝研219、粉帝101、富山-2、特选富山、长丰9号、航发美盾、罗西奥、朝研298共16个番茄品种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朝研298、粉的帅2号、浙粉202和航发美盾4个品种综合性状良好,其丰产性、抗病性、果实商品性等均优于其它参试品种,适宜本地塑料大棚种植,在本地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银冠2 号是以自交系M5 为母本,以自交系F4 为父本选育而成的中熟厚皮甜瓜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强健,坐果整齐,成熟一致。早春塑料大棚栽培全生育期约100 d(天),每 667 m2 产量3 600 kg,单果质量2.6 kg;露地栽培全生育期约95 d(天),每 667 m2 产量3 850 kg,单果质量3.5 kg。果实发育期45~50 d(天),果实短椭圆形,果皮白色覆有细密网纹,果肉绿色,肉厚6.0 cm,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3%,肉质细腻,清香爽口。田间对甜瓜白粉病、霜霉病和蔓枯病的抗性与对照银帝相当。成熟时不脱蒂,果皮坚韧,耐贮运性好。适宜甘肃及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露地和保护地种植。  相似文献   
5.
旱地籽瓜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土壤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籽瓜不同覆膜模式的土壤温度效应,结果表明,与其他覆膜模式相比,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和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能显著增加籽瓜生育前期土壤温度。籽瓜播种前至开花期,秋季全膜垄上沟播、顶凌全膜垄上沟播和播前全膜垄上沟播较播前半膜平铺0~20cm土壤平均温度分别增加2.8~5.4、2.4~4.5和0~2.7℃。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和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能显著增加籽瓜生育期总积温和平均积温,为籽瓜的增产和扩大种植区域创造了温度条件。秋季全膜垄上沟播、顶凌全膜垄上沟播和播前全膜垄上沟播籽瓜生育期总积温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527.1、454.1和258.0℃,平均积温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4.2、3.6、和2.0℃。与全膜平铺穴播和半膜平铺穴播相比,全膜覆盖垄上沟播籽瓜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6.
2012—2014年在甘肃沿黄灌区所属的景泰县开展春小麦宽幅条播试验,单行种子播幅10 cm。用SPSS19.0中的逐步回归方法构建了春小麦宽幅播种下行距、播量二因子与产量的数学模型,据此分析表明,行距与播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交互作用,随行距变小,获得高产的播量相应增大。播量在383 kg·hm~(-2)时行距变化对产量没有影响,而以此为界在高低不同的播量下行距对产量的效应方向相反。小行距配合较高播量可获得更高产量,产量最高组合为行距18 cm、播量526 kg·hm~(-2)。纯收益最高的组合为行距28 cm、播量263 kg·hm~(-2),与最高纯收益99%以上相似的组合有两个:一是行距28 cm、播量263~309 kg·hm~(-2),二是行距18 cm、播量478~527 kg·hm~(-2)。在试验范围内,严重减产情况出现在最大行距与最高播量组合及其附近,其次出现在最小行距与最低播量组合及其附近。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系统分析了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体系的研究阶段、技术创新、应用状况、技术评价和发展前景.结果表明,旱地全膜双垄沟播及其配套技术集覆膜抑蒸、垄面集流、雨水富集于一体,极显著地提高了农田降水保蓄率、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使秋季全覆膜和顶凌全覆膜1 m土壤贮水分别较常规播前半膜平铺增加50.2 mm和31.7 mm;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5.2%,平均达到70.0%;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7.8 kg/(mm·hm2),平均达到33 kg/(mm·hm2).从而有效解决了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玉米等大秋作物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瓶颈,大幅度提高了作物产量,使玉米产量平均达到8 374.5 kg/hm2,增产37.1%.  相似文献   
8.
品种稳定性不同分析模型在西北小麦区域试验中应用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本研究利用GGE模型、AMMI模型、Shukla模型和Ebehart-Russell模型对2009年国家旱地春小麦区试西北9个试点、8个参试品种(系)小麦品种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结果发现,Shukla简便,而GGE模型、AMMI模型分析结果更为全面、直观,两种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相比较,GGE模型能更有效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评价基因型稳定性以及环境的代表性和区分能力.  相似文献   
9.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秋季全膜双垄、顶凌全膜双垄和播前全膜双垄0-20cm土壤含水量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分别提高5.5-5.8%、4.5-4.7%和0-3.2%,1m土壤贮水量较播前半膜平铺分别增加48.4-51.7mm、36.4-38.8mm和0-25.6mm,正是由于秋季全膜双垄和顶凌全膜双垄前期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从而有效解决了玉米4-5月份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瓶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使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6.8%、平均达到70.2%,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7.25kg/mm·hm2、平均达到32.10kg/mm·hm2,在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平均增产率为42.6%、平均增产量为2699.6kg/hm2。其中,秋季全膜双垄、顶凌全膜双垄和播前全膜双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48.2%、45.0%、34.5%,平均增产量分别为3057.8kg/hm2、2852.9kg/hm2、2187.9kg/hm2。  相似文献   
10.
甘肃发展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主要模式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文阐述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基本技术原理与优势,分析了当前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应用模式的不足;并根据甘肃旱作农业不同的生态区域类型,提出了发展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适宜种植模式和覆膜模式,以期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