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2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的花序结构及其形态特征是影响种子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对于禾本科植物而言,其花序大小、小穗数、小花数及小花的外稃、内稃和芒的性状特征直接影响种子形成和产量。本研究通过测定小黑麦品系C2、C35和黑麦品系C13、C33的花序结构特征,得到以下结果:小黑麦花序[(14.30±0.52) cm×(1.24±0.09) cm]明显大于黑麦[(13.20±0.35) cm×(0.82±0.02) cm],小黑麦花序长而粗,黑麦花序短而细;小黑麦花序的小穗数[(21.35±1.47)个]少于黑麦[(30.20±0.79)个];小黑麦每个小穗的小花数较多,为3~4朵,黑麦的小花数趋于稳定,每个小穗有2朵小花。从花序中部小穗的小花结构看,小黑麦下位护颖长[(1.27±0.11) cm]和宽[(0.26±0.03) cm]、上位护颖长[(1.30±0.09) cm]和宽[(0.23±0.04) cm]均显著大于黑麦下位护颖长[(1.04±0.05) cm]和宽[(0.08±0.01) cm]、上位护颖长[(0.94±0.10) cm]和宽[(0.06±0.01) cm];小黑麦中部小穗第1小花的外稃宽[(0.32±0.03) cm]、外稃高[(0.24±0.03) cm]和芒长[(8.35±0.51) cm]、第2小花的外稃宽[(0.35±0.04) cm]、外稃高[(0.25±0.05) cm]和芒长[(8.37±1.19) cm]极显著大于黑麦相应值[(0.26±0.01),(0.15±0.01),(5.50±0.19),(0.25±0.01),(0.17±0.01)和(5.18±0.23) cm];第1和第2小花的外稃长[(1.35±0.06),(1.37±0.06) cm]和内稃长[(0.84±0.04),(1.41±0.06) cm]均小于黑麦的外稃长[(1.49±0.05),(1.47±0.05) cm]和内稃长[(1.45±0.05),(1.47±0.04) cm]。小黑麦的穗粒数[(52.50±1.80)粒]显著低于黑麦[(58.50±2.50)粒] (P<0.05),但其穗粒重[(2.08±0.04) g]、粒重[(0.04±0.00) g]和籽粒宽[(3.04±0.32) mm]均极显著高于黑麦 (P<0.01),每个花序的籽粒不仅体积大,而且质量较重,其籽粒的生产性能高于黑麦。小黑麦籽粒呈椭圆形或长卵圆形,浅黄色,表皮皱缩,饱满度差;黑麦籽粒呈窄纺锤形,青灰色,表皮光滑,籽粒饱满。小黑麦和黑麦花序结构与籽粒性状的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小黑麦花序宽和花序基部小穗数与籽粒长显著正相关(P<0.05),花序长与籽粒宽极显著正相关(P<0.01),花序中部小穗的下、上位护颖宽分别与穗粒重和穗粒数极显著正相关(P<0.01);黑麦花序中部小穗第2小花的内稃长与籽粒长显著正相关(P<0.05),外稃高与穗粒数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小黑麦和黑麦的花序结构和籽粒特征,对正确区分二者和了解其籽粒的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小黑麦的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环境因子对果园表层土壤氯离子迁移累积的影响,为预防和改良土壤次生盐渍化提供理论指导和相关依据,研究果树生育期表层土壤不同土层氯离子的变化与环境因子(土温、土壤水分、蒸发量、降雨量、水分亏值、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土壤0~25cm土层的微域范围内,不同土层对氯离子的迁移与累积具有不同的功能。0~5cm土层为氯离子聚集层,10~15cm土层为氯离子传导层。认为10~15cm土层是半干旱地区环境因子对土壤性质直接作用与影响的临界深度。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将12只体重相近、体况良好、6月龄的杂交公羊,随机分为两个处理,每个处理6只羊,分别饲喂两种饲粮[单一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饲粮和高丹草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混合饲粮],分析了以高丹草饲粮为基础添加一定比例箭筈豌豆(高丹草∶箭筈豌豆=2∶1)对牧草表观消化率以及家畜产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高丹草+箭筈豌豆饲喂羔羊时干物质采食量、中性洗涤纤维和粗蛋白消化率显著高于高丹草组(P<0.05);干物质消化率和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高丹草与箭筈豌豆组合改善饲粮的适口性,提高了饲草的表观消化率。  相似文献   
4.
对青海省民和、大通、湟中、海北4样地燕麦根际AM真菌空间分布和土壤成分测定分析表明,燕麦可与AM真菌形成共生关系,AM真菌不同指标和孢子密度与样地生态条件密切相关。侵染强度最高在民和,丛枝丰度、泡囊丰度和菌丝丰度在海北最高,地孢子密度最大值在湟中,且最大值均发生在0~10 cm土层,0~30 cm土层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孢子密度与AM真菌各项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侵染强度与有机质和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丛枝丰度与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泡囊丰度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与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与苜蓿白粉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8个对白粉病有不同抗性的苜蓿品种(Medicgo sativa L.)为材料,研究人工接菌后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未接菌的品种间PAL活性差异不显著,而POD活性则差异显著(P<0.05);感病品种POD活显著高于抗病品种;接种白粉病菌后,供试品种间叶片PAL活性和POD活性均升高,其中抗病品种间PAL活性升高幅度显著大于感病品种,其变化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而POD活性的变化则相反;POD活性和PAL活性与苜蓿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在中点四分法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疏勒河中游流域盐质沙丘分布长穗柽柳群落结构组成:并采用离散分布模型的理论拟合、聚集强度指标和种间联结测定等方法,研究了该群落类型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生态分布的联结关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PCR技术从高原牦牛基因组DNA中获得了乳铁蛋白素(lactoferricin,Lfcin)基因序列;将Lfcin基因连接于pGEM T easy载体,送至生物公司测序;将高原牦牛与奶牛的Lfcin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同时,对牦牛、奶牛、人、小鼠等物种的Lfcin蛋白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克隆获得了含高原环湖牦牛LF(lactoferrin)第2外显子的DNA序列,共778 bp,其中Lfcin基因编码区长75 bp,编码25个氨基酸; 序列分析显示,克隆获得的牦牛DNA序列与奶牛这一序列存在9个碱基的变异;牦牛和奶牛的Lfcin蛋白质序列完全相同,各物种Lfcin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适宜灌溉量,本研究以指针式喷灌机下建植两年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以日为步长计算紫花苜蓿实际需水量(ETc),并基于ETc设置4个灌溉水平W1(60% ETc),W2(80% ETc),W3(100% ETc),W4(120% ETc),研究不同灌溉量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土壤速效养分分布、残留和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溉量处理下,土壤速效养分剖面分部存在明显差异,碱解氮、速效钾出现明显累积峰;碱解氮、速效钾残留量随灌溉量增加逐渐降低,W1处理下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残留量最高;碱解氮、速效钾淋失量随灌溉量增加逐渐增加,W4处理下碱解氮、速效钾淋失量最大,W2处理下有效磷淋失量最大。综合比较各个处理,W3处理下土壤速效养分的残留量、淋失量结果优于其他处理,因此建议生育期内采用100% ETc的灌溉水平进行灌溉。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秦安县苹果叶缘焦枯死亡原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甘肃秦安县苹果叶缘焦枯发生严重的情况,对该地果园叶片和土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正常果园叶片全钾含量平均值为9.2 g/kg,叶片钠含量平均值为315 m g/kg,K /N a 为29.2;而发病果园叶片全钾含量平均值为4.2 g/kg,叶片钠含量平均值为3 900 m g/kg,K /N a 为1.1,与正常果园K /N a 相比,相差26.5倍。正常果园土壤pH值为8.2,发病果园土壤pH值为8.6,相差0.4个单位;发病果园要比正常果园土壤水溶性N a 高84.9 m g/kg,初步认为秦安县苹果叶缘焦枯死亡的原因是由于土壤中钠盐含量过高所致。  相似文献   
10.
钠盐胁迫对苹果树体内钠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钠盐胁迫严重制约着甘肃中东部地区苹果的生产。本研究以甘肃省秦安县大田生长的‘金冠’苹果为试材,用正常果树和盐碱胁迫果树对比方法,研究了自然条件下钠盐胁迫对果树整个生育期体内各器官(根系、枝条、叶片、花、果实)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钠盐胁迫下,果树根系内Na+含量为1800mg/kg,是正常果树的2倍;苹果花内Na+含量为700mg/kg,是正常果树的1.4倍;在整个生育期,果树枝条内Na+含量变化在800~1400mg/kg,大约是正常果树的2~4倍;叶片内钠含量变化在1700~2500mg/kg之间,是正常果树的3.4~8.5倍;果实钠含量在1200~1500 mg/kg之间,是正常果树的2.1~12倍。本研究科学地提出苹果花期属于钠盐潜在胁迫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