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6篇
  18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Ethylene biosynthesis in kiwifruit, Actinidia chinensis ‘Sanuki Gold’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propylene, an ethylene analog, and 1-methylcyclopropene (1-MCP), an inhibitor of ethylene perception. In fruit harvested between a young stage (66 days after pollination) (DAP) and an early commercial harvesting stage (143 DAP), 2 days of exposure to propylene were sufficient to initiate ethylene biosynthesis while in fruit harvested at commercial harvesting stage (154 DAP), 4 days of propylene treatment were required. This observation suggests that response of ethylene biosynthesis to propylene treatment in kiwifruit declined with fruit maturity. Propylene treatment resulted in up-regulated expression of AC-ACO1, AC-ACO2, AC-SAM1 and AC-SAM2, prior to the induction of AC-ACS1 and ethylene production, confirming that AC-ACS1 is the rate limiting step in ethylene biosynthesis in kiwifruit. Treatment of fruit with more than 5 μL L?1 of 1-MCP after the induction of ethylene production subsequently suppressed ethylene production and expression of ethylene biosynthesis genes. Treatment of fruit with 1-MCP at harvest followed with propylene treatment delayed the induction of ethylene production and AC-ACS1 expression for 5 days. Thes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in ripening kiwifruit, ethylene biosynthesis is regulated by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and that 1-MCP treatment at harvest effectively delays ethylene production by 5 days.  相似文献   
2.
基于WEPP的黄土丘陵区不同坡长条件下坡面土壤侵蚀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WEPP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该文通过建立模型数据库,利用WEPP分别模拟了坡长为10、20、30和40 m的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并用实测径流和侵蚀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10、20、30和40 m 4个坡长条件下,WEPP模型对降雨、每年和多年平均径流量模拟的Nash-Sutcliffe有效性(ME)分别为0.915、0.879和-0.056,对单场降雨、每年和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模拟的ME分别为0.853、0.758和-0.456,多年平均的ME为负值可能是由小样本计算造成的。WEPP模型对单场降雨和每年径流量和侵蚀量模拟效果较好。尽管WEPP模型对多年平均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模拟效果较差,但模型模拟的多年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与实测值的多年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7.90%和29.20%,表明WEPP模型对多年径流量和侵蚀量的模拟可满足要求。径流量模拟值随坡长增加的变化和实测值相比不够敏感;而土壤侵蚀量模拟值随坡长增加的变化和实测值相比过于敏感。   相似文献   
3.
延河流域NDVI与主要气候因子的时空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RS技术提取延河流域2000-2004年的NDVI影像,基于GIS技术生成流域气温和降水的内插分布图,并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和空间回归分析法分别对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时间、空间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延河流域的植被NDVI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胡杨地理分布区域气候环境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胡杨自身对环境气候的适应性。[方法]在综述胡杨树种概况和地理分布的基础上,对胡杨分布区气候、水资源、地下水特征、土壤类型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特殊的区域气候环境条件以及长期的人类活动干扰是影响胡杨生长的主要因素。胡杨叶形的变化是对气候环境适应的明显特征,胡杨通过调节酚类次生代谢物质在体内的合成、转运和转化等过程来抵御极端干旱环境下各种环境因子的胁迫。有效的保护和更新复壮措施以及生态输水工程对于恢复和重建受损的胡杨林绿洲生态环境作用显著。[结论]该研究对于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恢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雷玉山    王西锐  李永武  徐明  雷靖 《园艺学报》2018,45(Z2):2727-2728
‘璞玉’猕猴桃是以‘华优’为母本,‘K56’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黄肉新品种。果实圆柱形,果皮黄褐色,被金黄色短茸毛;平均单果质量106 g,最大果148 g。果肉金黄色,细腻,汁液多,具芳香味,可溶性固形物18% ~ 20%,可溶性糖11.5%,总酸1.5%,维生素C 1.724 mg ?g-1。在陕西秦岭北麓10月上旬成熟,盛果期产量30 t ? hm-2。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高校科研人员对科学数据的认知与利用、对科学数据管理的需求与期望等方面的调查,提出图书馆开展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获取立地空间信息间隐含的相关性,对其进行定量计算和表达,研究选取森林资源小班调查数据中7项典型的离散数据,结合小班空间位置属性构成森林立地离散空间场,采用信息熵的理论方法,通过计算局部空间内离散场的信息量以及局部空间与整体的协调性,定量分析并提取多项离散型因子与立地森林健康等级间的相关指数。结果表明,在7项因子中不同的立地类型和小班内的优势树种与森林健康相关程度最高,森林起源则与森林健康等级表现出相互独立的关系。研究克服了以往使用统计学原理以及灰色系统理论均无法计算立地离散空间场相关性的缺陷,实现了对立地因子中的离散型属性间关系的定量计算和表达。  相似文献   
8.
张勇    杜华栋    张振国  冯川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1):6-11,17
为了探讨黄土丘陵区自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用时空互代法对燕沟和县南沟典型小流域自然植被恢复下5个演替阶段(退耕1~6 a、7~17 a、18~35 a、36~60 a、> 60 a)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和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区植被退耕后自然演替的推进,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与有效钾含量持续增加,土壤全磷含量在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变化不明显,有效磷含量在植被演替至多年生草本阶段(18~35 a)时含量最低;土壤细菌约占土壤微生物量的65%左右,且其数量在植被演替至多年生草本阶段时最多,土壤真菌和放线菌随退耕年限的延长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也随着植被自然演替的推进呈不断增加趋势,但脲酶和蔗糖酶在植被演替至灌木阶段(36 a)后增速放缓。相关性分析表明,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提高程度比较一致,其与土壤养分关系密切,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酶活性是反映植被恢复中土壤生物学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中部地区未来气候环境的变化,探讨树木年轮生长与气候环境的响应关系。【方法】对鄂尔多斯中部地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树木年轮样本进行了树轮密度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树木年轮最大密度指标与树木生长期6-10月降水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82(P>0.001)。利用油松树木年轮最大密度指数,对研究区1888年以来6-10月的降水量变化进行了重建,重建序列方差解释量为0.339。【结果】重建结果分析表明,鄂尔多斯中部地区过去115年中有明显的干湿变化特征,降水较多的湿润时段有:1888-1896年、1903-1908年、1934-1953年、1984-1993年;降水较少的干旱时段有:1897-1902年、1920-1933年、1954-1958年、1994-2000年。功率谱分析表明,重建降水量变化序列有2年、7年以及11年左右的周期变化。【结论】该地区降水变化与区域气候变化相一致,降水变化可能受大尺度气候环境变化的控制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时间序列影像的中观尺度农作物长势监测采样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地面采样调查是遥感应用中一个重要的手段。采样点的空间位置和数量决定了监测点的代表性,并受到监测成本限制。高效和经济地设计采样方案是推进地面采样数据更好地服务于遥感应用的重要问题。该文以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为切入点,在对现有农作物监测现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进行农作物长势分布的分析,运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PPS)的思想提取采样点。通过对2007的农作物长势分布区进行农情参数监测点采样,并与2009年的农作物长势分布对比,发现采样点达到较好的一致性。基本满足中观尺度农作物长势监测中采样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稳定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