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分析了已有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不足,根据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含义, 以有限水资源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考虑水源可供水量、用户需水量和水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等约束,并在体 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最后用该模型进行了河南省三门峡市区1999年 75%保证率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并对求解结果进行了合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加氧灌溉与土壤通气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水、肥、气、热是保障土壤肥力的四大要素,传统的灌溉方式往往忽视了气这一重要因素.土壤通气性不足,四个因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土壤理化性质变差,对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引起减产.良好的土壤通气性是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保证.加氧灌溉通过采用合理的方法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协调土壤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土壤肥力,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研究表明,加氧灌溉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本文从根区低氧胁迫的影响分析人手,评述了土壤通气性的量化指标、测算方法和控制标准,综述了加氧灌溉技术及其应用,总结了加氧灌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加氧灌溉对土壤通气性的改善作用,提出了加氧灌溉与土壤通气性研究展望,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秸秆复合管的制作方法,进行了秸秆复合管地下灌溉田间测试,研究了秸秆复合管地埋后的灌水效果。试验以秸秆复合管的秸秆掺量和管长为主要因素,分析了出流量、入渗速率和灌水均匀度等灌水指标。结果表明:在秸秆掺量为5%、7%、9%水平下,管长为3.5 m的秸秆复合管单位长度累计出流量比管长为1.0 m的秸秆复合管分别高出71.66%、77.52%、8.14%,灌水均匀度分别减小3.60%、5.45%、13.72%。在管长为1.0 m和3.5 m水平下,秸秆掺量为7%和9%的秸秆复合管单位长度累计出流量分别比秸秆掺量为5%时减少了12.60%、15.80%和9.09%、18.70%。秸秆掺量为7%时,不同管长的秸秆复合管入渗速率的波动程度最小,出水性能相对稳定。秸秆掺量为7%时,管长为1.0 m秸秆复合管的灌水均匀度达到85.00%,秸秆掺量为5%时,管长为3.5 m秸秆复合管的灌水均匀度达到81.38%。综合考虑出流量、入渗速率、均匀度等试验指标,认为秸秆复合管具备作为灌水毛管用于田间灌溉的条件,秸秆掺量在5%~7%时,秸秆复合管的水力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4.
耦合基质区与裂隙网络的土壤优先流模型及验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旨在通过分析土壤裂隙存在下的土壤优先流运动模式与特点,建立耦合基质区与裂隙网络的土壤优先流模型(crack preferential flow model,CP模型)。用控制体积有限元法求解两区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方程,采用整体法将土壤基质水流运动方程和三维土壤裂隙网络区水流运动方程耦合。模拟与试验结果表明,增加降雨或灌溉强度能促进激活裂隙通道作为优先流通道,有利于优先流形成。CP模型及耦合方法较好地描述出了优先流运动的特点,模拟与实测的土壤饱和度均方根误差为0.016~0.025,决定系数均在0.78以上(P0.05),偏差为0.020~0.026,一致性指标为0.918~0.938。与等效连续体模型(Richards模型)相比较,CP模型模拟裂隙存在情况下土壤水流非均匀性规律更有效。研究丰富了土壤优先流理论,对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对隆德县时段年平均降水量进行了预测,经过残差检验证明所建模型具有可行性和适应性,以及用已有的实测数据检验所建模型精度满足预报要求,并预测了未来4个时段年平均降水量.预测结果为研究区域的水资源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