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无人机施药对棉蚜的防治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采用无人机防治新疆南部地区棉蚜的可行性并筛选防治效果好的杀虫剂及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虫剂助剂,研究了采用大疆MG-1S型无人机喷施不同的杀虫剂+助剂对棉蚜的防治效果,并对无人机飞防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MG-1S型无人机喷施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SC) 225 mL/hm2(制剂量,下同)时对棉蚜的防治效果最好,优于喷施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WG) 30 g/hm2和70%啶虫咪WG 60 g/hm2。在添加助剂方面,以分别在70%啶虫脒WG 60g/hm2和70%吡虫啉WG 30g/hm2中添加15 mL/hm2的高工效通用助剂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为聚合物类助剂和飞防增效剂;而在22%氟啶虫胺腈SC(150 mL/hm2)中,以添加150 mL/hm2的飞防增效剂的效果最好,其次为矿物源类、有机硅类和聚合物类助剂。采用无人机施药,在施药后3 d和5 d的防治效果与采用机械+人工拖管施药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无人机田间作业施药液量减少1/3,工作效率提高3倍,机械作业费减少60元/hm2,可满足现代农业高效、节药和降低成本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滴水量(2 850、3 900、4 950 m3/hm2)与施氮量(0、180、270、360 N kg/hm2)条件下南疆膜下滴灌棉花蕾期、花铃期与盛铃期功能叶水分利用效率WUE与蒸腾速率E。结果表明,在蕾期、花铃期水分与氮素对棉花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无显著影响;在盛铃期,WUE显著地受到水分的影响,施氮、施氮与水分的交互作用对WUE无显著影响。在盛铃期时,滴水量为4 950 m3/hm2时WUE显著高于滴水量为3900、2 850 m3/hm2时的WUE,后两者之间的WUE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棉花叶片蒸腾速率E在蕾期均高于花铃期和盛铃期。在蕾期,水分与氮素对蒸腾速率无显著影响;在花铃期,水分对蒸腾速率E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最高滴水量处理的蒸腾速率也最高,而施氮、水分与施氮的交互作用对蒸腾速率E无显著影响。在盛铃期,最高滴水量4 950 m3/hm2条件下,蒸腾速率E显著地受到施氮的影响,施氮量最高时,其蒸腾速率也最高。南疆膜下滴灌棉花水分利用效率、蒸腾速率的大小与棉田冠层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其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WUE与叶片温度、空气温度、空气饱和差、胞间CO2与空气CO2浓度比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WUE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呈显著负相关关系,WUE与空气相对湿度、空气CO2浓度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蒸腾速率与空气温度、叶片温度、光合有效辐射PAR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蒸腾速率与空气CO2浓度、胞间CO2与空气CO2浓度比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南疆膜下滴灌棉花不同灌水量和施氮量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棉花在不同生育时期及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在苗期氮肥用量对子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显著,随叶位增加,对真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越来越小。盛蕾期是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最为敏感的时期,并受氮肥施用量的显著影响。在花铃期氮肥用量和叶位均影响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同时施氮量和滴水量的比值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也极为明显;在盛铃期,水分与氮肥施用量对棉花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已不显著,但不同叶位之间仍然差异很大。在棉花生长的中后期,滴水量主要影响棉花下部叶片叶绿素含量,而氮素供应量主要影响上部叶片叶绿素含量,中部叶片叶绿素含量同时受水分和氮素的调节。南疆膜下滴灌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在苗期和盛蕾期以下部叶片最高,花铃期和盛铃期以中部叶片最高,每个叶位叶绿素含量均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4.
陆地棉机采性状对皮棉产量的遗传贡献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加性-显性-加加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ADAA模型),对8个陆地棉亲本(其中有6个机采棉品种)及其F1和F2的28个组合5个机采性状和单株皮棉产量的新疆阿拉尔和石河子2试点资料,进行了贡献分析。结果表明,5个机采性状对皮棉产量表型值的贡献变化范围为-20%~-14%;在显性贡献中,第一果枝高度对皮棉产量的贡献率最大(CRD=10%),其次是节间长度的贡献(CRD=8%),而霜前花率对皮棉产量有较大的抑制作用(CRD=-25%);霜前花率对皮棉产量的加加上位贡献率最大(CRAA=86%),其次是第一果枝节位(CRAA=24%)。霜前花率在特殊的环境中对皮棉产量表现为很大的显性正向贡献(CRDE=78%)和加加上位效应抑制作用。不同亲本5个机采性状对其皮棉产量的显性和加加上位效应贡献不同。5个机采性状对不同组合皮棉产量显性效应的贡献较小,霜前花率对皮棉产量的显性效应的贡献在2个地点的表现往往和单株皮棉产量在不同地点表现显性效应的性质(正或负)相一致,并且在5个机采性状中对皮棉产量的显性贡献是最大的。加加上位效应在皮棉产量的遗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在8个亲本及其后代各组合的5个机采性状中,霜前花率可作为选择皮棉产量加加上位效应的主选性状。在不同的环境中,皮棉产量加加上位效应的主选机采性状随组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棉花1膜3行模式下密度和缩节胺用量优化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棉花1膜3行种植模式下,密度与缩节胺用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及互作效应,分析此模式下棉花植密度和缩节胺优化组合,为该技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棉花1模3行模式下,采用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9.4×104 、14.1×104和18.8×104株/hm2;缩节胺用量为副处理,也设置3个水平,90、180和270 g/hm2,研究两因素作用下,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变化。【结果】株高与密度呈正相关,而与缩节胺的用量呈负相关;棉株茎粗与密度呈负相关,与缩节胺的用量呈正相关;籽棉产量随密度与缩节胺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结论】棉花种植密度在14.1×104株/hm2,缩节胺180 g/hm2时,最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在盆栽条件下,对4个不同品种小麦进行种子PDJ(Prophyl dihydro jasmonate, 10 mg·L-1)浸种处理和干旱胁迫,测定比较了其生长反应和化感抗草差异,探讨了干旱胁迫和PDJ对拔节期小麦化感表达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和PDJ对小麦生理影响因基因型和测试指标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水分和PDJ处理均能增强不同基因型小麦化感表达和抗草特性.对兰考95-25,地上部化感表达和潜力诱导强于根系,而小偃6号、豫麦66优系和兰考217刚好相反,根系化感表达和潜力诱导强于地上部.因此,水分和PDJ处理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的抗逆增强效应可能为两种不同的激发机制,水分胁迫主要为诱导效应,而PDJ则是诱导根系生长从而表现为从表现型竞争角度调控化感潜势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利用大田试验对施硼肥后土壤库中有效硼含量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0~60 cm深度以内,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效硼含量逐渐降低。在0~20 cm深度土层中,6月下旬,土壤有效硼含量水平会随着外源施硼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8月上旬,土层中有效硼含量水平会随着外源施硼水平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到一定用量时会保持不变。在20~40 cm深度土层中,6月下旬,随着外源硼素水平的增加,土壤有效硼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8月上旬为先升高后降低然后再升高的趋势。外源硼素水平高低对40~60 cm土层中有效硼含量影响不明显,9月下旬后对棉田土壤有效硼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棉花品种在新疆塔里木棉区的养分积累量及产量特性。【方法】设置3种基肥用量,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比较6个棉花品种在3种基肥设置下养分积累差异及产量影响。【结果】6个棉花品种中新陆中55号品种的氮素利用率最高(36.11%),具有较高的氮素吸收能力。新陆中22号、新陆中55号、锦棉Z1112品种的磷积累量显著高于新陆中82号、新陆早74号、新陆早77号品种,磷肥利用效率表现为新陆早77号>新陆中22号>新陆中82号>新陆中55号>锦棉Z1112>新陆早74号。新陆中22号、新陆中55号、新陆中82号、锦棉Z1112、新陆早77号品种的钾含量显著高于新陆早74号品种,钾肥利用效率表现为新陆中55号和新陆中82号较高,新陆中22号品种最低,新陆中55号和新陆中82号品种具有较高的钾素吸收能力;锦棉Z1112、新陆早77号品种的单株铃数显著高于新陆中22号、新陆中55号品种,新陆中22号品种的单铃重显著高于其他5个品种。新陆中22号、锦棉Z1112品种的衣分要显著高于新陆中55号、新陆中82号、新陆早77号品种,新陆早74号品种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结论】不施基肥处理棉花株养分吸收积累量少、产量偏低。基肥全施处理下产量最高,基肥半施处理下,基肥施用量减少50%,棉花平均产量减少9%,其中新陆中22号品种和新陆中55号品种的减产最少,为5%和1%。  相似文献   
9.
南疆无膜滴灌栽培对棉花出苗及生长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无膜栽培对南疆荒漠绿洲带不同品种棉花出苗、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栽培方式,设无膜和覆膜2个处理;副区为品种,分别为‘中619’(‘CCRI619’)、‘新陆早48号’(‘XZ48’)、‘中74’(‘CCRI74’)。通过大田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对各处理棉花的出苗情况、植株性状、生长分析指标及产量等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无膜栽培降低了棉花的萌动速度、顶土破土能力及出苗率,出苗整齐度差;(2)无膜栽培与覆膜栽培相比,显著降低了棉花群体的经济产量,极显著降低了棉花的群体生物产量,而对棉花植株性状、干物质分配的影响较小;(3)无膜栽培棉花单株籽棉产量与覆膜栽培相比差异不显著,但无膜栽培下不同品种间单株籽棉产量和群体经济产量差异均显著,表现为‘CCRI619’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余2个品种。‘CCRI619’适合南疆地区无膜栽培。  相似文献   
10.
早熟棉区行距与密度互作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及密度互作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为棉花合理密植和株行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新疆南疆阿克苏市温宿县早熟棉区进行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行距,设3个处理,分别为66 cm(A1)、76 cm(A2)、86 cm(A3);副区为密度,设3个处理,分别为12×104株/hm2(B1)、15×104株/hm2(B2)、18×104株/hm2(B3)。【结果】在相同行距条件下,提高种植密度,棉花株高及节间长度增加,茎秆变细,单株结铃数减少。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增大行距株距变小,纵向竞争大于横向竞争,行距越大棉花向行间倾斜的角度越大。不同行距的棉花产量都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A2B3处理籽棉产量最高。【结论】同密度下,窄行距棉花封行早,营养枝多,叶面积指数高,下部通风透光性差,蕾铃脱落多;宽行距棉花株距小,在同等栽培措施下封行时间晚,叶面积指数低。提高种植密度,单位面积的铃数增加,单铃重减少。行距及密度对籽棉产量影响显著,中行距高密度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