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7篇
  18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省气候波动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积分回归方法,统计分析了陕西省气候波动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指出在陕西省气候波动中以降水波动对冬小麦产量波动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温度和日照。并相应地提出削减气候波动对产量影响的技术措施,可供农业生产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西安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取1959-2008年西安市常规气象站和城区加密自动站逐小时气温资料,采用城、郊气温对比法研究西安城市热岛效应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西安城市热岛效应逐年增加,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热岛强度日变化呈现双峰分布,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05时和21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11时左右。在西安市城区一直存在一个强城市强热岛...  相似文献   
3.
渭北旱塬西部干旱指标分析及抗旱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哈默尔干旱指数原理,分析了陕西渭北旱原西部地区农田干旱形成条件及发展、结束规律,建立了适合该区应用的气候旱度模式:X_i=Z_i/46.55+0.7248X_i提出了该区农田旱度指数模式:K_z=(P-E_T+S_0-R_0)/160。并探讨了农田抗旱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用正交多项式作关中棉区连阴雨总量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正交多项式回归对西安和关中地区棉花生育期连阴雨总量进行了预报,历史拟合率在85%以上,在实际预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近539年旱涝演变特征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470 ~ 2008年间西北四省区19个站点的逐年旱涝等级序列,采用相关分析、累积距平法、移动T检验法和功率谱分析方法,对西北地区近539年的旱涝演变特征及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总体上以干旱为主,平均发生频率为38%,特别是青海西部达68%;15世纪旱和偏旱发生最为频繁,平均频率达55%,19世纪、20世纪和21世纪旱与涝均增加,旱涝发生更加频繁.各区域旱涝变化趋势具有不同的特点,青海南部、甘肃河西旱涝交替变化,持续时间较短,其余地方旱涝持续时间较长.17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期间,西北地区普遍存在旱涝气候突变,突变时间点由西向东、向南和向北传播和推进;西北地区存在多尺度的周期振动,长周期主要在西北部,东南部以短周期为主,且普遍存在准两年和准三年的短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陕西省酿酒葡萄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陕西省96个县(区、市)气象站及周边省份临近气象站近30 a(198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辅以经订正后的各县气象哨和水文站观测数据,在对国内外葡萄区划指标分析基础上,确定以≥10℃活动积温为一级指标,酿酒葡萄成熟期8—9月水热系数为二级指标,冬季埋土防寒线、9月降水为辅助指标作为陕西省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指标。基于GIS技术,利用小网格推算模型对区划指标空间化后,采用主从叠代方法,制作陕西省酿酒葡萄气候区划图。结果表明,陕西省酿酒葡萄种植可分为4个气候区和12个气候亚区,自兴平以东的关中东部海拔900 m以下地区是陕西省种植酿酒葡萄的最优区;对各区酿酒葡萄生产的气候因子进行了评价,提出了相应的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7.
陕西咸阳渭北旱塬地区优质苹果基地生态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咸阳渭北旱塬苹果产区与国内外优质苹果产区近30 a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咸阳渭北旱塬地区具有较国内外其它苹果产区优越的生态气候条件,表现为:温度条件适宜、温度日较差大、光能资源丰富、水分条件适中,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的条件十分优越。影响苹果产量、品质的最大不利气候因素是干旱、大风、霜冻、冰雹、连阴雨等气象灾害。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发展咸阳渭北苹果生产的具体对策是:调整苹果品种结构,适度增加早、中熟品种和鲜食加工兼用型品种的比例,将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调整到10∶20∶70。抓好优良品种区域布局,南部(海拔600~850 m)保留适量晚熟品种,适度发展中熟品种,增加早熟品种比例,围绕加工,发展一定比例的鲜食加工兼用品种;北部(海拔850~1 300 m)仍以优良晚熟品种为主,适度发展新优中熟品种,少量发展早熟品种;次优生区(海拔600 m以下)应以早、中熟品种和鲜食加工兼用品种为主,逐步淘汰晚熟品种。下大力气抓好"四项关键技术"的落实,提高优果率,增强渭北苹果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果品贮藏加工能力,增加果品生产附加值;建立健全信息体系,引导市场消费,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提高咸阳果品的声誉。  相似文献   
8.
近50年陕西省无霜期的变化及果区霜冻风险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陕西省96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日最低气温资料,计算了陕西各站历年霜冻的初日、终日及无霜期,并对其分布特征及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等值线在陕北大致呈经向分布,在关中和陕南大致呈纬向分布;50年间,全省96站初霜日最早和最晚平均值相差44天,终霜日最早和最晚平均值相差49天,无霜期最长和最短天数平均值相差68天;全省平均初霜日呈推迟趋势,推迟幅度约为1.4天/10年;平均终霜日呈提前趋势,提前幅度约为1.7天/10年;平均无霜期呈加长趋势,加长幅度约为3.1天/10年。最后依据风险分析理论对陕西多个苹果基地县进行了花期霜冻风险分析,得出其风险的空间分布特点,结论对精确指导和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陕南柑桔气候生态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陕南秦巴山区地处北亚热带气候区,是柑桔种植北缘地带。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当地农业气候资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达到趋利避害、防灾减灾的目的,本文根据陕南秦巴山区近30a的气候资料,采用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1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及年降水量4个因子作为陕南柑桔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及制图功能,在实现区划指标空间化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陕南秦巴山区柑桔气候适宜性进行区划,并对各适宜区柑桔生长气候条件优劣进行评述。结果表明,陕南柑桔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区海拔700m以下的浅山丘陵区,在适宜区内,应根据地形特征,选择冷空气不易堆积的"难进易出型"丘陵坡地栽培,以减少冻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