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30篇
  16篇
综合类   4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研究是元帅系苹果采收后存放室内自然条件下,105天内质量变化与温、湿度的关系,为目前尚无低温、气调条件的果品生产与销售部门及有关研究单位贮藏保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旱塬区玉米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旱塬区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过渡区,土壤水是影响该地区玉米生长的主要因素。运用黄土高原旱塬区董志塬所在地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5年玉米试验田土壤湿度及产量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分析1981—2015年这35年间土壤水的变化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旱塬区玉米全生育期土壤平均贮水量呈高—低—高的抛物线状变化趋势,贮水量最大时期为乳熟期至成熟期,最小时期为拔节期至抽雄期;土壤耗水量呈低—高—低的抛物线变化趋势,最大时期为拔节期至抽雄期,最小时期为播种期至七叶期。35年来土壤深度为50 cm的土层贮水量、耗水量均呈下降趋势;玉米产量受抽穗期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最大。土壤深度为50 cm的土层贮水量及耗水量对玉米单产的最大影响均出现在7月中旬,分别为21、27 kg/(hm~2·mm)。建议采取有效保墒节水技术措施,减轻玉米关键生育期土壤水分不足对生长的胁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降水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根据冬小麦的生长及水分利用特点,依据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6年冬小麦生育期物候观测资料,建立了估算水分适宜性的水分适宜度模式,分析了天水市冬小麦生长期间的水分适宜性。[结果]水分适宜度模型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冬小麦的水分适宜性动态变化及与产量的关系。从1981~2006年,冬小麦冬前生长期的水分适宜度上升明显,以每10年0.02的速度上升;越冬期的水分适宜度逐年降低,以每10年0.01的速度下降。[结论]冬小麦的越冬期和拔节生长阶段水分的适宜性最好,旺盛生长阶段的水分适宜性最差。  相似文献   
4.
运用陇西黄土高原6个农业气象基本观测站土壤湿度资料(1982~2000年),分析了该地域土壤水分构成特征及0~200cm土壤水分运行、变化规律,拟合了100cm土层内土壤贮水及水分累积耗散曲线,分季节评述了区域内各地水分有效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5.
天水市农业气象灾害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1985—2004年实测气象和粮食产量资料的分析,得出:影响天水市玉米、冬小麦两大粮食作物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别是春旱、初夏旱、伏期连阴雨和上年秋旱、当年春旱及倒春寒天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农业气象灾害强度的天水市玉米、冬小麦的气候产量数学模型,可为气象灾情评估和定量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7号桃树为研究对象,低温强度为主导指标、≤0℃温度持续时间为辅助指标,建立桃树盛花期霜冻害指标体系。采用大田试验,低温霜箱模拟,并结合霜冻历史调查资料分析的方法,得到北京7号桃盛花期花器发生轻霜冻(受冻率≤30%)、中霜冻(受冻率31%~60%)、重霜冻(受冻率61%~80%)和特重霜冻(受冻率≥81%)不同强度霜冻灾害的温度指标分别为最低气温≥-1.8、-1.9~-3.2、-3.3~-4.1、≤-4.2℃;气温≤0℃持续时间分别为≤2.6、2.7~5.2、5.3~7.0、≥7.1h。  相似文献   
7.
利用统计学方法提取了干旱灾害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天水干旱气候对蜜桃生产影响评估。分析得出:影响天水蜜桃正常生长的主要干旱灾害以早春蜜桃萌芽~芽开放期干旱、花期干旱和蜜桃上年10月中旬高温干旱灾害最为明显;各干旱时段灾害强度发生频率以3月上中旬桃树萌芽~芽开放期轻旱和花期轻旱最多,发生频率分别为23%和31%,对蜜桃产量的影响以开花期大气干旱影响最大,贡献率为40%。影响天水蜜桃生产的干旱灾害综合评估表明,除轻旱、重旱评估准确率略低为83%和80%外,无旱和有旱评估准确率达94%以上,中旱、特重旱评估准确率均达100%,灾害评估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8.
强玉柱 《农学学报》2015,5(6):82-87
选取天水市7个气象站1965-2011年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天水市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天水市年平均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1965-1980年,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1981-1992年呈减少趋势;1993-2008年呈增加趋势;2009年以后又趋于减少。日照时数的变幅最大的季节为夏季,春季的日照时数变化呈上升趋势,其余各季都呈下降趋势。小波分析得出天水市的全年和各季的日照时数大部都存在小尺度的准周期变化,冬季存在中尺度的周期变化,夏季在年代际的变化上存在准27年的周期变化。对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的空间分析表明, 天水市整体平均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有局部地方和整体趋于的气候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天水北部的变化趋势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广东省201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广东省经济活动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及其影响程度,为识别和衡量广东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制定城市建设策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广东省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5188 hm2,主要由耕地足迹和能源足迹构成,人均生态赤字为2.078 hm2,远高于全国、全球平均水平。总人口生态足迹赤字为2.17×108 hm2,生态超载力达到4.7倍。与2001年相比,10年来人均生态足迹的总需求上涨了84%,其中林地和耕地涨幅剧增。而生态总供给则下降20%。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与日俱增。建立集约型、节约型及生态型生产及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广东省保持可持续发展劲头的主要途径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1978~2007年30年影响农作物(冬小麦、玉米为例)生产的干旱、春季低温冻(冷)害、春夏连阴雨、暴雨、冰雹5种农业气象灾害成灾变异率和相应的影响权重,进行了天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灾情综合评价与年景评估。并采用统计学原理逐步回归和多因子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影响天水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量化评估模型,进行了农业气象灾害的量化评估,为有效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最大限度减轻或减免农业损失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