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内陆河流域不同播期对春玉米土壤温度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土壤温度是限制玉米高产的主要环境因子,为了寻求合理的播种时间,使玉米生长发育处于适宜的土壤温度环境中,从而保证干物质的积累和产量的形成。通过在内陆河流域代表区域武威开展不同播期对大田地膜春玉米进行试验,采用全生育期连续定点观测春玉米发育期、产量结构和20 cm、40 cm两个深度的土壤温度变化,分析了不同播期对春玉米生物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生长期不同播期处理各层次地温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拔节之后即进入生殖生长期,地温呈降低趋势。第二播期(4月20日)生长状况好,干物质累积量高,尤其是乳熟期和成熟期差异明显(P<0.05)。第二期产量构成优于第三期(4月30日)和第一期(4月10日)。第二播期处理,可以在苗期获得较高的地温,土壤增温明显,而在拔节期以后可保证适当较低的温度,从而保证干物质积累时间和产量结构的形成,是当地最适宜的地膜春玉米播种期。第一播期生物量则表现最差,说明正常情况下作物适当提前播期,延长生长期的做法在玉米的生产上是有一定风险的。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及周边地区畜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梅  李林  邓振镛  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74-18377,18457
总结了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及周边地区畜牧业的影响,并对各地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1961~2008年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几乎无明显变化,但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点;风速和日照时数逐年减小。②在当前气候变化条件下,草地生产力呈减少趋势,受其影响,草场理论载畜量也呈减小趋势;暖冬较有利于牲畜安全越冬,幼畜成活率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有利于牲畜抓膘育肥,但牲畜产肉量还受草场退化等众多负面因子的影响;家畜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不利的气象条件可引发家畜的许多疾病。③针对当前畜牧业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各地采取了草业建设、畜种改良、发展畜牧业新模式、牧业病虫害防治、气象灾害防御等措施,其在提高草地生产力、解决草畜失衡、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牲畜性能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甘肃特种作物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特征及适应技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探讨气候暖干化对甘肃特种作物的响应特征,通过选取甘肃省80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气象要素值计算和分析,以及采用田间试验和对比调查等研究方法。结果表明,暖干化是甘肃现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甘肃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均为正值,年平均气温每10年增温0.29℃,温度升高1.4℃,其中1997年是突变年。≥0℃积温每10年增温40~80℃;年降水量自1961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降水距平百分率以每10年减少1.7%的速率递减。以黄河为界,以东呈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10~30 mm,以西呈增多趋势,每10年增加4~12 mm,减少的幅度明显高于增加的幅度;年平均日照以每10年下降9.8 h的速率递减。进入21世纪,气候暖干化的势头有所减缓。揭示了啤酒大麦、啤酒花、百合、花椒、油橄榄、板栗、黄花菜等7种特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种植区域、气象灾害、生物量、产量与品质等对现代气候暖干化的响应特征。初步认为,气候暖干化对特种作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且利弊并重。并提出了制定精细化特种作物综合农业自然资源区划,确定精准的最适宜和适宜种植区范围,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在最适宜和适宜种植区内加快优质商品生产种植基地建设,创建特种作物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建立管理生产新模式适应气候变化;根据未来气候预测和不同气候年型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比例;加强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与防御工作等4个方面的措施应对气候暖干化。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干旱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1960~2005年河西走廊地区19个气象站46年的气候资料为基础,运用气候变化倾向率方法对该地区年及春、夏、秋、冬四季的光、热、水等主要农业气候资源要素进行诊断分析,并应用Mann-Kendall方法对主要农业气候资源要素的突变性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来,河西走廊区域内的气温呈平缓上升趋势,热量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平均最低气温增温幅度明显,冬季增温大于春、夏、秋季,但总体增温幅度低于我国平均增温水平,温度等热量资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同步发生突变。降水量变化比较平缓,呈略有增加的趋势,且季节性明显,夏季降水增加的贡献最大,与降水有密切关系的蒸发潜力自60年代起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在90年代中期发生突变,增速加快,降水蒸发差从70年代起呈缓慢下降趋势,不存在突变现象。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一致,总体呈上升趋势,变化倾向率均为正值,从地域分布上看,北部及中部走廊绿洲区数值增加明显。河西走廊区域内总体的农业气候变化以"气温升高,降水略增、日照增加"为主要特点。文章最后简要分析讨论了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给河西走廊农业生产带来的主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48年河西走廊蒸发量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河西走廊20个气象观测站1958-2005年20 cm口径蒸发皿资料,分析河西走廊蒸发量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8年来河西走廊蒸发量年代际平均值在20世纪60年代最大,之后逐渐减小,至80年代初达最小值,80年代中期开始转为上升,从目前演变趋势看,其值仍处于上升阶段;月平均蒸发量分布规律表现为单峰型分布,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季节蒸发量的大小排列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蒸发量与气温的相关系数最大,与风速和湿度的相关系数最小,充分说明河西走廊的气温对蒸发量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其它因子.  相似文献   
6.
高寒区潜在蒸散量的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黄河源区的玛多、达日、久治和玛曲4个气象站1971-2005年的气温、风速、日照时间、水汽压等资料,对4种常用的潜在蒸散量计算方法在高寒区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并对Makkink方法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Makkink方法在全年都有明显的低估现象;Priestley and Taylor法除冬、春季外有高估现象;Hargreaves and samani温度法在玛多站全年均有低估现象,在其他站春、秋、冬季有低估现象;国内Penman修正式计算的潜在蒸散量值与FA0 Penman-Monteifh法较接近,但国内Penman修正式在春、夏季有轻微的高估现象;改进的Makkink方法所需资料简便易得,计算精度高,在高寒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干旱绿洲区不同灌溉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干旱绿洲区不同灌溉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确定在干旱绿洲环境下农田水分的有效利用措施和合理灌溉指标,为节水技术的开发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将试验地分成5个小区,T1~T4区代表不同的灌水处理,T5区为传统自然灌水作为对照。T5区全生育期实际灌水总量实测合计为132.5m3,T1~T4区灌水量标准分别是2490、3000、4005、4995m3/hm2,头水灌占总灌溉水量的25%,二水和三水占30%,四水占15%。测定不同生育期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含量、千粒重以及生育期内水分的利用效率。[结果]小麦孕穗期、抽穗期及开花期为水分敏感期,其灌水量不能低于总灌溉量的60%;全生育期内分4次浇灌较适宜;适度水分亏损有利于灌水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水分补充不足将加剧土壤深层水分的损耗;当灌溉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小麦产量不再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1hm2需6000mm灌水量可以作为干旱绿洲区春小麦用水的一个优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运用河西走廊3大内陆河流(疏勒河、黑河和石羊河)1955~2006年河流流量、冰川、地质水文和气象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内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其循环转化关系等.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水资源主要以冰雪水资源、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的形式存在,分布于3大相对独立的流域水系中;南部祁连山区发育大小河流共计57条,多年平均出山径流...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高海拔地区气候变化复杂,对该地区种植春油菜进行区划有利于春油菜的高产和稳产,细化积温指标有利提高农业种植区划的科学性,对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区2009-2010年不同播种期种植的油菜生育期与积温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稳定通过0℃和5℃的积温与出苗期的相关系数达到0.900以上,抽薹期与稳定通过5℃积温的相关系数为0.994,开花期与稳定通过7℃积温的相关系也在0.900以上,均呈显著相关,成熟期与稳定通过5、7、10℃积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8、-0.783和-0.783.气温稳定通过0℃和5℃,5℃,7℃,5℃和7℃的积温可分别作为油菜出苗期、抽薹期、开花期、成熟期的热量指标.利用稳定通过0、5、7、10℃的积温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变化分布,对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区油菜种植区进行了区划.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石羊河流域干旱灾害的分布特征并对其预测预报方法进行探讨,利用该流域的降水、干旱灾害和灾情等资料,分析了旱灾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旱灾频率呈现从上游天祝到下游民勤(高海拔到低海拔)逐渐增多趋势,不论春旱、夏旱、伏旱,特重旱发生频率均是民勤最高,古浪最低,最大频次是最小频率的45倍;上、中、下游干旱周期分别为15倍;上、中、下游干旱周期分别为12 a、1 a左右、不足1 a,重旱以上周期分别为22 a、1 a左右、不足1 a,重旱以上周期分别为24 a、24 a、24 a、14 a、13 a;干旱年代际特征不显著,呈波浪式变化;流域内(除凉州)干旱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抛开社会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化,干旱灾害经济损失呈逐年下降趋势;利用ENSO事件信号对干旱趋势进行初预测,同时结合干旱预测模式,综合得出次年干旱预报结论,通过评分检验,效果良好,基本满足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