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掖市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生态恢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掖市受干旱、风沙、水资源短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问题,如:森林带退缩,草场严重退化,野生动物数量急剧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枯死;气候极端干旱,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繁、盐渍化程度日趋加重;环境承载压力超过了极限;人类滥采野生植被资源现象严重,植被种群减少。结合本地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恢复策略。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地膜覆盖和施用保水剂配施菌肥后河西绿洲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变化及制种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设置单地膜覆盖(AF)、单施保水剂(AW)、单施菌肥(AB)、保水剂配施菌肥(WB)、地膜覆盖配施菌肥(FB)、露地不施保水剂和菌肥(CK)6个处理,分析制种玉米播种前和收获后0—20,20—40 cm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动态变化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1)菌肥单施或配施均可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和增加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及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其中保水剂配施菌肥处理改善效果最佳,其次为地膜配施菌肥处理。(2)菌肥单施对制种玉米生长影响较小,但地膜配施菌肥可显著提高制种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并能调节产量构成因子。(3)不同抗旱措施及其配施菌肥能够不同程度促进制种玉米籽粒产量形成,其中地膜配施菌肥制种玉米籽粒产量最高(10 105.64 kg/hm~2),其次为单地膜覆盖(8 967.24 kg/hm~2)和保水剂配施菌肥(8 323.93 kg/hm~2),分别较CK显著增产61.99%,43.74%,33.43%。(4)地膜配施菌肥制种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40 kg/m~3),其次为单地膜覆盖(2.15 kg/m~3)和保水剂配施菌肥(1.89 kg/m~3),分别较CK显著提高80.10%,61.84%,41.80%。因此,综合考虑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及土壤微环境等指标,抗旱措施配施菌肥最佳组合方式为地膜配施菌肥,既能促进制种玉米的生长发育,又能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增产的同时,还能改善耕作层土壤微环境,对河西灌区制种玉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贮藏条件和温度对4种蒺藜科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桔红  张勇 《草业科学》2009,26(6):110-115
对河西走廊泡果白刺Nitraria sphaerocarpa、唐古特白刺N. tangutorum、骆驼蒿Peganum nigellastrum和驼蹄瓣Zygophyllum fabago 4种蒺藜科植物的种子经过冬季土壤埋藏和室温贮藏各80 d后,在5种温度(10 ℃、15 ℃、20 ℃、25 ℃、5 ℃/ 25 ℃)条件下进行了萌发测试。结果表明,唐古特白刺、骆驼蒿和驼蹄瓣的种子萌发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萌发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唐古特白刺种子经过冬季埋藏后,培养在15 ℃和20 ℃条件下达到最大萌发率(40%50%),而经室温贮藏后培养在25 ℃下有最高萌发率(40%50%);骆驼蒿和驼蹄瓣种子经过冬季埋藏后,培养在5 ℃/25 ℃下达到最高萌发率(80%;90%100%),经室温贮藏后,同样培养在5 ℃/25 ℃下也达到最高萌发率(60%70%;60%);在10 ℃条件下,3 种植物种子的萌发率不足10%。泡果白刺的种子萌发主要受贮藏方式的影响,埋藏后种子萌发率显著大于室温贮藏的种子,埋藏后的种子培养在20 ℃或25 ℃下达到最高萌发率(60%70%)。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山黧豆(Lathyrus sativus)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本研究于2018年8月在四川省南充市采集山黧豆根腐病病样,经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和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agene,EF-1α)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致病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采集的山黧豆根腐病病样上共分离获得39株分离物,其中3株分离物Shan-27,Shan-28和Shan-29对山黧豆具有强致病性,分离频率为7.69%;这3株致病菌在形态学上均接近于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而对其翻译延伸因子(EF-1α)序列分析发现,其均与亚洲镰孢菌聚在同一分支上,同源性达99%以上。因此,根据菌株形态学特征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引致山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确定为亚洲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  相似文献   
5.
对高等植物自交亲和基因(资源)、自交亲和性的遗传、自交亲和性与蛋白表达的关系及自交亲和性产生的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研究植物自交亲和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河西走廊大片盐碱地上分布的野生可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了主要种类的营养价值及食用方法,在研究其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华北地区典型土壤潮土为供试土壤,将猪粪(施用量占风干土重的0%,1%和3%)和不同Cu浓度(0,100,200,400,600和800 mg kg-1土)的CuSO4溶液腐化后与土壤混合均匀进行盆栽试验,以研究施用富Cu猪粪对土壤和小麦各器官(根、茎叶和籽实)Cu积累及对潮土—小麦系统Cu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Cu、有效态Cu和小麦植株各器官Cu浓度均随着外源Cu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相同外源Cu浓度条件下,成熟期各指标浓度相对拔节期有所下降。外源Cu只有极少量从土壤向小麦转移,且在小麦各器官Cu浓度顺序为根>>茎叶/籽实。相对于拔节期,小麦成熟期根部Cu积累量显著上升,茎叶Cu积累量无显著变化,但根部和茎叶Cu浓度均显著下降。施用1%猪粪明显降低了Cu的可移动性,而3%猪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Cu的传递与积累。当外源Cu浓度≥200 mg kg-1时,0%和3%猪粪施用的处理籽实中Cu浓度超过了人体能接受的Cu毒性极限(20 mg kg-1),施用1%猪粪则潜在的降低了Cu在籽实中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制种玉米不同施肥与灌溉定额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如何提高玉米膜下滴灌的水肥利用率,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和肥料调控的效果,连续两年(2019-2020年)进行了田间灌溉试验,设置不同灌溉定额和有机肥使用量处理T1(CK)、T2、T3、T4、T5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①不同处理对制种玉米产量的响应不同,2019-2020年不同施肥处理,T5产量最大为6860.57 kg/hm2,较T1(CK)处理提高23.12%(P<0.05),T2、T3、T4处理较T1处理,分别提高6.77%、14.8%、17.97%(P<0.05).②不同化肥使用量处理的增产率与CK呈线性拟合关系,表明化肥在合理使用范围内助于增产;不同灌溉制度增产率与CK拟合呈负指数关系,并非灌溉水量越大越好,应以作物需水规律为指导.③综合考虑农艺性状、果穗经济性状、作物产量及增产率等指标表明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种植区最佳灌溉定额为5400 m3/hm2,各生育期灌水定额分别为拔节期825 m3/hm2、大喇叭口期825 m3/hm2、抽雄期975 m3/hm2、扬花期975 m3/hm2、灌浆期975 m3/hm2、乳熟期825 m3/hm2.综上所述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制种玉米高效节水栽培和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实现农户实行大面积推广复制,提高玉米产量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9.
氯化钠对豌豆根尖细胞的致畸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为诱变剂,运用根尖细胞微核检测技术和染色体畸变实验方法,测定了豌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结果表明:氯化钠能降低豌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诱发较高频率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浓度为0.05~0.25mol/L时,随着氯化钠浓度的增加,有丝分裂指数降低,而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均升高。即氯化钠对豌豆根尖细胞具有明显的致畸效应。  相似文献   
10.
王晓琴  曹礼  朱艳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855-15856
[目的]提取肉苁蓉多糖并测定其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肉苁蓉多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优化肉苁蓉多糖提取工艺。[结果]各因素对多糖得率的影响依次为浸提温度〉水料比〉浸提时间。最佳提取工艺为以1:15的料水比在85℃下浸提2h,利用该工艺提取肉苁蓉多糖的平均得率为6.7857mg/g。肉苁蓉多糖溶液对四叠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抑菌圈直径为11.20mm,其次为枯草芽孢杆菌,其抑菌圈直径为10.24mm。肉苁蓉多糖溶液对啤酒酵母的抑制作用较强,其抑菌圈直径为8.16mm,对黑曲霉和米曲霉的抑菌作用不明显。肉苁蓉多糖溶液对大肠杆菌、四叠球菌、枯草杆菌、啤酒酵母和橘青霉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437、0.109、0.218、0.437和0.874mg/ml。[结论J该研究为肉苁蓉在更多领域中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