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9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林业   26篇
农学   181篇
基础科学   10篇
  139篇
综合类   543篇
农作物   5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9篇
园艺   51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了解中国不同麦区小麦种质资源籽粒脂肪氧化酶(lipoxygenase,LOX)活性相关基因TaLox-B1的差异和分布,利用小麦4B染色体上的功能标记LOX16LOX18对7个麦区的436份种质资源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3种TaLox-B1基因等位变异类型,分别为TaLox-B1a(与高LOX活性相关)、TaLox-B1b(与低LOX活性相关)和杂合型,其频率分别为19.0%、70.4%和10.6%。小麦LOX活性基因不同变异类型在各生态区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基因型TaLox-B1a在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分布较多,其比例分别为21.1%、19.8%和17.6%;基因型TaLox-B1b在西南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分布较多,比例分别为87.9%、72.5%;杂合型仅存在于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比例分别为14.2%、12.4%和9.8%。利用标记LOX16LOX18对53个自选高代品系进行分子检测,发现自选品系仅有TaLox-B1b与杂合型两种基因型,其中基因型TaLox-B1ab有32个,比例为60.4%。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利于快速鉴定小麦籽粒LOX活性,加速LOX的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氮水平对烤烟叶片光合与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科技》2019,(21):8-11
采用大田试验,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烤烟叶片生长期间的光合与荧光特性的影响,探索出适合实际生产的氮素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氮素水平的不断提高,烤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都是逐渐升高的趋势,在施氮水平为60.0 kg/hm2时达到最大,继续提高氮素水平会对烤烟的正常生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烤烟植株正常生长的氮素水平内,胞间CO2浓度随着氮素的升高呈现降低趋势。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氮素水平的升高,暗适应后的最小荧光强度(F0)、烤烟叶片的最大荧光(Fm)和PS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率(Fv/Fm)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表现为先降后升的趋势,都在施氮水平为60.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因此,氮素水平为60.0 kg/hm2时是烤烟正常生长的最佳供氮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低温条件下羽衣甘蓝白鸽叶片失绿的血红素调控机制,以常温条件作为对照,系统研究了低温处理对白鸽植株血红素含量及血红素、叶绿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白鸽嫩叶表现为正常的绿色,低温条件下,白鸽中心嫩叶明显失绿;低温条件下,白色嫩叶中血红素含量为[(0.021 2±0.007 01)mg/mL],显著高于常温条件下绿色嫩叶中血红素含量[(0.000 973±0.000 542 8)mg/mL];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血红素和叶绿素共有合成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常温及低温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血红素合成途径基因FC1在低温白色嫩叶中的相对表达量为(2 000±160.934 8),显著高于常温绿色嫩叶中的相对表达量(1 440±170.587 2);叶绿素合成途径基因PORB、PORC及Chl P在低温条件下显著下调。  相似文献   
4.
对小麦F1代正反杂交组合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平  张伟  苗艳芳  吕静霞 《种子》2005,24(1):30-31,94
运用灰色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2002~2003年18个小麦F1代正反杂交组合的7个主要性状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其灰色关联度,分析正反杂交组合的差异,结果表明:200237品系最好,200212品系次之,200246品系最差.同时只有200237和200238、200213和200214品系的正反杂交组合表现为优良组合.  相似文献   
5.
桃果实有毛/无毛性状的SCAR标记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以桃品种‘京玉’和‘美味’的正反交69株F1 群体为试材, 利用RAPD技术扩增出了与桃果实有毛/无毛性状(G/ g) 连锁的2 258 bp的多态性片段, 经克隆、测序后, 根据获得的序列重新设计了两对引物进行SCAR转化。引物对BFP94 /BFP95在有毛和无毛个体中均扩增出了2 258 bp的片段, RAPD显示的多态性消失。利用引物对BFP96 /BFP98成功将RAPD标记转化成了SCAR标记, 并命名为SCP2022258。该标记仅在果实有毛的个体中出现, 与有毛/无毛性状的连锁距离为718 cM, 且扩增稳定, 为桃果实有毛/无毛性状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及其优良基因向普通小麦的转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间偃麦草蕴藏丰富的优良基因,是普通小麦的三级基因源,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综述了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构成及其来源。明确其染色体构成为E1E1E2E2XX(StSt)=E^eE^eE^bE^bStSt,详述了小麦黄矮病、锈病、白粉病、条纹病等抗性基因以及繁茂性基因向小麦的转移。  相似文献   
7.
禾本科小麦族三个物种的核型及进化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了禾本科小麦族3个物种的核型,二倍体长穗偃麦草2n=2x=14=10m 4sm(2SAT),核型属于2A型;假鹅观草2n=2x=14=8m 6sm(2SAT),核型属于2A型;中间偃麦草2n=6x=42=16m 20sm(4SAT) 6st,核型属于3B型;同时,根据Stebbins的核型进化理论和分支系统学的编序、赋值方法,对核型的4个重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3个物种中二倍体长穗偃麦草与假鹅观草进化程度基本一致,而中间偃麦草相对进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2014年10月-2016年6月,利用设置在豫西典型旱作区的麦豆轮作栽培模式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传统翻耕、翻耕覆盖、旋耕和旋耕覆盖4个处理,比较了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旋耕不影响小麦产量,但花后氮素积累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降低60.0%、8.6%和13.0%,而成熟期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显著提高28.6%。同一耕作方式下,秸秆覆盖较无覆盖不仅显著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还提高了拔节前和开花后的氮素积累量,促进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转运,从而使翻耕覆盖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较翻耕分别提高11.5%、13.5%、7.4%和2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分别提高23.0%、39.5%、12.8%和38.5%。在试验进行7年后的小麦成熟期,翻耕覆盖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较翻耕降低3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降低51.4%。因此,秸秆覆盖不仅可提高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吸收效率,还能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是兼顾旱地小麦高产优质和环境友好生产的有效途径,尤其以旋耕覆盖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9.
白三叶与红三叶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绿期长、较耐修剪、观赏价值高、营养价值丰富等特点。为更好地利用2种草坪草建植草坪,对三叶草属中白三叶与红三叶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阶段的种内与种间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种子出苗阶段不同组合方式下,红三叶的出苗率高于白三叶,但差异不显著。幼苗阶段不同组合方式下,红三叶的生长指标均显著大于白三叶,由此可推断红三叶幼苗生长能力显著高于白三叶。无论单播建坪还是混播建坪,红三叶都更容易形成较好的草坪景观。在2种草坪草混播建坪时发现,白三叶与红三叶比例组合为2︰1时建坪效果最好,比例组合为1︰1时建坪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以支链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分离培养基和以普鲁兰糖为唯一碳源的鉴别培养基复筛,从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肠道中分离得到一株产普鲁兰酶菌株,编号为ZXYG5.该菌株在以普鲁兰糖为碳源的产酶培养基35℃、160 r·min~(-1)条件下发酵42 h时,普鲁兰酶活性达到最大值4.2 U·m L~(-1).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DNA保守序列分析,将菌株ZXYG5初步鉴定为泛菌属Pantoea sp.,命名为Pantoea sp.ZXYG5.该菌株具有较高的初始产普鲁兰酶活性,可作为常规诱变育种和全基因组育种的良好备选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