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86篇
农学   153篇
基础科学   8篇
  61篇
综合类   353篇
农作物   67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食葵不育系17-A26为母本、恢复系17-C19为父本,构建P1、P2、F1、F2、B1和B2 6个世代群体,研究了产量相关性状盘径、单株总粒数、结实率、百粒重、粒长和粒宽的后代变异及遗传率。结果表明,6个性状均为数量性状,变异幅度排序为单株总粒数>粒长>盘径>结实率>百粒重>粒宽,狭义遗传率排序为百粒重>粒长>单株总粒数>粒宽>盘径>结实率。根据遗传进度结果,百粒重、粒长、单株总粒数和粒宽宜早代根据表型选择,盘径宜晚代选择,结实率宜晚代结合多环境联合选择。  相似文献   
2.
3.
干旱缺水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小麦产量年度间变幅较大,尤其在小麦主产区黄淮地区更为严重。小麦抗旱节水育种是应对干旱的重大措施。本综述对小麦抗旱节水常规育种、抗旱节水分子遗传育种相关性状QTL定位、抗旱相关功能基因克隆鉴定、转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水旱亲本杂交与异地交叉选择是卓有成效的常规育种方法,通过分子标记鉴定了关于根重、根长、胚芽鞘、高水分利用效率等相关性状的大量QTL;42个抗旱相关基因被克隆并进行基因功能分析和验证,均从不同代谢通路上影响着小麦抗旱性;14个来自不同供体的抗旱相关基因被研究者导入小麦品种后,转基因小麦植株的抗旱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植株在产量和其它抗逆性方面也得到提高。以上研究进展为抗旱节水小麦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小麦和大麦是世界上两大麦类栽培作物,二者亲缘关系较远,杂交极不易成功。本文通过生物组培技术,将杂种幼胚离体培养获得杂交种,从而克服小、大麦远缘杂交不育性,把大麦的优良性状引入小麦,对小麦育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早熟高产多抗冬小麦新品种晋麦74号的推广应用提供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对其生育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与对照品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早熟高产品种前中期生育快,分蘖早而强,成穗率高形成较高的亩穗数。穗分化开始早,进程快,抽穗早形成早熟的特点。中后期幼穗发育与籽粒灌浆均较快,其灌浆期长短与对照品种相同,但因抽穗早,成熟也早,能避开干热风,粒重高而稳定。该品种又具有多穗性强的特性,使其具备了期范围广而适应性强的栽培特点。  相似文献   
6.
发展籽用南瓜产业科技龙头作先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雪松 《中国蔬菜》2002,1(6):55-55
由中国园艺学会南瓜研究会主办 ,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桦南县政府及黑龙江白瓜子集团协办的“籽用南瓜产业化开发研究会”于2002年9月6~8日在黑龙江省桦南县及哈尔滨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新疆、湖南等13个省、市、自治区从事南瓜种植、育种、食品加工等行业的科研、教学及生产、经营单位的代表45名。在研讨会上 ,黑龙江省农委经济作物站副站长王春元同志介绍了黑龙江省白瓜籽生产的基本情况 :自1998年以来全省每年种植面积10.7万hm2以上 ,年总产量7万t以上 ,年产值6亿元左右 ,年加工总量1.5万t,创利税…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过量使用除草剂对小麦的危害,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2种除草剂(苯磺隆和世玛)常量和倍量喷施对小麦生长发育和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除草剂常量喷施对小麦茎蘖动态、净光合速率、抗氧化酶活性、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等影响小于倍量喷施;苯磺隆的影响小于世玛。喷施常量苯磺隆对小麦生长发育、净光合速率、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基本无影响,喷施倍量苯磺隆和世玛使小麦生长发育受抑制而减产,倍量世玛处理减产最多,达307.4kg/hm~2,减产4.62%;喷施常量世玛使成穗数减少,但灌浆中后期旗叶净光合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功能期延长、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增加。因此,麦田化学除草时应严格按规定剂量使用,避免过量对小麦造成危害而减产。  相似文献   
8.
醇溶蛋白电泳技术在小麦品种聚类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6,(4):436-439
为了揭示小麦品种(系)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给小麦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14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醇溶蛋白谱带进行分离,并利用NTSYS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4个小麦品种(系)共获得迁移率不同的谱带94条,其中,第7条谱带出现的频率最高,为71.43%;供试材料的相似系数在0.57~0.85,其中,晋麦54和临旱6号的相似系数最高,表明在14个品种(系)中,这2个品种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生物炭施用量在不同浇水条件下对冬小麦的增产效果,2015-2017年通过大田试验设置0(B0,CK),20(B20),40(B40),60(B60) t/hm~2共4个生物炭施用量和不浇水(W0)、浇越冬水(W1)2个浇水处理,研究了生物炭施用量在不同浇水条件下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容重、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浇水条件下,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当生物炭施用量为40 t/hm~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比B0(CK)处理分别增加8.0%和8.2%;浇水条件下,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增加,B40和B60处理比B0(CK)分别增加7.4%,12.2%和8.0%,16.3%。不浇水条件下,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5%时,B60和B40处理下土壤水分含量低于其他处理;浇水条件下,施用生物炭可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施用生物炭增加土壤贮水量、减少小麦生育期耗水量、降低土壤容重,浇水比不浇水增加容重降低幅度。不浇水条件下,生物炭明显提高返青期前土壤日平均温度,浇水使生物炭对土壤温度的作用相反。返青期后,不浇水条件下土壤日平均地温在各处理间差异不大,浇水条件下表现为日均地温较低时高,较高时低的现象。综合而言,适宜生物炭添加量可以增加旱区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农艺性状演变趋势及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山西省小麦种质资源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特征,以山西省建国以来审定品种为材料,在系统获得抽穗期、小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株高、穗长、穗颈长、穗下节间、沟数、分蘖、旗叶面积、旗叶长、旗叶宽等17个农艺性状表型数据基础上,进行农艺性状演变趋势及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育种过程中不同性状的变异程度不同,其中穗颈长的变异系数最高,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低;随着品种选育时间变化,农艺性状也随之发生变化。株型方面,平均株高由110~120 cm降低到75~90 cm,整体株型得到明显改进,由高秆披叶变为矮杆直叶,受光状态显著改善;产量性状方面,分蘖数趋于稳定,千粒重、穗粒数和小穗数不断提高;小穗数和穗粒数与千粒重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穗粒数与小穗数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山西省小麦发展历程中小穗数和穗粒数有协同提高趋势。关联分析发现33个SSR标记与农艺性状显著关联,单个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5.6%~25.3%,这些标记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