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9篇
  2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食用向日葵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引进的19个食用向日葵品种(系)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品种LD 5009的加权关联度最高,为0.908 8,与参考理想品种最为接近,折合产量最高,为6 577.8 kg/hm2,居19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盘径为19.5 cm,与品种LD 5004、LD 5006、LD 5008持平,仅次于品种DC 6009;粒型指数为2.6,与LD 5015持平,居19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同时从田间观察可以看出其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可以作为一个主推品种在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其次为LD 5007和LD 5004,加权关联度分别为0.904 9和0.903 8,综合农艺性状和商品性都较好,折合产量分别为6 437.0、6 088.9 kg/hm2,分别居19个参试品种(系)的第2位和第3位,具有较好的生产潜力。以上结果均与方差分析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2.
中国马铃薯不同产区氮肥利用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研和文献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国6 个马铃薯主产区氮肥施用量、基肥量、追肥次数、马铃薯产量等因素,对马铃薯氮肥利用率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探讨提高马铃薯氮肥偏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不同产区马铃薯氮肥偏生产力差异较大,东北区为184 kg · kg-1、西南区110 kg · kg-1、中原区104 kg · kg-1、华南区99 kg · kg-1、西北区95 kg ·kg-1、华北区84 kg · kg-1;氮肥施用过量是氮肥偏生产力低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大配方、小调整”区域配肥技术、土壤测试与植株营养诊断相结合的氮肥推荐方案、新型肥料和有机肥配施的施肥方式进行马铃薯产量潜力的充分挖掘是实现减氮增效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3.
《中国马铃薯》2017,(5):257-262
为了筛选适宜临洮县水川区及相近生态区栽培的马铃薯品种,引进马铃薯品种11个,并以当地主栽品种‘克新1号’为对照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冀张薯12号’和‘LK99’产量分别为76 709和59 247 kg/hm2,分别较对照产量(48 253 kg/hm2)增加58.98%和22.79%,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综合性状优良;‘费乌瑞它’、‘中薯5号’和‘克新23号’产量与对照相当,但生育期较短。生产中可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品种。  相似文献   
44.
将多种病毒的有效核酸片断拼接成融合基因转入马铃薯可获得多抗马铃薯材料。针对马铃薯生产中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并经常混合感染的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和马铃薯S病毒(PVS),开展了利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兼抗4种马铃薯病毒转基因马铃薯材料的研究。试验在前期获得含4种马铃薯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片段的质粒pART27-XSYV-rh的基础上,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转化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品种‘陇薯3号’,PCR扩增和PCR-Southern杂交证明,4价融合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qRT-PCR分析表明,该融合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能正常表达。3株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2株对4种病毒同时具有抗性;1株对PLRV侵染表现阳性,对另外3种病毒同时具有抗性。  相似文献   
45.
为优化陇薯7号生产栽培技术,采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研究了陇薯7号产量与栽培密度、施氮量及施磷量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以陇薯7号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解析了各因子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达显著水平,且拟合性较好。各栽培因子对陇薯7号产量的影响为:栽培密度>氮>磷,各因子间交互作用较大。经模拟寻优,确定了陇薯7号在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产量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方案:栽培密度为43 980~47 190株.hm-2,施氮量122.85~163.65kg.hm-2,施磷量102.00~138.90kg.hm-2。  相似文献   
46.
介绍东乡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概况,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发展当地马铃薯产业的措施,以期为促进东乡县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中国马铃薯》2015,(5):278-282
为了确定陇中地区马铃薯生产中氯化钾的合理用量,于2010年在甘肃兰州和定西两地进行了不同氯化钾施用量试验,测定了马铃薯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烂薯率和薯块产量,分析了不同用量下马铃薯品质。结果表明,在施N 120 kg/hm2和P2O5 60 kg/hm2的基础上,K2O用量在0~84 kg/hm2的范围内,随着钾肥施入量的增加,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和薯块产量以及马铃薯干物质、粗淀粉和还原糖含量不断提高,而烂薯率明显减小,维生素C含量不断下降;且在钾肥施入量为84 kg/hm2时,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和薯块产量以及马铃薯干物质、粗淀粉含量最高,而烂薯率最低。因此,甘肃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在施纯N 120 kg/hm2和P2O5 60 kg/hm2条件下,氯化钾适宜用量为K2O 36~84 kg/hm2。  相似文献   
48.
‘陇薯3号’和‘陇薯7号’试管结薯关键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5,(3):141-145
应用不同光照、温度、培养基等条件诱导‘陇薯3号’和‘陇薯7号’试管结薯,结果表明,自然光照室温培养、自然光照室温培养7 d转黑暗恒温培养以及黑暗恒温培养条件均能诱导2个品种结薯。自然光照室温条件下,‘陇薯7号’试管薯单瓶薯数、单瓶薯重及大薯数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培养条件(P0.01)。与"固体+液体"、"固体"培养基相比,"液体+液体"培养基结薯时间早,数量多,大薯率高。  相似文献   
49.
为明确马铃薯试管薯大田直播栽培技术的可行性及生物产量与块茎淀粉的积累,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在不同地区不同播种深度对试管薯植株生长发育、生物产量及块茎淀粉等因素的影响。试验以0.22~0.27 g的‘陇薯3号’试管薯为材料,以4、5、6、7 cm 4个水平的播种深度在甘肃省高寒阴湿区与干旱区进行大田直播试验,结果表明:(1)马铃薯试管薯大田直播出苗率在92.2%以上,高寒阴湿区要适当浅播(播深5 cm),干旱地区适当深播(播深7 cm)。(2)播种深度对株高无显著影响,在相同播深下高寒阴湿区株高显著高于干旱区株高,茎粗在不同播种深度之间以6 cm播深茎粗显著高于其他播深;(3)单株结薯个数在不同种植区及播深下无显著变化,试管薯块茎产量积累量在高寒阴湿区随播深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干旱地区随播深增加呈增长趋势,且高寒阴湿区块茎产量积累量高于干旱区;(4)在同一生育期高寒阴湿区块茎淀粉积累量随着播深增加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而干旱区块茎淀粉积累量随着播深增加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在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成熟期高寒阴湿区块茎淀粉积累量高于干旱区。  相似文献   
50.
以马铃薯品种陇薯3号及其转AtDREB1A基因株系T1为研究对象,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了AtDREB1A基因过量表达对盛花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分析表明,在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株系T1盛花期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脯氨酸(Pro)含量均高于同期非转基因陇薯3号对照,而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低于陇薯3号。以上结果初步表明,AtDREB1A基因的过量表达明显提高了马铃薯对干旱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