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9篇
林业   21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99篇
  238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30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历史上严重的植被破坏导致西南岩溶槽谷区水土流失/漏失和石漠化加重,制约喀斯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而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对于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遥感解译结合野外调查及采样分析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岩溶槽谷退耕后7个恢复年限(0~5、5~10、10~15、15~20、20~25、25~30、45~50 a)土壤主要物理性质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1)退耕开始至15~20 a土壤尤其是表层土壤物理性质呈现恶化的趋势,土壤表层平均含水率和总孔隙度分别减少12.28%~14.75%和8.79%~11.14%,而表层平均容重和紧实度则分别增大10.06%~13.82%和54.09%~58.43%,土壤-植被系统出现旱生化发展趋势;2)退耕20~50 a表层土壤平均含水率和总孔隙度分别达到40.65%和60.38%,较退耕0~5a分别增加24.11%和9.06%,尤其是恢复45~50 a表层土壤平均容重和紧实度分别为0.93 g/cm3、7.57 kg/cm^2,土壤基本性质的变化表明了生态系统质量的显著提升;3)由于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且缺少过渡层,提出了喀斯特地区土壤"铁板烧效应",与植被在退耕15~20 a由灌草结构向乔灌草立体格局转变的时间转折点相符。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对土壤系统演变的影响,并提出喀斯特地区尤其要注重对乔木树种的种植和抚育工作,对于指导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2.
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滑坡泥石流的分布、危害及其成因,总结了滑坡泥石流防治特别是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设的成功经验,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并对今后的滑坡泥石流防治,从政策法律、灾害调查、预警系统建设、技术标准、危险性评估制度、经费筹措和试点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3.
在对水土流失遥感监测数据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说明了数据库的设计内容,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遥感监测项目涉及项目区DEM、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土壤侵蚀等诸多因子的信息,累计达200GB,设计完成后的数据库可以满足对水土流失海量监测成果的数据进行科学系统和有效地管理,便于嘉陵江流域水土保持的宏观决策和大、中尺度水土保持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34.
20 0 2年 ,“长治”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4160 8km2 。其特点是大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 ,改革创新力度加大 ,预防监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生态修复取得可喜进展 ,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在新形势下 ,要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 ,努力实现“长治”工程的新跨越。 2 0 0 3年 ,“长治”工程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4180km2 。其工作要点是狠抓落实 ,更有力地推进大示范区建设 ,做好三项前期工作 ,抓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 ,积极推进生态修复 ,大力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35.
流域地貌分形特征与侵蚀产沙定量耦合关系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流域地貌形态科学、准确和综合量化成为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流域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分形理论的提出为流域地貌形态定量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依据分形理论,在建立小流域概化模型基础上,采用模拟降雨试验、高精度摄影测量和GIS技术,对流域模型地貌形态分形特征与侵蚀产沙定量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消除了降雨特征影响的相对输沙率,可将流域模型侵蚀产沙过程划分为初期、活跃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在不同侵蚀产沙时段,流域模型地貌形态分形信息维数Di呈现与相对输沙率Sr基本类似的变化趋势,即先增大再减小、最后趋于平稳;流域模型相对输沙率Sr与地貌形态分形信息维数Dr以乘幂形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指数r^2为0.7423;地貌形态分形信息维数Dr较好反映了地貌形态特征对流域模型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可以作为流域模型侵蚀产沙过程预报地貌形态特征综合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6.
草被覆盖阻延坡面流作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草被覆盖对坡面流有明显的阻延作用。本项研究旨在通过室内放水冲刷试验,揭示黄土丘陵区坡沟系统坡面不同草被覆盖对坡面流出流时间和终止时间的影响。试验分为坡沟系统试验及单一坡面试验2种,试验中坡面草被覆盖面积比分别为0,30%,50%,70%和90%,草被覆盖空间配置分为坡上部、坡中部和坡下部,放水冲刷流量为3.2 L/min和5.2 L/min。结果表明,坡面流出流时间与放水流量呈负相关关系,与草被覆盖面积比呈正相关关系;径流终止时间与放水流量和草被覆盖面积比均呈正相关关系;草被覆盖面积越大,其对坡面流的延滞作用越显著,放水流量越大,草被覆盖对坡面流的延滞作用越小。坡面草被布设在坡上部和坡中部时,其对坡面流的阻延作用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37.
地形测针板在坡面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放水冲刷法,通过5.2、7.2 L/m in两个不同的放水流量,在4 m长坡面(坡度20°)和3 m长沟坡(坡度50°)组成的坡沟系统土槽上进行了冲刷试验,用地形测针板法和坡面侵蚀沟测量法对坡沟系统的侵蚀产沙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地形测针板法不仅能测量计算坡面的土壤侵蚀量,而且能与W indows Surfer结合给出坡面侵蚀前后的三维立体图,较为直观地反映了坡面各不同空间部位的侵蚀量大小,且测量精度较传统的侵蚀沟测量法提高6~7个百分点。地形测针板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是一种可靠的研究坡面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8.
“十五”期间,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万km2,完成生态修复面积2 060km2;监测覆盖面积累计近70万km2,共预报处理滑坡、泥石流灾害86处,各级水保部门累计对1.9万起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违法案件进行了立案查处。“十五”“长治”工程的重要经验是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抓点带面。“长治”工程“十一五”工作的重点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长治”工程建设,继续做好世行贷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进一步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创新推动重点防治工程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抓好基础工作。部署了2006年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39.
农发水保重点防治工程有偿资金使用亟待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有偿资金使用普遍存在资金“空转”、回收困难和挤占无偿资金等问题。主要原因 :一是水保工程经济效益较低 ;二是工程实施区经济落后 ,使用有偿资金压力大 ;三是资金使用管理体制不完善 ;四是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 ;五是近年来农业比较效益持续走低。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是将有偿资金改为无偿资金 ,二是改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三是加强项目管理  相似文献   
140.
小流域治理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长治”一期工程42个小流域进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以粮食消费和价值消费为参照标准,分析了小流域治理前后的环境人口容量变化,以及水土保持投资强度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小流域综合治理后,研究区42个小流域的环境人口容量均有明显提高,按能反映三峡库区整体水平的第四类小流域推算,经过以大流域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后的整个三峡库区可增加人口承载量516.2万人;从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来看,整个三峡库区合理的投资强度(不包括劳力投入)在20世纪90年代以5.5万元/km2为宜,但目前的投资强度应随社会的发展而做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