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03篇
  3篇
综合类   27篇
水产渔业   391篇
畜牧兽医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程顺峰 《水产学报》2006,30(4):544-548
以牙鲆淋巴囊肿病毒(LCDV)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而后将小鼠脾细胞与P3U1骨髓瘤细胞融合,以囊肿组织冰冻切片的免疫荧光染色筛选杂交瘤细胞,阳性结果显示特异性块状荧光信号集中在囊肿细胞的细胞质边缘部分,且多个荧光信号相连呈现链圈状,有限稀释 法克隆阳性杂交瘤细胞,三次克隆后获得4株稳定产生抗LCDV抗体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1A8、1D7、2B6、2D11)。应用Western-blotting法分析单抗识别蛋白的分子量,结果显示,单抗1D7 和2B6均能特异性结合一条分子量116 kD病毒多肽;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定位单抗识别的抗原决定簇,结果发现胶体金颗粒集中吸附在病毒粒子衣壳周围,且背景清洁,无散在的金颗粒或其他污染物。实验结果说明分子量约为116 kD的蛋白多肽为LCDV病毒衣壳蛋白,且具有线性抗原决定簇。  相似文献   
32.
黄姑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韩志强 《水产学报》2006,30(5):640-646
对青岛和厦门黄姑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AFLP分析,5对选择性引物在两个群体47个个体中,共扩增出461个位点,多态位点265个。青岛和厦门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1.70%、51.99%,0.1022、0.0996,0.1643、0.1622;两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在同一水平上。基因分化系数Gst、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和AMOVA分析均显示黄姑鱼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而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群体的显性基因型频率分布和位点差异数分布显示两个群体有基本相同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黄姑鱼青岛和厦门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差异,群体间有明显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33.
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Acute Virus Necrobiotic Virus,AVNV)已被证实是一种对养殖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危害极大的致病病原.本研究应用基因克隆技术对AVNV基因组进行cDNA合成、克隆,并对部分克隆进行序列分析.采用差速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AVNV.用Trizol试剂抽提病毒RNA,采用随机引物和Oligo(dT)双引物法,SuperScriptⅡ反转录酶合成cDNA,并克隆于pUC118质粒上,利用蓝白斑筛选阳性克隆子,PCR法快速鉴定重组质粒.经筛选得到2个阳性克隆23^#、52^#,插入片段大小约为1200 bp和800 bp.测序结果与GenBank的比对分析显示,尚未有类似的序列报道,提示该病毒可能为一种新发现的病毒.[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421-425]  相似文献   
34.
研究了利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0μg/mL;6-DMAP)抑制第1卵裂诱导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Jones et Pre-ston)]雄核发育二倍体的条件。雄核发育单倍体是将强度为2.8 mW/(cm2.s)的紫外线照射20 s的卵子与正常精子受精后得到的。6-DMAP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减数分裂,还可以有效地抑制有丝分裂;抑制第1卵裂的适宜起始时间为受精后80 min,诱导率为21.0%~22.6%。细胞学观察显示,6-DMAP抑制第1卵裂产生的雄核发育二倍体主要来源于第1卵裂中期的受精卵,由于阻止了染色体分离和原核移动,导致一个融合的二倍性雌性原核的形成;经紫外线照射的卵核在第1卵裂中期没能形成染色体,而是形成1个浓缩的染色质小体,没有参与第1卵裂后期的核分裂。尽管倍化率和D形幼虫发生率较低,但本研究证实了栉孔扇贝雄核发育二倍体人工诱导的可行性。[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85-590]  相似文献   
35.
黄、渤海半滑舌鳎种群遗传结构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检测黄海、渤海半滑舌鳎两个群体的同工酶组织特异性并分析和研究其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半滑舌鳎的眼、鳃、肌肉、心脏、肝脏、肾脏、脾脏、鳍条、脑等9种组织和器官对18种同工酶的表达呈现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对肌肉和肝脏两种组织的PGDH、MPI、IDHP、SOD、AAT、MDH、LDH、G3PDH、PGM、LAP、ADH、SDH和ALP共13种同工酶进行了遗传学分析,共记录16个基因座位。其中,黄海群体在4个基因位点(IDHP、PGM、G3PDH、SDH)、渤海群体在5个基因位点(IDHP、PGM、MDH2、SDH、ALP)表现为多态,黄海和渤海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0.2500和0.3125;两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0143、0.0104,平均预期杂合度分别为0.0140、0.010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则分别为1.0151和1.0108。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12。半滑舌鳎的两个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两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6.
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生病害,尤其在高温季节.本文总结了高温季节养殖南美白对虾的防病措施.  相似文献   
37.
观赏鱼养殖作为一个新兴的休闲渔业方式,正在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但是在养殖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操作常常引起或多或少的损失.本文主要概述了换水的正确方法,以期为观赏鱼养殖爱好者提供一些养殖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8.
复合益生菌发酵液的功能特性及对对虾诱食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艳  马青山 《农业工程学报》2019,35(16):242-248
为探求复合菌发酵液的多种功能,该试验选择具有脱氮、产酶、抑菌等优良性能的酵母菌、乳酸菌及芽孢杆菌各1株,利用已优化的HJ培养基进行共培养,实时监测发酵过程,分时段取样,对复合菌发酵液的脱氮、产酶、抑菌、培藻及诱食等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酿酒酵母菌NJ-02、屎肠球菌SC-01及枯草芽孢杆菌M7-1能够在HJ培养基中进行共发酵,连续培养24 h后3株微生物活菌数量分别达到3.88×10~8、2.41×10~(10)、5.38×10~9 CFU/mL。复合菌发酵液的脱氮、培藻性能同复合菌中枯草芽孢杆菌M7-1的活菌数相关较大,发酵至16h其降解亚硝态氮和培藻性能最为理想,亚硝态氮降解率为89%,并使小球藻叶绿素a质量分数提升49.6%。复合菌发酵液具有同枯草芽孢杆菌M7-1相当的产酶(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性及同屎肠球菌SC-01相当的抑菌(副溶血弧菌)活性。复合菌发酵液饲喂对虾,诱食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同化学诱食剂二甲基-β-丙酸噻亭(dimethyl-beta-propiothetin hydrochloride, DMPT)差异不显著,其肠道中乳酸菌、酵母菌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化学诱食剂组(P 0.05)。该研究所制备的脱氮、培藻、抑菌及诱食功能复合菌发酵液,为可持续生态水产养殖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资源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9.
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鱼油和大豆油为脂肪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5%、40%、45%和脂肪水平分别为7%、9%、11%的二因子三水平的实验饲料,并以鲜杂鱼饲料为对照,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体质量36.5~42.9 g)进行为期20周的养殖实验,研究三疣梭子蟹对蛋白质、脂肪的需要量,以及对卵巢色素沉积的影响.养殖实验采用海区串笼吊养方式,每个吊笼放养1只雌蟹.实验共10个处理,每个处理18个蟹,3个重复.结果表明,不同蛋白质、脂肪水平饲料对三疣梭子蟹增重率(269.2%~404.90%)、饲料系数(2.01~2.55)、蛋白质效率(1.02%~1.29%)和肥满度(16.26%~23.97%)均有显著影响(P<0.05);增加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可显著提高三疣梭子蟹生长,降低饲料系数(P<0.05).对照饲料组的三疣梭子蟹获得了最高的增重率(461.69%),但饲料系数也是最高(6.35),而且肥满度(21.15%)低于P40Lll组(蛋白质40%、脂肪11%组).三疣梭子蟹水分、肌肉蛋白、脂肪、灰份和卵巢灰份不受饲料蛋白质、脂肪水平变化的影响(P>0.05),但卵巢蛋白质、脂肪影响显著(P<0.05),而且高蛋白饲料组的卵巢脂肪含量总是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在同一饲料蛋白质水平下,9%脂肪饲料组的三疣梭子蟹卵巢类胡萝卜素总量、虾青素含量和成色比色值都显著高于其他各饲料组(P<0.05).与对照饲料组比较,实验饲料组的三疣梭子蟹卵巢类胡萝卜素总量和虾青素含量呈显著优势.综合考虑生长、饲料系数和色素沉积,三疣梭子蟹饲料的适宜蛋白质水平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0%~45%和9%.本研究旨在为制定三疣梭子蟹饲料配方和改善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
草鱼不同混养模式下围隔底泥反硝化、硝化和氨化速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乙炔抑制法测定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不同混养模式围隔底泥的硝化、反硝化和氨化速率,以探究草鱼不同混养模式对池塘底泥-水界面N元素动态变化的影响,并为草鱼养殖模式的优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混养组合分别为一元组(草鱼)、二元组(草鱼+鲢、草鱼+凡纳滨对虾)、三元组(草鱼+鲢+凡纳滨对虾,设2种放养比例).结果显示:1)草鱼不同混养模式中底泥的反硝化速率范围为0~734.15 μmol/(m2·d),硝化速范围为0~1 209.20 mmol/(m2·d),化速率范围为0~41.25 mmol/(m2·d).2)草鱼不同混养模式底泥的反硝化速率较高,与很多河口和湖泊数值接近;在养殖中期,底泥的硝化速率很小甚至检测不到;底泥的氨化速率呈逐月递增趋势,以三元混养组最高.3)混养组中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放养密度越大,草鱼的放养密度越小,反硝化作用出现得越早,但反硝化速率很难保持开始的水平;反之,反硝化作用出现得较晚,并会随着养殖周期的推移迅速升高;放养种类越单一,底泥的硝化速率越低,且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放养密度越高,硝化速率越高.从养殖模式优化的角度来看,草鱼三元混养组要优于单养和二元混养组,但三元混养组中两种放养密度各有优劣,有待进一步优化以确定最佳放养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