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为摸清大鳞鲃在碱性水域推广的可行性,对大鳞鲃( Barbus capito)、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llus)、镜鲤( Songpu mirror carp)、鲫鱼( Carassius auratus)和白鲢(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幼鱼进行96 h急性NaHCO3碱度毒性试验,测定了水体中NaHCO3碱度对5种鱼的致死浓度,以及对鳃、肾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大鳞鲃、草鱼、镜鲤、鲫鱼和白鲢5种幼鱼NaHCO3碱度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23.325 mmol/L,91.825 mmol/L,114.262 mmol/L,134.045 mmol/L,86.246 mmol/L,其耐受能力大小顺序依次为:鲫鱼,大鳞鲃,镜鲤,草鱼,白鲢。观察了NaHCO3碱度对鳃和肾脏的病理组织切片,在高碱胁迫下,鳃小片缩短,细胞间隙增大,鳃小片上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甚至脱落;肾组织中肾小管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肾小管管腔变大。 相似文献
2.
针对鱼菜共生系统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该研究旨在筛选出抗逆性好、矿化功能强的鱼源性乳酸菌,加强鱼粪残饵的发酵矿化性能。试验从鱼菜共生系统中的生物滤料和鱼体中分离乳酸菌,并通过抗逆性及发酵矿化性能检测,筛选出2株具有应用潜力的鱼粪残饵矿化菌株,经鉴定分别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L1和糊精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xtrinicus )L2。耐温性、耐酸碱性和耐盐性检测结果显示,L1表现出较好的抗逆性。在 50 ℃时,L1存活率为96.60%,显著高于L2的存活率80.35%(P <0.05);在pH值分别为5.0和9.0时,L1的存活率分别为65.43%和71.25%,高于L2的存活率31.10%和52.22%(P <0.05);当盐浓度为60 g/L时,L1的存活率为37.33%,而L2无法存活。通过比较对照组(CK组,未添加乳酸菌)和乳酸乳球菌组(L组,添加乳酸乳球菌)发酵矿化过程中发酵液水质和矿物元素含量,结果显示 L组的有机物降解及矿化效果更好,除硫(S)元素以外,钾(K)、钙(Ca)、镁(Mg)、铁(Fe)、锰(Mn)和锌(Zn)元素的矿化率均在第3天达到最高(27.59%~94.67%)。综上所述,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显著的发酵矿化效果,且其最佳发酵矿化周期为3 d。该研究可为提高鱼菜共生系统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是中国重要的渔场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区。为掌握珠江口渔业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分别于2018—2023年春、秋季开展了6次底拖网调查,探究了珠江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为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提供依据。结果显示,珠江口海域6个航次调查共鉴定鱼类168种,隶属于17目55科119属。优势种与重要种的组成以中小型底层鱼类为主,包括短吻鲾 (Leiognathus brevirostris )、棘头梅童鱼 (Collichthys lucidus )、前鳞骨鲻 (Osteomugil ophuyseni )、鳓 (Ilisha elongata )、七丝鲚 (Coilia grayi ) 和红狼牙鰕虎鱼 (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 )。鱼类的平均质量资源密度和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差异,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20年秋季和2020年春季。聚类分析表明,春季鱼类群落结构可分为4组,表现为年际差异和空间差异并存。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可分为3组,仅表现出年际差异。典范对应分析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进一步揭示了春季鱼类群落结构主要受盐度、水温和水深的影响,而秋季则主要受透明度、活性磷酸盐、水深和水温影响。 相似文献
4.
5.
研究了盐度和碳酸盐碱度对不同规格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中科三号"鱼种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结果表明,异育银鲫"中科三号"大规格鱼种[L=(8.81±0.62)cm]48、72 h和96 h的盐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5.433、14.352、13.855,盐度安全浓度为4.63;碳酸盐碱度在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3.105、71.861、71.198、70.368 mmol·L-1,碳酸盐碱度的安全浓度为20.33 mmol·L-1。小规格鱼种[L=(1.78±0.12)cm]24、48、72 h和96 h盐度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1.339、11.026、10.653、10.080,盐度安全浓度为2.98;碳酸盐碱度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2.656、51.889、50.378、49.664 mmol·L-1,碳酸盐碱度的安全浓度为13.20 mmol·L-1。大规格"中科三号"鱼种对盐度和碳酸盐碱度的耐受性均比小规格鱼种强;慢性毒性实验中异育银鲫"中科三号"鱼种[L=(3.73±0.12)cm]的特定生长率和相对增重率均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大而降低。60 d实验后盐度3、5和7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14、0.67和0.23,相对增重率分别为98.64、49.24和14.80;碳酸盐碱度7、12和17 mmol·L-1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12、0.66和0.29,相对增重率分别为96.06、48.40和19.23。盐度和碳酸盐碱度浓度越强,对异育银鲫"中科三号"鱼种生长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6.
不同脆化阶段草鱼肠道菌群动态变化、血清酶指标及生长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不同脆化阶段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血清酶活性及生长性能,进而衡量脆肉鲩形成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以期为脆肉鲩的健康养殖提供科学数据.脆化不同阶段(30、60、90和120 d)的草鱼,在脆化结束后转投喂人工配合饲料30 d(第150天),鉴定整个过程中草鱼肠道菌群组成、血清酶活性和生长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60~150 d蚕豆组草鱼体重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90~120 d蚕豆组草鱼头肾体指数(head kidney somatic index,HKBI)和肝体指数(hepatosomatic index,HSI)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150 d时蚕豆组草鱼肝体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蚕豆组草鱼血清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补体C3(第30天除外)活性均低于对照组的,在转投喂饲料后,3种血清酶活性均出现回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蚕豆组草鱼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芽胞杆菌属(Bacillus)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等有益菌数量减少,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等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多.两组草鱼肠道核心菌群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本研究结果提示,随着脆化时间的增加,摄食蚕豆改变草鱼肠道菌群组成、抑制血清酶活性和生长性能,在转投饲料后其肠道菌群、血清酶活性及生长性能均有所改善.本研究结果对脆肉鲩的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进行全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预测了一个半滑舌鳎性别相关基因CSFR2,目前已对该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分析。为进一步研究CSFR2基因的功能,本研究从蛋白层面入手,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CSFR2,转化到大肠杆菌E.coli进行诱导表达,用His Trap进行蛋白纯化,SDS-PAGE电泳检测诱导及纯化产物,并将表达纯化的CSFR2蛋白注射1龄半滑舌鳎精巢。由于CSFR2是一个性别相关基因,因此无法通过免疫反应来直接检测其蛋白活性,本研究通过不同时间点取样检测半滑舌鳎其他性别相关基因Cyp19a和Foxl2的表达量变化,来间接反应CSFR2蛋白的活性及功能。实验结果显示,重组蛋白能够进入到活体细胞内并发挥一定作用,在6–72 h内对性别相关基因Cyp19a和Foxl2的表达有上调作用,说明CSFR2蛋白具有生物活性,并能调节其他性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间接促进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本研究进一步了解CSFR2基因在半滑舌鳎性别决定与分化中的作用,可为半滑舌鳎性别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在人工诱导鱼类性逆转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此外,本研究为蛋白活性验证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200、1200 mg/kg的维生素E(DL-α-生育酚乙酸脂形式)配制成Ec、El和Eh三种试验饲料,饲喂3龄半滑舌鳎亲鱼(雌性1.58±0.19 kg/尾、雄性0.20±0.05 kg/尾)70 d,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E对半滑舌鳎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1200 mg/kg的维生素E(Eh组)不仅可以促进亲鱼性腺的发育,提高亲鱼产卵量、浮卵率、受精率、孵化率以及初孵仔鱼长度,而且影响仔鱼质量,仔鱼的成活率、12 d仔鱼长度、生存活力等方面均要高于对照组。而饲料中添加200 mg/kg的维生素E(El组)只对亲鱼性腺的发育和初孵仔鱼长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亲鱼产卵量、浮卵率、受精率、孵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饲料中维生素E的增加,血清中SOD的活性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此外,El和Eh试验组卵中干物质、维生素C的含量,以及卵子脂肪酸中PUFA、n-3PUFA、n-3HUFA和n-6PUFA的含量均要高于Ec组,El和Eh试验组之间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半滑舌鳎亲鱼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E会亲鱼促进性腺的发育,增加产卵量,提高卵子和仔鱼的质量。在本试验中Eh组(1200 mg/kg)亲鱼的繁殖性能要优于Ec组(0 mg/kg)和El组(200 mg/kg)。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饲料不同磷水平对吉富罗非鱼营养代谢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实验以磷酸二氢钙作为磷源,配制成总磷含量为0.26%(低磷组)、0.81%(适磷组)和1.51%(高磷组)的3组等氮等能饲料,每种饲料为一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用3种饲料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8.42±0.09) g的吉富罗非鱼8周。结果显示,适磷组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低磷组和高磷组,饲料系数在适磷组最低。脏体比、肝体比和肥满度随饲料磷水平的升高呈逐渐下降趋势。随着饲料磷水平的增加,吉富罗非鱼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磷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对筛选到的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注释和富集分析发现,饲料磷缺乏时下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的代谢通路为氰胺酸代谢、葡萄糖酸酯的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上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的代谢通路为脂肪酸合成;当饲料磷过量时下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代谢通路为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苯丙酸的生物合成,上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代谢通路为氨基糖和核苷酸糖的代谢。Ace、Chao1和Shannon指数表明,吉富罗非鱼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随着饲料磷水平的升高呈现升高趋势。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吉富罗非鱼肠道菌群中的优势菌门。罗姆布茨菌属、鲸杆菌属等有益菌属的丰度在适磷组最高,分枝杆菌属和拟杆菌属的丰度随饲料磷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本研究表明,饲料中适量的磷能提高吉富罗非鱼对饲料的表观消化率,磷缺乏和过量会抑制吉富罗非鱼的氨基酸代谢,磷缺乏会加快脂肪酸合成进程;饲料中适量磷可以提高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有利于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10.
海水养殖池塘退出养殖种植红树植物(退塘还林)是恢复红树林湿地及其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手段。为揭示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阐明红树林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以广东省惠东县考洲洋海域退塘还林初期(红树种植2年)的池塘为研究对象,采集塘内红树种植岛、裸岛和水道3类样地0~100 cm的土壤柱状样品,比较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有机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差异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裸岛、红树种植岛和水道3类样地土壤0~100 cm SOC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92±0.43)、(7.72±0.35)和(7.48±0.69) g·kg−1,SOC密度分别为(84.56±3.65)、(72.01±3.20)和(70.12±1.44) Mg·hm−2;种植岛和裸岛土壤SOC峰值均出现在40~60 cm土层,深于水道样地(峰值出现在0~20 cm)。3类样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EOC、MBC和DOC质量分数均为种植岛>水道>裸岛,种植岛土壤EOC和MBC峰值分别在40~60 cm和80~100 cm土层,深于水道和裸岛。土壤容重、总氮 (TN) 和总磷 (TP) 是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的关键影响因子,EOC和DOC与土壤容重和TP,以及MBC与TN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5)。研究表明,考洲洋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占SOC比例较高,土壤碳库处于较活跃的状态;红树种植使土壤中下土层SOC活性组分含量增加,促进了有机碳向土壤深层迁移,随着红树植株的生长,其对土壤碳库和湿地碳汇的影响也将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