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1篇
综合类   16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水张网是吕四渔场传统的作业方式,渔获量占江苏省海洋捕捞总量的比重较大。根据2004年4月~2005年11月吕四渔场深水张网渔业监测资料,结合渔业统计数据,分析了该渔业渔获物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以及主要经济鱼类渔获物种类组成和幼鱼比例。结果表明,各季节深水张网优势渔获物种类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主要以小黄鱼、黄鲫、焦氏舌鳎和葛氏长臂虾为主,夏季为小黄鱼、黄鲫、焦氏舌鳎和银鲳,秋季为小黄鱼、焦氏舌鳎、棘头梅童鱼、灰鲳和银鲳,冬季为小黄鱼、焦氏舌鳎、棘头梅童鱼和斑鰶;小黄鱼和焦氏舌鳎是深水张网渔业常年优势渔获物。主要经济鱼类小黄鱼以6月份平均网产最高,但主要以幼鱼为主,2004年和2005年的平均体重分别仅0.81 g/ind和1.04 g/ind,幼鱼渔获尾数分别占到99.1%和99.8%,累计损害幼鱼尾数分别达1.84×107ind和2.37×107ind;银鲳平均体重3.22 g/ind和3.8 g/ind,累计损害幼鱼尾数分别为4.84×105ind和4.41×105ind。建议对深水张网渔业加强管理,可对该渔业提前一个月休渔,提高网囊网目尺寸,并强化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2.
江苏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1988年6月-2006年6月江苏近岸禁渔线以内的定置张网长期监测资料,采用评价群落矩阵的长度谱和非目标种类比例两个指标,分别从整个群落长度谱、目标种类和非目标种类长度谱、不同体质量长度谱分析了小尺度范围的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整个群落长度谱随时间增加,斜率下降显著(P<0.05),截距虽表现为逐渐增加趋势,但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1988-1990年和2004-2006年两个阶段的目标种类长度谱斜率线性拟合极为显著(P<0.001),非目标种类则不显著(P>0.05);非目标种类生物量比例变化相对稳定(P>0.05),数量比例明显上升(P<0.01);体质量在0.8~2 g、3~5 g对应的相对生物量呈上升趋势,体质量在6~10 g、11~20 g、80~100 g、105~130 g相对应的生物量则呈不同程度的下降.综上,调查年间江苏近岸海域的鱼类组成发生了一定程度变化,表现为小个体数量增多,大个体减少.  相似文献   
3.
象山港三种不同养殖方式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营养类型养殖方式对半封闭海湾浮游生态系统的影响,于2015年在象山港的鱼类网箱养殖、牡蛎筏式养殖和海带筏式养殖3种养殖区内外分别进行大、中型和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四季研究。结果显示,牡蛎养殖区内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夏、秋季优势种太平洋纺锤水蚤的优势度下降,冬季优势种腹针胸刺水蚤的优势度上升;网箱养殖区内浮游动物群落变化不明显,变化主要为大、中型浮游动物优势种,春、冬季腹针胸刺水蚤的优势度下降,秋季优势种种类组成变化明显;海带养殖区内浮游动物群落和优势种变化均不明显。此外,3种养殖方式对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丰度和α多样性均未产生明显影响。结合象山港的水文特征和养殖区内外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牡蛎养殖区浮游动物群落变化是牡蛎滤食行为和铁港水交换能力差的综合结果,而浮游动物优势种变化可能与水体总磷含量较高有关;因目前网箱养殖规模小且西沪港水动力条件较好,网箱区内局部环境和浮游动物的变化较小;海带养殖因面积小且仅春、冬季养殖,不足以对水质和浮游动物产生影响。此外,本研究显示不同环境中,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异较中、小型浮游动物明显,这可能与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的稳定性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正> 随着我国与国际间交往和合作的日益增多,每日有大量民间或商务信息要快速、准确地转向世界,反馈国内。作为我国连接国际互通信息网络的海底光、电缆正起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作用。因此维护好我国管辖范围内的光电缆,确保其国际通信线路畅通是我们当今信息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中心环节。但我国东海区域铺设的海底光、电缆,尤其浅海区域的线路已出现多次故障。为此,我们于1997年3月对海底光、电缆铺设区域事故多发地段的渔场活动、捕捞方式和船只发展变动情况等作了调查。走访了有关省、市、县的水产管理部门和个别渔(乡)村,并对可能引起损坏光、电缆的捕捞作业方式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2年10月和12月两次南海北部走航ADCP和站位CTD等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海流的流速结构和温盐特征。通过校正ADCP失准角,将ADCP流速测量精度控制在5 cm/s,并得到两个航次7个断面的流速数据。走航ADCP成功地观测到了南海西边界流和南海暖流,其中西边界流流幅和厚度分别为120 km和200 m,顺风流向西南,最大流速和流量范围分别为3067 cm/s和0.7467 cm/s和0.749.70 Sv(1 Sv=106m3/s);而暖流流幅和厚度分别为40 km和600 m,呈带状结构,逆风流向东北,最大流速和流量范围分别为129.70 Sv(1 Sv=106m3/s);而暖流流幅和厚度分别为40 km和600 m,呈带状结构,逆风流向东北,最大流速和流量范围分别为1218 cm/s和0.1418 cm/s和0.141.13 Sv。对海南岛东部同一断面不同时间的两次观测表明,海流的流速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0月观测时西边界流和暖流分别位于陆架附近的表层和陆坡附近200 m以深的次表层,而12月观测时暖流出现在陆架附近表层到800 m以深的全深度范围,西边界流则分布于暖流南北两侧。在海南岛南部17.1°N、109.9°E附近观测到有暖流通过,此暖流的位置是迄今为止所有报道中的最西侧。  相似文献   
6.
废电池浸出液对鲫鱼红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ingle cell gel-electrophoresis SCGE)研究了废电池浸出液对鲫鱼红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共分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二部分。采用自制废电池浸出液(废电池浸出液为45节1号松下废电池浸泡于40L自来水中90d得到,其中Cu的浓度为28.11μg·L-1,Zn的浓度为3755.61μg·L-1,Pb的浓度为11.70μg·L-1,Cd的浓度为2.01μg·L-1,Hg的浓度为0.77μg·L-1,As的浓度为2.02μg·L-1。),将废电池浸出液与自来水配成5%、10%、20%、30%的溶液进行试验。剂量-效应试验结果表明,5%、10%、20%和30%的废电池浸出液均能在较短时间(48h)内引起鲫鱼红细胞DNA链断裂,出现拖尾现象,即彗星细胞;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彗星细胞的数量、彗尾长度和拖尾率均显著增加;DNA损伤程度,在小于2%的范围内,属于中度损伤,在2%~10%的范围内,属于高度损伤,而在大于10%的范围内,属于重度损伤,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时间-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彗星细胞数量增加明显,其中对照组、6h组与其余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彗尾长度及拖尾率也有显著增加,2h内DNA损伤属于中度损伤,2h以后DNA损伤属于高度损伤,呈现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技术,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研究了火电厂余氯排放对牡蛎养殖区牡蛎基因组DNA多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现场火电厂附近牡蛎与对照组牡蛎的生物学特性(平均壳长、平均壳宽、平均重量等)差异显著(P<0.05),室内模拟试验中随着余氯污染浓度的增加,牡蛎死亡现象更加严重;随着余氯处理浓度的增加,牡蛎的RAPD谱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谱带的消失以及谱带荧光强度的减弱,即牡蛎的基因组模板稳定性(GTS)随着余氯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更加明显,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其相关性较好(y=105.16x+102.98,R2=0.978 8),GTS与牡蛎的死亡率相关性也较好,呈现出负相关(y=-0.742 2x+96.526,R2=0.973).另外,火电厂附近牡蛎与余氯模拟曝露试验牡蛎的GTS及特征带谱比较发现,其GTS和死亡率正好介于0.2~0.5 mg·L-1余氯处理组之间,牡蛎长期受到的余氯的影响程度相当于室内余氯短期模拟试验中0.35 mg·L-1左右的余氯处理.研究结果也表明DNA多态性(RAPD)技术可用于相关的水生生态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6年5月--2007年2月在浙江南部外海渔场使用单拖网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所获的鱼类样品,初步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区系特征。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渔场调查海域共有鱼类205种,其中硬骨鱼类为195种,软骨鱼类为10种,隶属于20目,85科,145属。大多数为暖水性种类,共有135种,占鱼类总种数的65.9%;暖温性种类次之,共有67种,占鱼类总种数的32.7%;冷温性种类较少,仅3种,占鱼类总种数的1.5%。鱼类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的中-日亚区,其区系关系与我国南海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是日本,而与黄海、渤海关系较疏远。在调查所得的鱼类中,以底层鱼类所占比重最大,为65.9%,近底层鱼类次之,占15.6%,岩礁性鱼类、中上层鱼类分别占9.8%、8.8%。经济价值较高、捕捞产量较好的重要种类主要是刺鲳、竹筴鱼、短鳍红娘鱼、带鱼、黄鳍马面鲀等。  相似文献   
9.
利用ATP生物发光法测定西湖水体微生物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ATP生物发光法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西湖水体微生物量的实际测量,得到西湖水体微生物浓度为106~107个·mL-1,总体分布为近岸高于湖心,夏季高于春季,旅游、垂钓等人为活动对西湖水体微生物的分布有较大影响,另外,饭店养鱼池附近的微生物浓度较高,但对西湖主体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引水工程对西湖水体有一定的稀释作用,有利于净化水质.  相似文献   
10.
象山港不同生境冬季浮游动物生态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1月底,对象山港西部海区的海带养殖区、牡蛎养殖区、网箱养殖区、增殖放流区和电厂温排水区进行了浮游动物调查,从生物量、丰度和多样性指数这3个参数比较了5种不同生境的浮游动物特征,并对这3个参数与理化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从5种生境中共鉴定到浮游动物28种,以桡足类的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为绝对优势种;浮游动物整体的生物量大,丰度高,而多样性指数低.5种牛境比较,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为牡蛎养殖区最高,网箱养殖区和海带养殖区次之,增殖放流区和温排水区最低;丰度为牡蛎养殖区最高,网箱养殖区次之,再其次是海带养殖区,增殖放流区和温排水区最低;对3类养殖区内外的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进行比较,均为养殖区内较高;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为温排水区最高,其他4种生境差异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与悬浮物的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丰度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多样性与温度、盐度和5项营养盐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