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3篇
  3篇
综合类   19篇
水产渔业   171篇
畜牧兽医   1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60 d的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 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试验,探讨迷迭香提取物(Rosmarinus officinalis L.)对其生长性能、血清脂质代谢和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择540尾健康、体重平均(6.42±0.06)g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分成6个处理组,分别投喂含不同浓度的迷迭香提取物饲粮(0、0.01%、0.05%、0.10%、0.15%和0.20%)。试验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添加浓度为0)相比,饲粮中添加迷迭香提取物促进吉富罗非鱼的生长,包括体重和特定生长率的提高,肝体比、饲料系数和脏体比的降低,当饲粮中的迷迭香提取物添加水平达到0.05%时呈现显著差异(P<0.05)。(2)迷迭香提取物添加到吉富罗非鱼饲粮中可改善其脂质代谢水平,主要表现在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谷草转氨酶、三酰甘油、谷丙转氨酶水平的下调。(3)迷迭香提取物添加到吉富罗非鱼饲粮中可提高其抗氧化能力,主要表现在肝脏中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  相似文献   
2.
用十二烷基肌氨酸钠(Sarkosyl)抽提结合超速离心的方法提取了一株大菱鲆致病性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SR1和其他7株弧菌的外膜蛋白。通过SDS-PAGE图谱分析比较了这8株弧菌外膜蛋白的组成,结果表明,8株弧菌的外膜蛋白电泳一般可得到6-12条条带,其分子量多集中在65-106 kD和28-48 kD,其中36 kD的蛋白带为8株弧菌所共有。用兔抗SR1全菌血清进行Western-blot印迹显示,菌株SR1的外膜蛋白条带中有6条发生了阳性反应,其分子量分别为73 kD、48 kD4、5 kD3、9 kD、36 kD和32 kD。而其他7株弧菌的外膜蛋白与兔抗SR1血清也发生程度不等的阳性反应,这些阳性反应条带的分子量集中在65-73 kD、45-48 kD和36-41 kD之间,其中36 kD的外膜蛋白在8株弧菌中均出现明显的阳性反应,说明36 kD的外膜蛋白是这8株弧菌共有的特异性抗原。  相似文献   
3.
湖南镇水库浮游生物及其影响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至2007年间调查了蓝藻(Cyanophyta)暴发水体——湖南镇水库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研究了其与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6种(属),浮游动物73种(属)。单位水体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量变化于0.49×106~16.71×106L-1之间,浮游动物则变化于8~3548L-1之间。春、夏季螺旋鱼腥藻(Anabaena sporoides)水华持续数月,水体表层细胞密度高达2.28×108L-1,进入秋季后其优势逐渐被颤藻属(Oscillatoria)蓝藻取代。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的季节演替规律与螺旋鱼腥藻数量、总溶解固形物(TDS)和透明度(SD)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浮游动物演替主要与溶解在水中的微囊藻(Microcystis)毒素(EMC)、营养盐和螺旋鱼腥藻数量相关。由于高水平营养盐的存在,上行效应无法有效限制蓝藻的发生,水华蓝藻以其数量优势改变了水体理化条件,成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潜在因素,而营养盐可能通过主导可食藻类的生长,间接影响浮游动物的动态。将水华蓝藻数量及藻毒素浓度作为环境因子进行多元分析,分别提高了对浮游植物、动物群落的解释15.6%和25.8%,说明水华蓝藻和藻毒素的存在对浮游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采自黑龙江多布库尔河和新疆额尔齐斯河江鳕(Lota lota)的两个群体样本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和生化遗传分析。在形态学水平上,38项可比特征中有26项(68.42%)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根据Mayr差异系数C.D≥1.28的亚种划分标准,尾柄高相对体长的百分比和幽门盲囊数目两项特征支持两个群体的差异达到亚种水平。利用同工酶技术分析两个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所检测的8个基因位点中,额尔齐斯河江鳕全部为单态,而多布库尔河江鳕在G3PDH位点呈多态,两个群体在G3PDH。位点的基因频率达到近似基因置换的水平,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8286。结合其他研究结果,黑龙江多布库尔河和新疆额尔齐斯河的江鳕应为不同亚种。[中国水产科学,2008,l5(3):386391]  相似文献   
5.
时冬晴  叶建生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8):226-226,300
本文总结了斑点叉尾鮰的池塘养殖技术、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4种海水鱼淋巴囊肿组织的病理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取山东、河北、浙江等地感染淋巴囊肿病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及纹腹叉鼻(Arothron hispidus),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及组织化学方法,对患病鱼淋巴囊肿组织的病理特征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发现,来自不同地区同一种鱼的淋巴囊肿组织的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不同种鱼的淋巴囊肿细胞具有共同的特征:细胞膨大,细胞核不规则,细胞质内有嗜碱性的、呈Feulgen和Mann氏反应阳性的包涵体,囊肿细胞的细胞膜外有呈PAS反应阳性的均质囊壁,细胞质内病毒颗粒的大小200~220 nm,核周池内有高电子密度物质等。不同种鱼囊肿组织细胞的大小、细胞核的不规则程度、细胞质内包涵体的形态、细胞质内病毒粒子的分布状态,以及囊肿物的外观等有差异。虽然不同种鱼之间存在差异,囊肿组织共同的病理学特征仍可作为疾病诊断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体质量(60±10)g、体长(13±2)cm的许氏平(Sebastes schlegeli)为研究对象,在8.5℃水体中低温胁迫1周(T1组)、2周(T2组)、3周(T3组)后在20℃水体中恢复3周,研究其补偿生长。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T1、T2、T3组体质量、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1组,20℃);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鱼体脂肪含量逐渐降低,水分含量则逐渐增加,蛋白含量、能值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经低温胁迫1周后,鱼体溶菌酶、SOD、CAT活力比对照组略有下降,但随胁迫时间的延长,3种酶活力均呈上升趋势。经4周恢复生长后,T1、T2组鱼体各项生化组分及免疫酶活力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而T3组的鱼体脂肪、水分含量及免疫酶活力与对照组仍有显著差异,T1、T2组实现了完全补偿生长,而T3组只实现了部分补偿生长。从摄食率、食物转化效率的变化曲线可知,经低温胁迫后许氏平的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食物转化效率实现的。[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66-572]  相似文献   
8.
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致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王崇明 《水产学报》2004,28(5):547-553
对2000-2002年山东沿海6个疫区患病栉孔扇贝进行电镜观察,在消化腺、外套膜、肾和肠的结缔组织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发现一种球形病毒.并引起相直的病理学变化。该病毒具囊膜,直径为130~170nm,核衣壳直径为90~140nm。病毒分离纯化后.观察到的病毒囊膜表面覆有长20nm的纤突。病毒在细胞质中的囊泡样结构内完成装配,其内未发现包涵体存在。从发病疫区栉孔扇贝组织中分离出病毒毒种对键康扇贝进行人工感染。结果显示,各感染实验组发病扇贝表现出与自然海区发病扇贝相同的临床症状。病毒注射组死r二率为?5%,病毒浸浴组死亡率为68.7%.灭活病毒注射组和空白对照组死亡率皆为12.5%。病毒注射、浸浴组与灭活病毒注射组、空白对照组死亡率差异显著。电镜复检结果显示,各感染实验组发病扇贝组织中分布有大量病毒粒子,与自然海区发病扇贝组织所观察到的病毒粒子在形态特征和病理学特征上完全一致。以上结果证明,病毒是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  相似文献   
9.
栉孔扇贝人工雌核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潘英 《水产学报》2004,28(6):616-622
运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栉孔扇贝正常卵子与雌核发育卵子在受精和成熟分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尽管紫外线照射没有影响受精卵的成熟分裂以及雌性、雄性原核的形成,但使雌核卵的发育速度出现明显的滞缓。在第1次卵裂中期,雌核发育卵子中的雄性原核没有像雌性原核那样形成染色体,而是浓缩为一染色质小体(DCB),游离在细胞质中,不参与核分裂。胞质分裂结束时,DCB位于2个卵裂球之一的细胞质内或在赤道板处被分割成两部分。实验结果首次提供了栉孔扇贝雌核发育的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
山东近海石鲽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研究山东半岛南岸海阳近海石鲽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及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石鲽的眼、鳃、肌肉、心脏、肝脏、肾脏、脾脏和鳍条共8种组织的17种同工酶表达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对肝脏和肌肉两种组织的AAT、ADH、EST、GPI、G3PDH、IDHP、LAP、LDH、MDH、MPI、PGDH、PGM、SDH和SOD等14种同工酶进行了遗传学分析,共记录了21个基因座位,其中,GPI-2^*、JDHP-2^*、MDH-1^*、MPI-1^*、PGM-3^*、SDH^*共6个基因座位呈多态,其多态座位比例为0.2857(P0.99),平均观测杂合度和预期杂合度分别为0.0321和0.028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3650,遗传偏离指数均大于零。石鲽和圆斑星鲽同工酶比较分析表明,二者在AAT^*、ADH^*、GPI-1^*、IDHP^*、LDH^*、MDH-1^*、MDH-2^*、MDH-3^*、MPI-1^*、PGM-1^*、PGM-2^*、SOD^*和SDH^*存在基因置换或近于基因置换,两种间的遗传距离为1.31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