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7篇
水产渔业   30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溴尿嘧啶处理受精卵对中国对虾抗病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5-溴尿嘧啶(5-Bromouracil,5-BrUra)为诱变剂,分别以前期实验在半致死条件下获得的处理浓度、时间组合0.5 mg/ml 9 h(0.5~9)、0.3 mg/ml 16 h(0.3~16)来处理受精卵,培养获得诱变材料,对处理群体抗病力和生长性状进行分析,探讨化学诱变剂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能力和生长的影响.WSSV攻毒实验结果表明,0.5~9处理组、0.3~16处理组和对照组存活时间分别为77.20±3.71 h、74.57±2.88 h和81.45±2.98 h,三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本实验条件下,5-溴尿嘧啶处理受精卵不能显著提高中国对虾对WSSV的抵抗能力(P>0.05).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开始第21天至第60天之间,两处理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结束时,经过5-溴尿嘧啶处理的中国对虾群体的体长、体重日增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个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经5-溴尿嘧啶处理可能促进中国对虾的生长.但这些生长特性能否稳定遗传给后代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颗粒饲料携带细菌与大菱鲆疾病发生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便症是工厂化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一种常见和多发病,常造成大规模的死亡.2006年针对大菱鲆所用饲料携带细菌与其疾病发生的关系展开调查.调查发现,山东蓬莱(A)、莱州(B)和威海(C)3家大菱鲆养殖场均不同程度的感染了白便症,损失惨重.为查明病因,从切断病原入手,详细调查了这3家养殖场的病鱼、水源和养殖所用的颗粒饲料,通过细菌分离和形态学比较,发现颗粒饲料携带细菌KL-1与大菱鲆白便症的病原菌BB-1具有一致性,经常规生理生化测试、API-ID32E鉴定和16S rRNA序列分析,发现KL-1与BB-1是同一种细菌,为假交替单胞菌属的一种(Pseudoalteromonas sp.),人工感染试验也证明这2株细菌都是大菱鲆白便症的致病原,感染症状与自然发病特征基本一致,表明颗粒饲料携带细菌是大菱鲆白便症的直接病原.并对菌株KL-1和BB-1进行了药敏试验测试,为该疾病的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饥饿对半滑舌鳎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室条件下,利用观察行为变化、测量记录外部形态特征和组织切片等方法研究了饥饿条件下半滑舌鳎仔鱼(初孵仔鱼,10,16d)的存活与生长特征、卵黄利用、鳔的发育、消化系统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仔鱼对饥饿的行为反应可分为3个阶段,即表层集群游动觅食阶段,缓慢游动反应迟钝阶段和外部形态变化并多数伏底静止阶段。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10和16d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13、8和11d;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7.8、3.5和7.4d,说明10d仔鱼阶段为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中较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卵黄的利用速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伸,鳔的体积与正常条件下仔鱼鳔的体积差异显著(P<0.05),但对仔鱼开鳔时间和最终开鳔率无影响。组织切片观察表明,饥饿条件下仔鱼肠道绒毛和上皮细胞高度下降;肝脏细胞主要为核占据细胞质几乎消失。外部形态上,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身体窄瘦,肩胛骨异常突出,肠极度收缩,长期饥饿后所有仔稚鱼具有脑后部下陷的共同特征,可以作为早期仔鱼饥饿的标志。根据饥饿仔鱼行为学和形态学的变化,可以初步地评价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的营养水平,从而为人工育苗中正确指导投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体质量(60±10)g、体长(13±2)cm的许氏平(Sebastes schlegeli)为研究对象,在8.5℃水体中低温胁迫1周(T1组)、2周(T2组)、3周(T3组)后在20℃水体中恢复3周,研究其补偿生长。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T1、T2、T3组体质量、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1组,20℃);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鱼体脂肪含量逐渐降低,水分含量则逐渐增加,蛋白含量、能值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经低温胁迫1周后,鱼体溶菌酶、SOD、CAT活力比对照组略有下降,但随胁迫时间的延长,3种酶活力均呈上升趋势。经4周恢复生长后,T1、T2组鱼体各项生化组分及免疫酶活力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而T3组的鱼体脂肪、水分含量及免疫酶活力与对照组仍有显著差异,T1、T2组实现了完全补偿生长,而T3组只实现了部分补偿生长。从摄食率、食物转化效率的变化曲线可知,经低温胁迫后许氏平的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食物转化效率实现的。[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66-572]  相似文献   
5.
用1500μW/cm2的紫外线照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60 s以进行灭活处理,并使之与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卵子受精,在卵子受精后排出第一极体前用6-DMAP(50 mg/L)处理受精卵,持续处理35 min,抑制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的排放,诱导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采用二脒基苯基吲哚(DAPI)荧光染色显微观察法,对灭活的长牡蛎精子诱导的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四倍体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经紫外线灭活过的长牡蛎精子进入栉孔扇贝卵子后发生轻微膨胀;在第一次卵裂中期,精核形成一致密的染色质小体(DCB),位于两组分开的母本染色体之间,不参与核分裂;第一次卵裂结束时DCB滞留于两卵裂球的分裂沟上或进入其中一分裂球中;第二次卵裂过程中,DCB的去向与第一次卵裂时基本一致。6-DMAP处理有效地抑制了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的排出,从而使雌核四倍化。对担轮幼虫染色体倍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本方法可以获得6.25%的四倍体幼虫。本研究还对灭活的异源长牡蛎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四倍体过程中产生的复杂倍性、核物质分离紊乱及多精附卵现象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牙鲆养殖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标记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中国牙鲆一个养殖群体的30个个体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微卫星标记比其他标记具有更高的多态性,10个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数在4~10之间,有效等位基因数在2.23~5.82之间,平均等位基因数为7.6,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6960,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的平均值为0.1774。  相似文献   
7.
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子代的GISH鉴定及其免疫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Jones et Preston)](♀)和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杂交子代担轮幼虫为材料,分别用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基因组作探针,采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的方法,对杂交后代杂交子的确切身份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子代分别继承了双亲各一套染色体(n=19),为真正的杂交种。为了解杂交扇贝的免疫学特性,在自然海域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情况下,分别对杂交扇贝及其亲本3个扇贝群体血细胞的胞内活性氧含量(ROIs)、血清凝集素效价(HA)、溶菌酶活力(LSZ)、抑菌活力、酚氧化酶活性(P0)、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等9种非特异性免疫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栉孔扇贝除ROIs、SOD、ACP等3个指标显著低于虾夷扇贝外(P〈0.01),其他6种指标均高于虾夷扇贝,且除血清凝集素效价外均达显著水平(P〈0.05)。在杂交子代中,上述免疫指标除SOD活性低于低值亲本外(P〉0.6),其余8种免疫指标均介于双亲之间。杂交子代在9种免疫指标中有8种与母本无显著性差异,而子代与父本之间9种免疫指标中有7种达显著差异(P〈0.05)。这些结果说明,杂交扇贝在非特异性免疫上存在明显的偏母性特征,这点与子代在外形特征上的偏母性相吻合。因此杂交扇贝相对于其母本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抗逆优势可能与非特异性免疫无明显关系。[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97—602]  相似文献   
8.
微卫星DNA技术用于中国对虾家系构建中的系谱认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6个微卫星标记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5个家系进行系谱鉴别和遗传多样性研究。6个微卫星位点中有5个位点是多态的,并在所有家系中都显示了高度的遗传差异。5个家系中,5个多态微卫星位点共发现了3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5~8之间。实验中共发现了4个家系特异性等位基因:2^#家系及4^#家系各1个,5^#家系2个。根据已知亲本及子代基因型,可推断出5个家系中全部亲本的基因型,据此鉴别各家系。在EN0033位点,可将5#家系与其他4个家系相区别;在RS0859位点,可将3^#和4^#家系与其他3个家系相区分。因此,EN0033和RS0859标记可用于鉴别5^#、3^#和4^#家系的家系特异性标记。研究表明,用5个微卫星标记,且最少用2对微卫星标记即可鉴别5个中国对虾家系。  相似文献   
9.
星突江鲽的形态特征及内部结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观察、测量、解剖、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120尾全长11-43cm,体质量0.02~2.49kg的养殖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外部形态、可量可比性状、可数性状和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外部形态包括口、鼻、眼、鳍条、侧线和鳞片的特征;可量可比性状包括全长/体长(T1/S1)、体长/体高(S1/Bd)、体长/头长(S1/M1)、头长/吻长(H1/P1)、尾柄长/尾柄高(C1/Cd)、体长/尾柄长(S1/C1)、头长/眼间距(H1/Ei)、头长/眼径(H1/Ed)比值及其相关方程;可数性状包括背鳍鳍条、尾鳍鳍条、臀鳍鳍条、腹鳍鳍条、胸鳍鳍条、侧线鳞、侧线上鳞、侧线下鳞、牙齿、幽门盲囊、上鳃耙、脊椎骨;内部结构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解剖位置。结果表明:(1)外部形态的明显特征在于:背鳍、臀鳍、尾鳍有黑色和黄色相间的条纹;多角星状鳞片,有刺状突起。(2)全长/体长变动范围最小,雌雄差异最小,其线性相关性最好,全长与体长相关方程为S1=0.8771 T1-0.1589(R^2=0.9822);头长/吻长、头长/眼径不仅变动最大,而且其线性相关性最差,雌雄的差异也最大;星突江鲽体长与体质量关系为:W=0.0168S1^3.199,R^2=0.9797:雄性:W=0.0274S1^2.9721,R^2=0.993;雌性:W=0.0134S1^4.3008,R^2=0.9822(W代表体质量,kg:S1代表体长,cm)。(3)星突江鲽腹鳍鳍条与幽门盲囊最稳定;侧线鳞和牙齿变动最大。(4)牙尖锐,圆锥形;胃大,呈“I”型,肠粗短;1-2枚幽门盲囊。通过比较发现:星突江鲽的外部形态、可量可比性状和内部结构特征均与石鲽相近:星突江鲽与6种比目鱼相比,可数性状指标的数目多较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明对虾鳃细胞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