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4篇
  3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3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去除工厂化海水养殖新源水中含有的大量悬浮颗粒物,针对蓄水池中悬浮物重力沉降速率较慢,利用一般的机械过滤或泡沫分离又消耗大量能源的缺点,该试验选择适应能力强的滤食性双壳贝类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在不同时期进行现场试验,测定其对蓄水池新源水中悬浮物的生物沉积速率并评估通过一定规模放养贝类对整个蓄水池中悬浮物的沉积效果。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17~25℃),太平洋牡蛎对蓄水池水中悬浮物生物沉积速率为1.08~1.32 g/(ind·d),紫贻贝为0.65~0.85 g/(ind·d)。通过在蓄水池中大量吊笼养贝类,蓄水池中贝类养殖区的悬浮物沉降速率明显高于非养殖区。表明滤食性双壳贝类可以用于工厂化养殖新源水中悬浮物的去除,不仅能够实现污染物的资源化去除,还降低了新源水的后续处理负荷。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5年2、5、8、11月4个季度月的调查资料,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营养水平进行评价,并结合2004年研究结果,比较2个年度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2个年度中5和8月均有超过70%的站位评价结果为中营养型和富营养型;而2和11月均有超过40%的站位呈现中营养型和贫营养型。无论从范围还是站位的多少上来看,2005年富营养化程度都比2004年严重;2004年从2到11月富营养化程度依次为5、8、11、2月;而2005年则是5、8、2、11月。富营养化高发季节均为春季的5月。  相似文献   
3.
针对海水鱼类半滑舌鳎养殖池排出水中大量絮状悬浮物难以用常规机械过滤法去除的问题,选择适应能力强的滤食性双壳贝类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通过现场实验测定了它们对鱼类养殖排出水中悬浮物的生物滤除能力。结果表明,在海水流速为100L·h-1条件下,牡蛎[壳高(9.80±0.45)cm,湿重(117.0±10.0)g]和贻贝[壳高(6.54±0.26)cm,湿重(29.7±2.4)g]对养殖排出水悬浮物的生物沉积速率分别为40.28~45.30mg·ind-1·d-1[平均(43.40±2.16)mg·ind-1·d-1]和6.96~8.87mg·ind-·1d-1[平均(7.66±0.99)mg·ind-·1d-1];在实验海水流速为150L·h-1条件下,牡蛎[壳高(9.33±0.99)cm,湿重(95.8±31.4)g]和贻贝[壳高(6.39±0.91)cm,湿重(28.0±15.4)g]对悬浮物的生物沉积速率分别为13.68~22.50mg·ind-1·d-1[平均(17.35±4.59)mg·ind-1·d-1]和5.37~...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封闭循环海水育苗系统的水处理工艺流程,了解各水处理单元的运行效果及育苗水体的水质状况,建立了一套100 m3育苗水体的生产中试系统。以海湾扇贝为实验生物进行苗种循环水培育试验,试验过程中跟踪监测各水处理单元进出水口处目标污染物的浓度,并长期监测育苗池中各理化因子水质指标。监测结果说明生物滤池能有效去除氨氮、亚硝酸氮和COD,同时各水处理单元联合对SS的去除率达80%。育苗池中氨氮、亚硝酸氮和COD的长期统计平均值分别为0.023、0.004和1.43 mg/L,水质优良。这证明该系统水处理工艺可行,能有效去除目标污染物。  相似文献   
5.
冬季黄海暖流的浮游动物指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荣  高尚武  王克  左涛 《水产学报》2003,27(Z1):39-48
冬季,强劲的北风将中国和朝鲜沿岸的表层水由北向南吹送,从而驱动了作为补偿的沿黄海水槽北上的黄海暖流.黄海暖流从东海向南黄海输送高温高盐水,从而大大改变了冬季南黄海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同样,浮游动物的分布也可以作为黄海暖流的指示.为了解浮游动物暖水种分布与黄海暖流的关系,2001年11月末冬季季风开始之后,在南黄海进行了浮游动物样品的收集.共鉴定71种浮游动物.其中39种为热带种,占54.9%,比夏季发现的要多的多.在这些热带种当中有不少是黑潮水的典型种,如Eucalanus subtenuis,Rhincalanus cornutus,Pareuchaeta russelli,Lucicutia flavicornis和Euphausia diomedeae等.26种为暖温带种,占36.6%.6种为温带种,占8.5%.尽管如此,浮游动物群落中仍以温带种和暖温带种占优势.Calanus sinicus是绝对的优势种(优势度为0.4331).暖水种的分布格局清楚地显示,黄海暖流是从表层之下沿黄海水槽向北进入黄海的.从暖水种的水平分布看,黄海暖流所能到达的北限大致在35~36°N.暖水种的断面分布显示,暖水的入侵主要发生在中层.夏季,在黄海也可以发现许多暖水种,但种类数量远不如冬季多,而且少有黑潮水的典型种.夏季它们在黄海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水温升高、分布范围扩展所至,并非暖流的输送.  相似文献   
6.
周毅 《水产学报》2002,26(1):21-27
对四十里湾养殖海区一些双壳贝类和藻类收获时的化学组成和有机净生产量进行了分析,不同双壳贝类软体有机碳含量差别不大,而N含量差异较大,栉孔扇贝软体N含量最高(12.36%),而牡蛎,毛坩相对较低(8%-9%),贻贝和菲律宾蛤仔贝壳N含量最高,为0.55%和0.56%,而栉孔扇贝壳则较低(0.1%),且贝壳,C,N,P在扇贝C,N,P总含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2%,7.5%和6.9%,海带和石莼元素组成说明海区营养元素N的不足,海带的不同部位N含量差别很大,且在不同海区有较大变化,贻贝贝壳C,H,N和P含量在整个贻贝中占有相对大的比例,分别为30.4%,30.2%,31.8%,29.6%,菲律宾蛤仔,长牡蛎和中国蛤蜊等贝类贝壳中这些元素的相对含量也较高,布扇贝贝壳却较低,四十里湾海区每年因贝类和藻类的养殖,海区将至少减少850tN和78tP,其中贝壳的营养损失占据着相当比例,在海水交换受到一定限制,营养不很丰富,海区,养殖生物收获本身也会对海区的营养状况产生影响,根据贝壳N,P的含量,笔者认为在营养不很丰富的沿岸海区,贻贝,牡蛎最好不养或尽可能少养。  相似文献   
7.
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12,他引:7  
杨红生 《水产学报》2016,40(7):1133-1140
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学原理和现代海洋工程技术,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在特定海域科学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形成的人工渔场。海洋牧场的特点包括以增加渔业资源量为目的、具有明确的边界和权属、苗种主要来源于人工育苗或驯化、通过放流或移植进入自然海域、主要以天然饵料为食和对资源实施科学管理等。早在1965年,我国学者曾呈奎先生就原创性地提出在海洋中通过人工控制种植或养殖海洋生物,建设"牧场"的理念。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牧场经历了从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到系统化的海洋牧场发展过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海洋牧场的涵义应用过于宽泛、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忽视海洋牧场生态作用以及忽视项目评估和系统管理等问题。展望未来,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应在"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贯通、四化同步、创新跨越"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加强海洋牧场建设的宏观引导、推动海洋牧场体系化建设、实施海洋牧场企业化运营,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产业繁荣和保持健康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李超伦  王荣  孙松 《水产学报》2003,27(Z1):55-63
于2001年6月对南黄海鳀产卵场鳀的主要饵料生物--中华哲水蚤的数量分布及摄食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中华哲水蚤是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的绝对优势种,在所有站位上均有分布,平均密度为244 ind·m-3,数量密度最大值高达1555 ind·m-3.中华哲水蚤的肠道色素含量平均为1.19ng·ind-1(0.21~4.14 ng·ind-1),与水体中叶绿素a的最大浓度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中华哲水蚤种群具有一定的昼夜摄食节律,夜间的肠道色素含量明显高于白天.在A和B站中华哲水蚤的个体摄食率分别为76.9 ng·ind-1·d-1和39.6 ng·ind-1·d-1,分别相当于体碳含量的7.5%和3.9%.除了饵料来源和摄食强度等因素之外,捕食压力以及环境温度对中华哲水蚤种群的分布和发展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持续产出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海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众多渔业生物的关键栖息地和优良渔场,支撑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补充和可持续生产。在我国,近海渔业提供90%以上的海洋捕捞产量,是我国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目前,因过度捕捞直接造成的资源量骤减、及大规模围填海工程、陆源污染和海水养殖等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加剧,近海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富营养化导致的赤潮、水母暴发等生态灾害,湿地减少引起产卵场、育幼场碎片化或功能消失等,使得近海渔业资源的补充和可持续性严重受损。渔业资源的补充过程是海洋生物、物理作用耦合的过程,依赖复杂多样的环境驱动因子来调节和维系可持续渔业生产。而渔业种群早期生活史阶段是其生命中最脆弱、对栖息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最强的阶段,小规模环境变化也可能会对其资源补充过程产生剧烈影响。因此,渔业种群早期生活史的关键生境(产卵场、育幼场等)和过程(繁殖发育、存活生长等)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资源效应的研究成为海洋生态系统演变和生物资源可持续产出前沿领域的重点和热点。作者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和我国近海渔业生态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展望并分析了关键栖息地的形成和变迁过程与机理、关键资源补充过程与机制、渔业种群对生境变化的适应性响应以及资源效应的综合评估与模型分析等研究热点,期待为我国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起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蓝色粮仓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与实施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红生 《水产学报》2019,43(1):97-104
蓝色粮仓建设对保障食物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催生新兴产业、彰显国家权益、改善生态环境以及突破产业瓶颈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科技和产业背景下,如何卓有成效地构建蓝色粮仓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明确了蓝色粮仓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蓝色粮仓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实现渔业产业由大国向强国跨越以及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能力的总体目标,从聚焦重大需求、构建科技创新链,坚持原创驱动、突破重大科学问题,强化集成示范、支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等方面论述了实施途径,即按照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全链条布局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谋划,陆海统筹布局,针对种质创制、健康养殖、资源养护、友好捕捞、流通加工五大产业类型需求,实施良种引领、空间拓展、技术升级、产业示范四大行动,建立智慧养殖、智能捕捞、绿色加工三大体系,满足优质蛋白供给和产业转型升级两大需求,最终构建中国特色的蓝色粮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