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6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三疣梭子蟹是大型可食经济蟹类,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为发展三疣梭子蟹育苗技术,试验对其早期发育阶段的饵料选择、投喂策略及最佳捕食密度进行了探讨。实验设置小球藻组、扁藻组、小球藻与扁藻混合组、轮虫组(加小球藻50×104个/ml)和卤虫组(加扁藻8×104个/ml)5个因素,分别设4、4、4、6和6个梯度。结果表明,小球藻浓度50×104个/ml或扁藻浓度8×104个/ml或小球藻(25~40×104个/ml)+扁藻(2.5~4×104个/ml)可使Ⅰ期溞状幼体(Z1)存活较长时间,但仅投喂单胞藻类不能使Z1正常变态;自Z1开始投喂轮虫可使幼体正常发育至Ⅲ期溞状幼体(Z3),以后幼体发育迟缓,出现Ⅲ期、Ⅳ期溞状幼体(Z4)和大眼幼体(M)同时存在的现象。Z1对轮虫的最佳捕食密度为5个/幼体、Ⅱ期溞状幼体(Z2)为10个/幼体,存活率可分别达到95.7%和94%;从Z3开始应该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存活率达到最高值为84.5%。从Z4开始投喂卤虫成体,Z4、M和Ⅰ期幼蟹(C)的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存活率分别为90%、85.7%和82.9%。因此,三疣梭子蟹Z1和Z2应该投喂轮虫,最佳捕食密度分别为5个/幼体和10个/幼体;Z3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Z4开始投喂卤虫成体,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同时,育苗水体中添加一定量的单胞藻类。  相似文献   
2.
2006年收集中国对虾“黄海1号”保种群以及海州湾、莱州湾2个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构建核心育种群,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仔虾Ⅰ期耐氨氮胁迫成活率和收获时对虾体重为选育指标,经过连续5代选育,培育出中国对虾“黄海3号”新品种。新品种耐氨氮胁迫能力强,仔虾Ⅰ期成活率较商品苗种提高21.2%,养殖成活率提高15.2%;生长速度快,收获对虾平均体重较商品苗种提高11.8%。AFLP 技术分析获得5代选育群体的平均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2.28%、40.64%、40.32%、39.95%和38.05%。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选育时间的延长,世代之间的分化逐渐降低,群体的遗传结构开始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2006年收集中国对虾“黄海1号”保种群以及海州湾、莱州湾2个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构建核心育种群,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仔虾Ⅰ期耐氨氮胁迫成活率和收获时对虾体重为选育指标,经过连续5代选育,培育出中国对虾“黄海3号”新品种。新品种耐氨氮胁迫能力强,仔虾Ⅰ期成活率较商品苗种提高21.2%,养殖成活率提高15.2%;生长速度快,收获对虾平均体重较商品苗种提高11.8%。AFLP技术分析获得5代选育群体的平均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2.28%、40.64%、40.32%、39.95%和38.05%。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选育时间的延长,世代之间的分化逐渐降低,群体的遗传结构开始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
梭子蟹溶藻弧菌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2006年,昌邑池塘养殖梭子蟹发生被称为"牙膏病"的疾病,并导致大量死亡。发病时间主要在7~9月份的高水温期,病蟹典型症状是肌肉白浊、无弹性、呈不透明的乳白色。从病蟹的肌肉、肠道、胃、眼球、肝胰腺均分离到单一形态的微生物,经生理生化鉴定为溶藻弧菌。人工感染实验发现,其对健康梭子蟹具有致病性,出现与自然发病蟹相同的症状,并在人工感染病蟹中分离出同样性状的菌株,证实其为该病病原菌。  相似文献   
5.
潍坊市浅海面积6.7万hm^2(100万亩),其中-5—10m等深线浅海面积3万hm^2(45万亩)。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浅海养殖一直处于空白,宝贵的浅海资源未能转化为有效生产力。近年来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原因导致近海渔业资源衰竭,滩涂养殖面积、养殖品种、养殖产量短期内也不会有大的突破,这给沿海渔民增收带来了困难,阻碍了全市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2007年潍坊市海洋与渔业局在莱州湾潍坊近海进行筏式养殖试验,取得成功。这对改变全市浅海利用现状、推动浅海养殖业发展、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带动涉渔行业的发展、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都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本文对养殖过程中的一些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进行了初步总结,为大面积推广海湾扇贝筏式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微卫星DNA标记用于三疣梭子蟹家系亲子关系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定向交尾技术构建的4个谱系清晰的家系为材料,检测两对微卫星标记Pot17和Pot42在三疣梭子蟹家系鉴别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两个位点在4个家系的5个已知父母本和98个后代中共检测出11个等位基因,其中Pot17位点6个,Pot42位点5个。分析显示,上述检出的等位基因频率在0.0291和0.3592之间,Pot17和Pot42位点的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740和0.7577,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6214和0.6796,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373和0.7129。根据已知亲本和子代基因型,推断出了4个家系全部亲本的基因型。Pot17和Pot42微卫星标记具有达0.995的较高累积个体识别率,可以用于三疣梭子蟹的亲子关系鉴定。  相似文献   
7.
采用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分群分析法(bulk segregate analysis,BSA)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高氨氮和高pH胁迫敏感组和耐受组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出与高氨氮或高pH耐受性相关的遗传标记.应用110对SRAP引物进行筛选研究,根据在BSA基因池产生的差异,筛选出与高氨氮耐受相关引物77对,与高pH耐受相关引物102对,以用于验证分析.根据片段在群体中出现频率和变化规律,筛选出6个可能与高氨氮耐受性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其中耐受高氨氮负相关标记1个,正相关标记5个;7个可能与高pH耐受性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其中耐受高pH负相关标记2个,正相关标记5个.对获得的13个序列片段进行回收,连接于pMD-18T载体后转化于大肠杆菌TOP10感受态细胞,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了BLAST分析比对,发现测得片段序列与数据库中序列同源性较低(一般都低于15%),未找到与之同源性较高的功能基因,推论这些特异性序列片段标记可能与高氨氮或高pH耐受性性状密切相关,后续群体验证工作正在进行,以期筛选出与中国明对虾抗逆性状密切相关的序列特征性片段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分子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