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以蛋氨酸锌为锌源,在等氮等能的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锌,配制实际锌含量分别为9.3、31.7、49.9、90.1、168.6和326.5 mg/kg的6种试验饲料,饲喂平均体重为(14.54±0.10)mg的方格星虫稚虫8周,用以研究饲料锌含量对方格星虫稚虫生长、体成分、体腔液中锌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每种试验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喂400尾方格星虫稚虫。结果表明:饲料锌含量对方格星虫的成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在饲料锌含量为49.9 mg/kg时达到最高值,并显著高于饲料锌含量最低(9.3 mg/kg)和最高(326.5 mg/kg)的组(P0.05)。饲料锌含量对虫体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虫体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锌含量的提高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而粗灰分含量的趋势则相反。饲料锌含量对虫体水分和粗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锌含量对虫体体腔液锌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虫体体腔液锌含量随着饲料锌含量的提高而不断上升,在饲料锌含量为326.5 mg/kg时达到最高值;而虫体体腔液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则随着饲料锌含量的提高先上升后趋于稳定,当饲料锌含量为49.9 mg/kg时达到最高值。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方格星虫稚虫饲料中适宜锌含量为41.93 mg/kg。  相似文献   
2.
采用基于Illumina Hi Seq测序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肠道及其养殖池塘水体、底泥中细菌种类及丰度进行了研究。测序结果显示,3个样品共获得有效序列234575条,可聚类于2812个分类操作单元(OTUs),归属于拟穴青蟹肠道、养殖水体、池塘底泥样品的操作分类单元(OTU)个数分别为453、706和2547,其中有184个OTU均能在3个样品中检测到,在青蟹肠道和养殖水体、青蟹肠道和池塘底泥中分别检测到197和309个共有OTU。物种注释结果显示,拟穴青蟹肠道中优势细菌种类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9.96%)、柔膜菌门(Tenericutes)(23.09%)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16.58%);养殖水体中优势细菌种类为变形菌门(63.02%)、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4.96%)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8.41%);池塘底泥中优势细菌种类为变形菌门(75.23%)、拟杆菌门(5.72%)和放线菌门(3.83%)。此外,对各样品中丰度最高的前10位OTU分析显示,不同样品中占优势地位的10种细菌在数据库(SILVA)缺乏相关已知序列,并且各样品中的优势细菌种类完全不同。实验结果表明拟穴青蟹肠道与其池塘养殖环境中菌群结构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但肠道菌群同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优势细菌种类与养殖环境中优势细菌种类无关。本研究旨在为拟穴青蟹健康养殖和微生态调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2013年4月–2014年3月,采用组织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山东莱州湾海域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胚胎及幼虫发育。结果显示,在繁殖季节,小刀蛏性别可通过性腺颜色区分,雌性为白色,雄性为黄色;1个生殖周期为1年,性腺发育经历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阶段;莱州湾繁殖期为6月中旬–7月上旬。小刀蛏受精卵卵径为50–55 μm,在水温26℃、盐度28的条件下,经24 h发育至D形幼虫,10 d后幼虫发育变态为稚贝。对莱州湾小刀蛏繁殖生物学的研究,可为该海域小刀蛏的人工育苗和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初始体重为15.49±0.03 mg的方格星虫稚虫为实验对象,分别投喂以葡萄糖、蔗糖、糊精、木薯淀粉、土豆淀粉、玉米淀粉、糊化玉米淀粉作为饲料糖源的7种等氮(45%蛋白)等脂(9%脂肪)饲料56d,研究饲料中的糖源对稚星虫生长、成活率及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糊化玉米淀粉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糖源处理组(P<0.05),而饲料中糖源对稚星虫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体组成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糖源对稚星虫的体水分和体粗蛋白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其中,葡萄糖处理组方格星虫稚虫的体水分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土豆淀粉组(P<0.05),其他各实验组差异不显著;葡萄糖处理组方格星虫稚虫的体粗蛋白含量最低,显著低于糊化及非糊化淀粉组(P<0.05).不同糖源对稚星虫的体粗脂肪含量及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稚星虫对大分子糖类(淀粉)的利用能力显著优于双糖(蔗糖)和单糖(葡萄糖).另外,玉米淀粉预糊化显著提高了方格星虫稚虫对玉米淀粉的利用.  相似文献   
5.
以葡萄糖、蔗糖、糊精、玉米淀粉和糊化玉米淀粉为糖源制成5种等氮等脂饲料,投喂卵形鲳碜(Trachinotus ovatus)8周,研究不同糖源对其日增重、饲料利用和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糖源对卵形鲳鲹日增重、饲料效率和蛋白效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糊化玉米淀粉组的日增重、饲料效率和蛋白效率均最高,显著高于非淀粉糖源组(P<0.05),而与玉米淀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葡萄糖组的日增重、饲料效率和蛋白效率均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糖源组(P<0.05).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饲料中的不同糖源对卵形鲳鲹的肝脏消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两个淀粉组的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分子量较低其他三组(P<0.05);蔗糖组的淀粉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除糊精组外的其他糖源组(P<0.05);脂肪酶活性随着糖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本研究中淀粉类大分子糖类对卵形鲳鲹的促生长效果优于葡萄糖、蔗糖和糊精,糊化玉米淀粉组的促生长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近年来广西卵形鲳鲹海豚链球菌流行菌株的基因型信息以及菌株间的差异,对2015—2016年从广西地区7个养殖场的患病卵形鲳鲹体内分离得到的17株海豚链球菌菌株分别进行了基因型分析、耐药谱测定以及毒力基因检测。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技术(RAPD)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PCR)分析其基因型。结果显示,RAPD和rep-PCR指纹图谱结果一致,17株海豚链球菌可分为2种基因型。对海豚链球菌7种主要的毒力相关基因特异PCR检测,所有菌株均为sim A+scp I+pdi+sag A+cps D+pgm A+cfi+毒力基因型,表明这2种基因型的海豚链球菌似乎均为毒力较强的菌株。采用K-B法进行了20种抗生素敏感实验分析其耐药谱,结果表明归于基因1型的菌株耐药谱为AZT,基因2型菌株则出现3种相似的耐药谱,分别为SIZ/T/S/PEN/AZT/SPE/CAZ/PB、SIZ/T/S/PEN/AZT/SPE/CAZ/CRO和SIZ/T/S/PEN/AZT/SPE/CAZ/PB/RIF,证实基因型相同的菌株耐药谱型也相似,2种基因型的菌株耐药谱型差异显著,因此基因型和耐药谱型存在相关性。此结果为卵形鲳鲹海豚链球菌病流行病学研究、疫苗研制以及疫病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养殖水化学测定方法分析沉积物中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变化,研究方格星虫生物扰动对混养系统中沉积物的生态效应。混养试验在20个养殖桶内(水体积550 L)进行,方格星虫(1.2±0.1 g)养殖在桶底沙层中,其放养密度为0、50、100和150条/桶;鲻(24.5±0.5 g)的放养密度为3尾/桶,养殖在水体中的网箱中(直径0.8 m、高度0.6 m)。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T0、T50、T100和 T150),每个处理组各设5个重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T0)相比,方格星虫组底层(6–8 cm)沙中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随着试验的进行,4个试验组的间隙水中硝态氮(NO3-N)、氨氮(NH4-N)以及活性磷(SRP)浓度均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试验结束时,T100和 T150组各层间隙水的 NO3-N 浓度均低于T0组(P<0.05),且底层间隙水的 NO3-N 浓度随方格星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T0组表层 NH4-N 浓度高于方格星虫组,而底层氨氮却显著低于高密度方格星虫组(T100和 T150)(P<0.05)。结果表明,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沉积物表层的有机质向底层转移,从而影响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转化和释放。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精养池塘中的底质修复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亲体培育、海球幼体培育、不同附着底质对比等方法进行了可口革囊星虫(Phasocolosoma esculenta)的人工繁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亲体在第一次大量产卵之后,可二次或多次产卵,但后期产卵量较少;海球幼体经过12~14 d的培育,开始营底栖生活;不同底质附着试验中,Ⅱ组(细沙含量30%)变态率相对最高(17.3%),Ⅰ组(纯泥)变态率为15.0%,Ⅲ组(含沙量70%)变态率最低(8.6%),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共获得附着变态的稚星虫(0.8~1.0 mm)25.6×104尾,变态完成15 d后,获得1.0~1.6 mm的稚星虫10.1×104尾。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糖脂比对拟穴青蟹仔蟹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41.4±0.3)mg的拟穴青蟹仔蟹为试验对象,分别投喂糖脂比为0.54、0.88、1.39、2.08和3.50的等氮(约44%)等能(约19.5 MJ/kg)饲料3周。结果表明:1)饲料糖脂比对拟穴青蟹仔蟹的终末平均体重(FABW)、成活率(SR)、增重率(WGR)以及特定生长率(SGR)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糖脂比的增大,拟穴青蟹仔蟹的FABW、SR、WGR以及SGR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均是糖脂比1.39试验组最高,显著高于糖脂比0.54和3.50试验组(P0.05)。2)饲料糖脂比对拟穴青蟹仔蟹的水分、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糖脂比0.54试验组的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糖脂比2.08和3.50试验组(P0.05)。3)饲料糖脂比对拟穴青蟹仔蟹的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P0.05)。随着饲料糖脂比的增大,蛋白酶活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脂肪酶活性呈降低的趋势,糖脂比1.39试验组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糖脂比0.54和0.88试验组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糖脂比2.08和3.50试验组(P0.05)。以增长率为评价指标,经回归分析得出拟穴青蟹仔蟹饲料的适宜糖脂比为2.07。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初始体重为(0.042±0.002)g的拟穴青蟹仔蟹为研究对象,以鱼油和大豆油(1∶1)为脂肪源,配制脂肪水平分别为1.93%、3.95%、6.35%、8.14%、10.54%、12.30%、14.22%(实测值)的7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养殖期为3周,用以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拟穴青蟹仔蟹生长性能、体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每100只拟穴青蟹仔蟹为1个重复,每3个重复饲喂1种试验饲料。结果表明:1)饲料脂肪水平对拟穴青蟹仔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14%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值。二次曲线回归分析确定当增重率达到最大值时,饲料脂肪水平为7.52%。拟穴青蟹仔蟹的成活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4.22%的组最低,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2)饲料脂肪水平对全蟹中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有影响显著(P0.05)。全蟹粗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先升后降,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14%的组全蟹粗蛋白质含量达到最高;全蟹粗脂肪含量则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持续上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4.22%的组全蟹粗脂肪含量达到最高。饲料脂肪水平对全蟹中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拟穴青蟹仔蟹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3种酶活性的最大值均出现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14%的组。由此得出,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拟穴青蟹仔蟹饲料中最适脂肪水平为7.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