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
在水温(13±1)℃下,将体质量(98.6±5.3)g的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饲养在循环水系统中,投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1%和2%的复合免疫增强剂,1周、2周、3周和4周后测定血清中溶菌酶(LY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补体C3的含量。投喂4周后,每尾鱼注射0.2mL浓度为3×10~8cfu/mL的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统计各组金鳟14d内的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金鳟血清中LYS和SOD的活性及补体C3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投喂2周后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人工感染杀鲑气单胞菌后3个实验组14d内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该复合免疫增强剂能显著提高金鳟对细菌病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血鹦鹉鱼(Cichlasoma citrinellum♂×cichlasoma synspilum♀)绿色高效养殖新模式,本试验构建了血鹦鹉鱼套养女王大帆(Hypostomus plecostomus)养殖技术模式,经过8个月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每平方米养殖池可产生效益为324.58元,其中女王大帆每平方米可产收益为203.12元。结果表明,该养殖模式投入产出比较高,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4.
正锦鲤昏睡病(KSD)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且呈现逐年上升态势。本研究应用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种方法对天津地区一养殖场不明原因锦鲤死亡病例进行诊断及分析,确诊为由鲤浮肿病毒(Carp edema virus,CEV)感染引起的锦鲤昏睡病(KSD)。现将其实验室诊断与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4.寄生虫检测和细菌分离结果经制片和显微观察,所检锦鲤病鱼组织均未观察到寄生虫。将病鱼脑、肝胰脏、脾、肾组织病料接种于LB平板上,28℃培养24小时,未见细菌生长。5.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采用相关检测方法对2018年7月末采集的患病锦鲤鳃组织样品进行SVCV、KHV、CyHV-II、CEV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发病锦鲤鳃组织样品均未扩增出SVCV、KHV、CyHV-II特异性片段(未列出);CEV TaqMan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结果如图4A,显示该样品Ct值小于35,CEV为阳性。  相似文献   
6.
2019年7月,天津市某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发生病害,其主要症状为体色微红,空肠空胃,肝胰腺萎缩。为分析病因,通过寄生虫和病毒检测、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等方法对患病南美白对虾及病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患病南美白对虾鳃丝中未发现大量寄生虫;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白斑病毒、虹彩病毒和偷死野田村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肝肠胞虫检测结果为阳性;肝胰腺中存在大量细菌,对优势菌落进行纯化并命名为DX-201901,根据生理生化特征和法国梅里埃细菌全自动鉴定系统将其鉴定为副溶血弧菌;菌株DX-201901对盐酸四环素、盐酸土霉素、硫酸链霉素和氟苯尼考等4种药物较为敏感,选择氟苯尼考为治疗药物,按25.0 mg/kg虾体重进行拌料投喂,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5 d,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是一种水产益生菌,最近也被用作口服疫苗的投递载体。本研究利用前期筛选到的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保护性抗原基因lip,与pBE2R载体连接后,以质粒的方式转入枯草芽孢杆菌WB800中,构建了重组菌株WB800 (pBE2R-lip)。聚丙酰胺电泳和免疫印迹实验表明,枯草芽孢杆菌WB800 (pBE2R-lip)能表达lip蛋白,其分子量约为32 kDa。利用枯草芽孢杆菌WB800 (pBE2R-lip)口服免疫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在受免草鱼血清中检测到特异性抗体效价的上升,在人工感染实验中,受免草鱼的免疫保护率为52.4%。本研究表明,利用枯草芽孢杆菌能有效表达柱状黄杆菌的lip基因,以其作为口服疫苗能引起草鱼的免疫应答并提供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8.
2014年7月,津冀沿海地区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暴发疾病,导致大量死亡。患病梭子蟹有两种不同表现症状:一种症状为停止摄食,空胃、空肠,行动迟缓;肌肉白浊、不透明,最后乳化呈牙膏状;该病死亡率达60%~70%,称之为"肌肉白浊病"。另一种症状为壳软,停止摄食,行动迟缓;肌肉变白浊、水样变化、萎缩;体腔液及组织坏死液化后从组织中大量渗出,不凝固;死亡率可达90%以上,称之为"牛奶病"。通过疾病流行特征、组织病理、病原超微结构等分析,初步判断肌肉白浊病由一种微孢子虫感染而致,虫体大小(1544±250)nm,呈椭球形,极丝圈数8~9圈,具孢壁[厚(130±22)nm],纤毛(长120~500 nm)、极体[(726±200)nm]、极管、固定盘、质膜、核等结构;牛奶病则是由一种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感染而致,虫体大小8~10μm,卵圆形,体表多皱褶、凸起,由细胞壁、多核、纤毛等组成。两种患病蟹的肌肉组织病变明显不同:患肌肉白浊病的蟹肌纤维断裂、溃散、浆质化,肌束减少并被团状集聚的寄生虫充斥、占据。电镜观察显示肌纤维细胞破碎、融合,出现大量空泡结构;肌纤维细胞的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解体、消失。患牛奶病的蟹肌束间隙变大,大量血卵涡鞭虫或充斥在间隙中或附着在肌纤维上,导致肌纤维断裂、离散解体,甚至溶解性坏死,组织呈水样变化。电镜观察也证实这两种寄生虫可同时感染三疣梭子蟹个体的同一组织;当肌纤维细胞破碎融合后,两种寄生虫均能寄生在融合后的胞浆中。从发病史来看,肌肉白浊病和牛奶病的发生有蔓延趋势,死亡率趋向更高,已逐步成为三疣梭子蟹养殖的重要疾病。  相似文献   
9.
正大黄鱼又名黄花鱼,是我国近海的重要名贵鱼类之一[1]。大黄鱼体黄唇红,肉质鲜美,素有"国鱼"之美誉,备受消费者的青睐[2]。大黄鱼为暖温性近海集群洄游鱼类,分布于北起黄海南部,经东海、台湾海峡,南至南海雷洲半岛以东地区,栖息于水深60 m以内的沿岸和近海水域的中下层,以鱼虾等为食[3]。我国大黄鱼养殖是从福建开始,向浙江、广东,海南等省辐射,养殖方式有网箱养殖、围网养殖和池塘养殖等多种模式,均取得良好效果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天津地区海水工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