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水产渔业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盐度30和水温20 ℃条件下,分别配制钙离子ρ(Ca2+)质量浓度为200 mg·L-1(A组)、400 mg·L-1(B组,对照)、800 mg·L-1(C组)、1 600 mg·L-1(D组)和3 000 mg·L-1(E组)的人工海水,研究了水体ρ(Ca2+)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鱼体和耳石元素成分的影响。经60 d养殖发现褐牙鲆鱼体中仅钙(Ca)、锌(Zn)和铜(Cu)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P〉0.05);鱼体中磷(P)、钠(Na)、镁(Mg)、锶(Sr)、铁(Fe)、锰(Mn)和镍(Ni)质量分数随水体ρ(Ca2+)的增加而下降。不同ρ(Ca2+)对褐牙鲆幼鱼耳石长、宽、长宽比和耳石质量影响显著(P〈0.05)。低浓度A组耳石长和耳石宽显著低于B组和C组,A组耳石长宽比(L/W)显著低于D组,A组的耳石质量显著低于B组和D组(P〈0.05)。其中w(Sr)随ρ(Ca2+)的增加显著下降,锶/钙(Sr/Ca)比、镁/钙(Mg/Ca)比随ρ(Ca2+)增加而下降。结果表明,水体ρ(Ca2+)对褐牙鲆鱼体成分、耳石形成及组分产生明显影响,ρ(Ca2+)能够影响鱼体和耳石元素的累积。  相似文献   
2.
在盐度30和水温20℃条件下,配制钙、镁(1∶3)总浓度A(700mg/L)、B(1100mg/L)、C(1600mg/L,对照)、D(2200mg/L)、E(2800mg/L)的人工海水,研究了5种人工海水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生长、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影响。观察发现,褐牙鲆幼鱼初次接触高钙、镁浓度人工海水(D组和E组)时产生应激反应,鱼体呈弓形,呼吸频率降低,摄食不积极,适应7d左右恢复正常。经60d养殖实验,各处理组实验鱼食物转化效率(FCE)无显著差异(P0.05),成活率均在90%以上。0~20d时实验鱼特定生长率(SGR)和摄食率(FI)差异显著(P0.05),低浓度组大于高浓度组,20d后,FI无显著差异(P0.05),40~60d时低浓度组SGR小于高浓度组。各处理组SGR和FI随钙、镁总浓度上升呈下降趋势,实验进行到60d时,低浓度组A的SGR和FI分别为高浓度组E的1.13倍和1.04倍。不同钙、镁浓度对实验鱼的免疫酶活性亦有显著影响。D组实验鱼SOD酶活力和肝比重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E组SOD酶活力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P0.05),CAT酶活力也低于其他处理组,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初期钙、镁浓度通过影响褐牙鲆的摄食而影响其生长,低钙、镁浓度组实验鱼生长较快,高浓度组生长较慢。经60d养殖驯化,除E组外的各处理组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过高浓度钙、镁对褐牙鲆的免疫酶活性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建议养殖褐牙鲆时应注意避免水体钙、镁含量过高。  相似文献   
3.
以实验室内保存培养的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2n♀配子体为实验材料,经切碎培养,促进2n♀配子体成熟,排出卵进行孤雌生殖,形成幼抱子体.将0.5~1.0 cm的孤雌生殖幼孢子体的假根切除,从其体细胞中诱导出2n♀配子体.实验结果表明,在10~20℃范围内,培养20 d后,在15℃和20℃下的2n♀配子体排出的卵的孤雌生殖率分别为8.4%和7.4%,明显高于10℃下的1%0 20℃下诱导培养15d后就出现了2n♀配子体,培养60 d后,2n♀配子体的诱导率达到100%;15℃下培养30 d后才出现2n♀配子体,60 d后的诱导率为38%;而10℃下诱导培养45d后才开始出现2n♀配子体,60 d后的诱导率仅为12%.将诱导产生的2n♀配子体切碎,在20℃下培养10d后的成熟率为34%,60 d的成熟率达到100%.通过孤雌生殖幼孢子体诱导产生的2n♀配子体与正常♂配子体杂交形成了3n裙带菜幼孢子体.本研究发现了获得大量2n♀配子体的新方法,旨在为裙带菜三倍体幼苗规模化培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不同模型礁底栖藻类附着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潮间带海域开展了不同材料(混凝土、煤灰、橡胶、玻璃钢、鲍壳、牡蛎壳和铁皮)和不同形状混凝土(圆凹形、圆凸形、锯齿凹形和锯齿凸形)模型礁的藻类自然附着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4个半月的6次藻类取样过程中,模型礁上共发现附着的藻类3门13种,其中优势种为绿藻门(Chlorophyta)中的石莼类(Ulvaceae)和浒苔类(Enterom orpha)。2)混凝土、煤灰制作的模型礁上藻类的附着效果最佳,平均盖度分别为65.7%和65.0%,橡胶、玻璃钢、鲍壳和牡蛎壳制作的模型礁居中,平均盖度分别为46.2%、17.8%、26.5%和32.3%,铁皮效果最差,平均盖度仅3%。3)凸形表面模型礁与平面模型礁上藻类的盖度显著高于凹形模型礁(P〈0.05)。4)模型礁上藻类盖度呈现出高-低-高的演替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