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对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下,台湾泥鳅和泥鳅的形体性状、营养成分和品质差异,并探讨了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台湾泥鳅的肥满度显著高于泥鳅,其中,池塘养殖模式下的台湾泥鳅(P. dabryanus ssp. pond-cultivated, PPOC)肥满度(1.00±0.01)显著高于池塘养殖模式下的泥鳅(M. anguillicaudatus pond-cultivated, MPOC) (0.50±0.01) (P<0.05)。泥鳅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台湾泥鳅(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台湾泥鳅(P<0.05),其中,稻田养殖模式下的泥鳅(M. anguillicaudatus paddy-cultivated, MPAC)粗蛋白含量最高,达(21.09±0.57)%。除内聚性外,台湾泥鳅的质构特性显著高于泥鳅(P<0.05);养殖模式对2种泥鳅的形体性状有显著影响,PPOC肥满度显著高于稻田养殖模式下的台湾泥鳅(P. dabryanus ssp. paddy-cultivated, PPAC) (P<0.05),MPOC肥满度显著低于MPAC (P<0.05)。池塘养殖模式下2种泥鳅的致动脉粥样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显著低于稻田养殖的相同品种(P<0.05),硬度(PPOC)>硬度(PPAC),弹性(MPOC)<弹性(MPAC) (P<0.05),稻田养殖模式的2种泥鳅的谷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缬氨酸和甲硫氨酸高于池塘模式的相同品种(TAV>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形体性状与营养品质密切相关,肥满度与体长体高比呈负相关(–0.996),与质构特征、粗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与水分、灰分、粗蛋白含量呈负相关。基于肥满度、质构等指标,PPOC最适合作为泥鳅加工原料。 相似文献
2.
3.
5.
为探究攀鲈(Anabas testudineus)胚胎的发育时间和形态特征,对其胚胎发育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攀鲈受精卵为无黏性的浮性卵,卵质均匀,吸水膨胀后平均膜径为(912.92±17.07)μm;受精卵在水温(27.5±1.0)℃、溶解氧≥6.5 mg/L、pH 7.6~8.2的环境条件下,历经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7个阶段、26个发育时期,历时17 h 45 min孵化出膜;初孵仔鱼沉于水底,全身分布有黑色素,全长(1 915.31±92.21)μm,体宽(673.85±26.99)μm,心搏率(166.9±8.5)次/min,消化道未贯通。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大鳞副泥鳅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胚胎及仔鱼对盐度的适应性,将发育至原肠期的胚胎分别放置于盐度为0、2、4、6、8、10的水体中培育,统计胚胎的孵化时间、孵化率以及仔鱼的畸形率、成活率、特定生长率及卵黄囊吸收率,并测定初孵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 (Survival activity index, SAI)。结果显示:1) 盐度为2~4时,胚胎孵化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孵化率在盐度为4时最高,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P>0.05);2) 初孵仔鱼的畸形率随盐度升高而逐渐增加;3 日龄 (Days after hatching, dah) 仔鱼成活率则随盐度升高逐渐降低;3) 初孵仔鱼全长随盐度升高先下降后上升,而3 dah仔鱼的则随盐度升高而下降,其特定生长率和卵黄囊吸收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4) 随盐度升高,SAI先升后降,盐度为4时达最大。综上,大鳞副泥鳅胚胎发育及仔鱼生长的适宜盐度为0~4。 相似文献
7.
8.
9.
10.
为了解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消化道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与食性的关系,以采自东江和桃江水域的大刺鳅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石蜡切片、HE染色和胃含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刺鳅消化道的形态学、组织学结构及食性特征。结果显示,大刺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构成;口咽腔具舌、咽骨和咽磨;食道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有丰富的杯状细胞,内壁具纵行褶皱和次级分支,肌层由横纹肌和平滑肌共同组成;胃壁和肠壁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肌层为平滑肌,分为环肌和纵肌;胃呈“V”型,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幽门部3个部分,各部分的肌层厚度相比差异显著(P<0.05),贲门部向胃体部逐渐增粗,且含有胃腺细胞,幽门部肌层极为发达,形成幽门括约肌;肠较短,具一个弯曲,肠道系数为0.325±0.050,肠绒毛丰富,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肠绒毛高度相比差异显著(P<0.05);胃幽门部和前肠间有2个幽门盲囊。大刺鳅食谱较广,消化道中鉴定出虾类、水生昆虫、鱼类、螺、卵和植物碎屑6大类饵料,摄食时食物不经咀嚼直接吞入;食物多样性指数(H′)为2.19, 不确定性较低,饵料优势指数(D)为0.33,集中性较高;虾类为大刺鳅的主要食物,其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质量百分比(W%)和数量百分比(N%)分别为97.75%、92.29%和73.07%。研究表明,大刺鳅属肉食性鱼类,其消化道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表现出与食性相适应的特点,该研究可为大刺鳅人工养殖和饲料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