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7篇
  免费   297篇
  国内免费   263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3篇
  6篇
综合类   123篇
水产渔业   1029篇
畜牧兽医   34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无公害农产品事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文章通过探讨无公害农产品(渔业产品)检测目录的提出背景、内容、评估手段等,对我国无公害农产品(渔业产品)检测目录的内容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比对分析,旨在为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一、银鱼(r-对策生物)银鱼是栖息近海并有洄游江河特性的淡水鱼,主要分布于中日韩东亚地区,少数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银鱼资源尤为丰富,种类最多,是世界银鱼(银鱼科Salangidae简称)的起源地和主要分布区,领跑国际银鱼市场,奠定了中国银鱼业的地位。全球有6属17种银鱼,有6属15种包括6个特有种分布在中国,其他如日本3属4种、越南3属3种、俄罗斯2属2种,中国以太湖银鱼为代表(表1)。中国银鱼具有生活周期短、世代离散、生殖力强和定居能力广的特点,21世纪以来由于受到环境污染、无序捕捞、湖面减少等影响而使银鱼资源衰减,近几年来渔业部门重视银鱼的开发性保护,北方引进了太湖银鱼,南方则保持野生捕捞、区域保护,较好控制了银鱼滥采无序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属半封闭海湾,水体交换能力较弱,受多条河流入海影响,污染日趋加重,通过大沽河的径流量、输沙量和溶解污染物占到胶州湾入海河流的首位。根据区域特征,于2009年2、5、8、11月对大沽河湿地48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的Cu、Zn、Pb、Cd、Hg、As、有机碳、粒度进行测定,探讨了重金属含量和污染特征与总有机碳、粒度的关系,利用污染评价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进行污染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大沽河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较低,大部分测站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Ⅰ类标准的要求。表层沉积物中Cu、Pb、Zn含量8月份最高、2月份次之、5月份最低。Pb、Hg、As 3种重金属含量在2月份最高。Cu、Pb、Zn和Cd重金属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Hg与As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除Cd和As外的4种重金属与沉积物粘土、有机碳含量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性。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程度总体较轻,属于低污染水平,污染程度依次为Hg〉Cd〉Pb〉Cu〉As〉Zn。大沽河河口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风险程度依次为Hg〉Cd〉Pb〉Cu〉As〉Zn。  相似文献   
4.
鲜活水产品中甲醛本底含量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法,先后对12种314个淡水鱼类样品、19种356个海水鱼类样品、9种147个虾蟹类样品、5种137个贝类样品和4种59个头足类样品共计1013个鲜活水产样品中本底甲醛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鲜活水产品中甲醛含量中位值为0.25mg/kg,平均值为6.31mg/kg,中位值远低于平均值,因而多数水产品中甲醛的本底含量处于低端水平。在调查的49个水产品样品种类中,龙头鱼、鳕、中国枪乌贼、口虾蛄、梭子蟹等种类甲醛本底含量较高,另外淡水鱼类样品中的罗非鱼甲醛含量要显著高于其它种类的淡水鱼类(p<0.05)。不同类型的水产品之间甲醛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海水鱼类样品中甲醛含量最高,其次为头足类样品、甲壳类样品和贝类样品,淡水鱼类样品中甲醛含量最低 。  相似文献   
5.
三疣梭子蟹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部分基因组DNA文库测序,获得了总长度为622409个碱基的基因组DNA序列,从中找到微卫星重复序列(1~6bp重复)697个.统计微卫星重复类型,以两碱基重复数目最多,为445个,占微卫星序列总数目的63.84%;其次是三碱基重复152个,占21.81%;再次分别是单碱基重复45个,占6.46%;四碱基重复31个,占4.45%;五碱基重复14个,占2.01%;六碱基重复1个,占1.43%.在单碱基重复类型中,重复拷贝类别全部为A:两碱基重复类型中,AG重复数目最多,其次是AC和AT;三碱基重复类型中以ACT最多,其次是AGG和AAT;四碱基重复类型中,AGAC重复数目最多;五碱基重复类型中,以AACCT重复拷贝类别最多;六碱基重复中以AGGGGA重复数目最多.GC重复拷贝类别的重复数目很少,只发现1个(GenBank注册号为EU113241).  相似文献   
6.
10种海参16SrDNA 序列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PCR扩增10种海参的16SrDNA部分序列,并测序.获得大小为566bp的序列,利用DNAsp4.0软件分析比较10种海参的碱基组成、各碱基变异位点数、插入或缺失位点数,并采用MEGA4.0软件分析彼此间的遗传距离.结果发现,10种海参富含AT碱基,A T的含量平均为57.0%,不同种海参间发生碱基转换、颠换及发生插入或缺失变异的位点数差异很大,10种海参彼此间的遗传距离在0.007~0.316之间.所得结果与GenBank中10种海参的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同时用MEGA4.0和PAUP4.0软件构建进化树,分析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利用16SrDNA序列的差异可以将分属于海参科(Holothuriidae)与刺参科(Stichopodidae)的海参完全分开,瓜参科(Cucumariidae)的2个种与刺参科的亲缘关系较近.对不同海参种间亲缘关系的分析结果还表明,同属于剌参科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与加州拟刺参(Parastichopus californicus)和具疣拟刺参(Parastichopus parvimensis)亲缘关系最近,同属于海参科的格皮氏海参(Pearsonothuria graeffei)与白尼参属的蛇目白尼参(Bohadschia argus)和图纹白尼参(B.marmorata)亲缘关系最近,而同样为海参科的墨西哥海参(Holothuria mexicana)则与红腹海参(Hothuria edulis)关系最近.这些资料为海参的种质资源管理、新种引进和种质改良提供了基础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紫外线遗传灭活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激活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卵子,并用6-DMAP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方法,获得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早期胚胎。多聚甲醛固定、免疫荧光染色后,运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栉孔扇贝正常发育卵子和异源精子诱导的雌核发育卵子,对其受精过程中微管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1)正常发育组受精卵内以微管为基础的纺锤体能够顺利地组装并引导卵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和第一、第二极体的排放,以及雌、雄原核融合和第一次卵裂;(2)异源精子诱导雌核发育的卵子经6-DMAP处理后,部分微管变得模糊或消失,纺锤体受到破坏导致染色体的分离无法进行,第二极体的形成受到抑制并使雌核染色体二倍化;去除6-DMAP作用后,微管重新组装,雌核分裂重新启动继而进行卵裂;精核保持固浓缩状态或轻微膨胀形成雄性原核,但卵裂后期则以致密的染色质体(DCB)形式存在于分裂沟上或进入一个卵裂球中。结果证实,长牡蛎精子经紫外线遗传灭活后可顺利进入并激活栉孔扇贝成熟卵子但不参与合子核的形成,6-DMAP也可有效抑制第二极体的排放而获得雌核发育二倍体胚胎。本实验结果为研究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的可行性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urbot reddish body iridovirus,TRBIV)是中国工厂化养殖大菱鲆的主要病毒性病原之一.本研究提取了该病毒DNA,依据其主要衣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了PCR引物,优化了PCR反应参数,建立了TRBIV的PCR检测方法,测试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应用该方法开展了TRBIV的流行情况调查及研究了大菱鲆的外观症状(红体)与TRBIV感染的关系.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TRBIV PCR检测方法可以从相当于100ng病鱼组织中或103数量级的病毒粒子中检出TRBIV,也可以在不杀死被测鱼的情况下,仅从鱼体中抽取少量血液即可在1天的时间内完成大量样品的TRBIV检测,但不能从健康大菱鲆脾组织和患淋巴囊肿牙鲆的囊肿组织中扩增出任何产物,说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在所调查的山东半岛5家大菱鲆养殖场的19尾大菱鲆中,7尾为TRBIV阳性或弱阳性;具有"红体"症状的大菱鲆应当划分为"病毒性红体病"、"细菌性红体病"和"非病原性红体症"3种不同的类型.本研究为TRBIV的流行情况和传播途径调查、疾病的快速诊断和控制提供了技术手段;调查结果显示TRBIV已遍布山东半岛沿海地区的大菱鲆主产区,在地域上相距较远的多个大菱鲆养殖场流行,今后需要密切关注该病毒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9.
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冷冻保存牙鲆胚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鱼类胚胎的冷冻保存中,需要抗冻剂有效地渗入胚胎,才能对胚胎起到保护作用.本研究采用显微注射技术将抗冻剂直接注射到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胚胎内,以实现牙鲆胚胎的玻璃化低温冷冻保存.研究中,首先对抗冻剂种类进行了选择,将抗冻剂的毒性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乙二醇(EG)、甘油(Gly)、二甲基亚砜(DMSO)、甲醇(MeOH)、1,2丙二醇(PG)、PM21(PG:MeOH=2:1);对胚胎发育时期和注射剂量进行了筛选.实验结果显示,注射600pL(1 pL=10-6mL)抗冻剂PM21后,牙鲆的心跳期胚胎成活率显著高于尾芽期胚胎(P<0.05),成活率为(64.04 2.05)%;对卵黄囊、卵膜与卵黄膜间隙作为注射部位进行了选择,发现采用卵黄囊内注射的胚胎成活率高于"五步平衡法",并显著高于通过卵黄膜间隙注射(P<0.05),其成活率为(44.24±7.88)%.结果表明,注射600pL 35%PM21至牙鲆心跳期胚胎卵黄囊内,平衡10min,然后进行玻璃化冷冻保存,取得了68.2y.4%透明胚胎,能够对牙鲆胚胎提供很好的保护.说明显微注射方法可以成功地将抗冻剂注射入牙鲆胚胎,并在牙鲆胚胎的冷冻及胚胎的完整性方面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牙鲆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克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同源克隆及基因组步移的方法,分离克隆了牙鲆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经过序列分析及cDNA验证,牙鲆MSTN基因具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编码377个氨基酸.5'侧翼区含有8个TATA框,一个CAAT框,6个E框;3'侧翼区含有加尾信号.通过同源分析,牙鲆MSTN C末端含有9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和一个RVRR蛋白酶酶切位点;通过进化树分析,牙鲆MSTN与鱼类MSTN基因聚为一支.RT-PCR分析表明,牙鲆MSTN在胚胎发育中不表达或表达量较低,说明MSTN在牙鲆胚胎发育中并不起重要作用;其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随个体和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暗示MSTN的表达受外界因素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