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水产渔业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掌握凤鲚(Coilia mystus)早期资源在长江口的时空分布特征, 于 2019 年 5—10 月在长江口沿岸水域设置 10 个调查站点, 对凤鲚的仔、稚鱼及其环境因子进行逐月采样, 统计分析了凤鲚的体长、发育期及丰度等数据, 研究了凤鲚在长江口的主要繁殖时间及早期个体分布情况, 并利用 GAM 模型分析了丰度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5—10 月是长江口凤鲚的主要繁殖期, 其中 5—8 月为繁殖盛期。长江口北支的东旺沙-北八滧-启隆乡沿岸水域为凤鲚仔稚鱼主要分布水域, 为长江口凤鲚的重要育幼场。GAM 分析结果表明, 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分布主要受盐度、温度和溶解氧的影响, 3 个环境因子均对凤鲚仔稚鱼丰度的影响显著(P<0.05), GAM 最优模型偏差解释率为 65.50%。凤鲚仔稚鱼的最适盐度在 5~12, 温度在 20~28 ℃时相对适宜, 凤鲚仔稚鱼生长适宜的溶解氧为 5.2~8.0 mg/L。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长江口海上风电场水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利用多元统计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该水域鱼类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春、秋季共获得鱼类 28 种, 隶属 6 目 15 科 26 属; 鲈形目鱼类占比最高(57.14%), 其中以虾虎鱼科鱼类最多(21.43%)。鱼类组成以海洋性、暖温性、底层鱼类为主。春季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 (Collichthys lucidus) 、刀鲚 (Coilia nasus) 、凤鲚 (Coilia mystus) 、拉氏狼牙虾虎鱼 (Odontamblyopus lacepedii)和鮸(Miichthys miiuy), 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凤鲚、棘头梅童鱼、 刀鲚和鮸。多样性分析和 ABC 曲线表明, 调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处于受干扰状态。T 检验显示, 风电场水域鱼类的丰度、生物量、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均与邻近水域无显著性差异(P>0.05)。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排序(NMDS)表明, 长江口海上风电场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分为春季和秋季 2 个组群。相似性检验 (ANOSIM)显示 2 个组群差异极显著(R=0.726, P<0.01), 群落结构的季节更替明显。RDA 表明鱼类群落结构受溶氧、 温度、深度和盐度的综合影响, 不同环境因子对不同生活史阶段优势种的影响作用不同。结果表明, 长江口海上风电场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干扰状态主要与季节和环境因素相关, 风电场对其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3.
伍烨菱  王思凯  赵峰  李春波  庄平 《水产学报》2024,48(1):019608-019608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在早期发育阶段对不同栖息生境的选择偏好及其行为特征,实验以长江口近岸微生境类型为基础,在室内建立了藨草、泥底、铁板沙、砾石等4种模拟生境,选取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分别开展了对不同生境选择的行为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在藨草生境中分布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生境。随着仔蟹的生长发育,Ⅲ、Ⅴ期仔蟹在泥底和铁板沙生境中占比增大。在藨草生境中,中华绒螯蟹幼体具有游泳、附着藨草、表栖、埋栖等4种行为,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主要表现为附着藨草行为,Ⅲ期仔蟹的表栖、埋栖行为显著增加。幼体在藨草生境中的蜕壳率显著高于泥生境,而死亡率显著低于泥生境。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体偏好栖息于有利于其生存、发育的藨草等植被生境中,这可能与藨草等植被生境为中华绒螯蟹幼体提供了适宜的庇护场所有关。本研究结果指出了植被生境对中华绒螯蟹幼体阶段的重要性,丰富了早期生活史资料,并为其资源保护和栖息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多纹钱蝶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人工繁育技术, 为其生产性育苗工艺和管理技术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人工养殖的多纹钱蝶鱼经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 对胚胎及胚后发育阶段进行了连续观察、拍照和测量。结果显示, 水温(27.0±1.0) ℃, 盐度 32 条件下, 多纹钱蝶鱼从受精卵发育, 经 18 h 20 min 出膜, 受精后 3 h 进入囊胚期, 4.5 h 进入原肠期, 8 h 进入胚体形成期, 8.5 h 进入器官形成期, 器官形成顺序为视囊期、尾泡形成期、肌节期、脑泡期、耳囊期、尾芽期、尾鳍期、晶体形成期、耳石形成期, 16.5 h 出现心跳, 17.5 h 出现肌肉效应, 18.5 h 完成出膜。多纹钱蝶鱼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 初孵仔鱼全长 1.350~1.655 mm; 水温 26 ℃下, 出膜后 2 d 卵黄囊完全消失; 出膜后 3 d 仔鱼开口, 口裂 0.265~0.280 mm; 出膜后 15 d, 鱼体体色加深, 进入稚鱼期; 19 d, 胸鳍发育完全; 23 d, 背鳍发育完全; 29 d, 尾鳍、臀鳍发育完全; 33 d, 鱼身上鳞片基本长出, 身体不再透明, 发育至幼鱼期, 此时全长 15.625~15.647 mm, 体长 12.013~12.234 mm, 体重 0.045~0.059 g, 心跳 150~159 次/min。  相似文献   
5.
刀鲚(Coilia nasus)是一种江海生殖洄游性鱼类,长江口是刀鲚重要的洄游通道。本研究首次关注洄游至长江口卵巢发育比较成熟的繁殖群体的营养状况,并比较分析了其不同组织总脂和脂肪酸组成,为探明长江口水域刀鲚繁殖群体的营养状况及繁殖性能提供参考信息。结果显示,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水分含量依次降低,总脂含量依次增加。饱和脂肪酸(SFA)总量在肝脏中最高,肌肉中最低,3种组织间差异显著(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中C18:1n9c的含量最高,其在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含量依次为(40.88±0.19)%、(35.06±1.84)%和(42.85±2.14)%,肝脏中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个组织(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3-PUFA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在肌肉、肝脏和卵巢中依次升高,卵巢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肝脏和肌肉(P<0.05),而后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肝脏和卵巢中不饱和脂肪酸(UFA)/SFA的比值依次为2.35、1.67和4.49,n3-PUFA/n6-PUFA的比值依次为4.94、3.87和5.13...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刀鲚繁殖群体组成及繁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查明当前长江口刀鲚(Coilia nasus)繁殖群体组成及其繁殖性能, 2021 年于长江口刀鲚汛期的 4—6 月在长江口南支水域采集生殖洄游的刀鲚繁殖群体样本 144 尾, 分析了其个体大小、性比、性腺发育分期、条件因子(Kn)、 性体指数(GSI)和繁殖力(F)。结果显示, 采集样本的平均全长(TL)和体重(BW)分别为(318±34) mm 和(97.16±32.05) g, 其中, 于 4 月采集的个体最大。繁殖群体中, 雌性占优, 雌雄性比为 8∶1。在雌性个体中, 不同月份性腺发育期组成不同, 其中 4 月以卵巢发育至 II 期个体为主。Kn 在不同长度组和不同月份间基本一致, 其值接近或大于 1。GSI 从 4 月至 6 月随着性腺不断发育成熟而逐渐增加, 6 月最高。所选成熟个体的繁殖力从 29908 到 74041 粒不等, 平均值为(51073±11302)粒。繁殖力与全长、体重、性腺重均存在正相关关系, 其中繁殖力与性腺重的相关性最高 (R2 =0.619), 其次为全长和体重。本研究结果可用于判定当前长江口刀鲚繁殖群体的整体状况, 为后期针对该物种的保护以及管理政策制定和规划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长江口刀鲚(Coilia nasus)群体组成, 将采自长江口南支和北支、崇明内河、浙江嵊泗共 160 尾刀鲚进行传统形态学研究和框架模型的构建, 对获得的形态变量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长江口不同刀鲚群体间形态变异很小; (2) 组间差异主要为躯干横向和头长的差异, 躯干横向为差异的主要变异方向, 头长为次要的变异方向; (3) 北支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高(95%), 判别效果最好; (4) 聚类结果也呈现出类似的结果, 南支群体和内河群体聚为一组, 和嵊泗群体聚为一大支, 最后和北支群体聚类。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口不同刀鲚群体间的躯干横向和头长的差异可能由摄食和栖息地利用差异造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