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90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39篇
水产渔业   207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些年随着鲟鱼人工养殖业在国内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鲟鱼养殖国,鲟鱼养殖产量占世界鲟鱼养殖总产量的80%以上。大规模、高密度、工厂化的养殖模式导致疾病的频繁暴发和蔓延,严重制约了鲟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养殖环境的污染、苗种及饲料厂商的参差不齐等因素都为鲟鱼肝脏疾病的暴发埋下了隐患,关于鲟鱼疾病的研究得到了业内广泛重视,其中关于肝脏疾病的研究已成为重点。一、鲟鱼肝脏疾病的临床症状鲟鱼患肝脏疾病的前期体表及临床解剖观察没有  相似文献   
2.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人-兽-鱼共患的致病菌,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为了研究宿主嗜中性粒细胞清除细菌感染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副溶血弧菌Vp57~(RFP)菌株感染受精后48 h(hours post fertilization,hpf)的斑马鱼(Danio rerio)幼鱼耳泡,建立局部感染模型,并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01菌株为对照,系统比较了副溶血弧菌和大肠杆菌的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存活曲线以及和嗜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RT-qPCR验证炎症相关基因il1b和il10在感染前后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和大肠杆菌感染斑马鱼幼鱼的LD_(50)分别为7.90×10~8 CFU/mL和1.14×10~(11) CFU/mL,与感染大肠杆菌相比,斑马鱼感染副溶血弧菌后招募嗜中性粒细胞的速度更快,且数量更多。RT-qPCR结果发现斑马鱼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在相同时间点能够激活更高的il1b和il10基因的表达,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建立的副溶血弧菌-斑马鱼幼鱼耳泡局部感染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嗜中性粒细胞清除副溶血弧菌感染的动态过程,以及深入揭示天然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珊瑚的疾病共有3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有7种,即白化病、黑带病、白带病、白色瘟疫、白斑病、黄带病和曲霉病.文章分别从病症、病原及致病机制等方面介绍了这些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外源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诱导黑边石斑鱼(Epinephelus fasciatus)排卵的影响。【方法】以成熟的黑边石斑鱼为研究对象,测量其体长、体质量和肥满度后,在2018年7—8月,使用HCG激素(剂量为200 IU/kg或500 IU/kg)注射分别对6尾雌鱼进行成熟诱导。【结果】在200 IU/kg HCG处理中,注射24 h前有5尾雌鱼的卵母细胞处于第三次卵黄球前期阶段;注射48 h后2尾雌鱼出现核移动卵母细胞,1尾雌鱼的卵母细胞为第三次卵黄球后期阶段;注射60 h后1尾雌鱼出现排卵现象,其余5尾雌鱼均为第三次卵黄球后期阶段。在200 IU/kg HCG处理的排卵个体中,注射时其卵母细胞直径为477.0 μm,注射后60 h卵母细胞的直径增加至624.4 μm。此外,经催产、排卵、受精和孵化后共获得总卵数16 906粒,受精率为68.7%,孵化率为43.0%。而500 IU/kg HCG处理的黑边石斑鱼排卵失败。【结论】使用剂量为200 IU/kg的外源HCG激素可诱导黑边石斑鱼成熟且排卵,但为了提高排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其注射剂量和效应时间还需要进一步调节。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高邮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采用三层刺网和单目地笼网鱼类采样工具,于2019-2020年在该湖泊设置的5个点位进行4次调查,鉴定了渔获物种类,分析了鱼类生态类型和群落结构特征指数。结果显示:高邮湖鱼类24种,隶属20属7科6目。淡水性、肉食性和中上层鱼类为优势生态型。鲫(Carassius auratus)、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刀鲚(Coilia nasus)和鲢(H.molitrix)为高邮湖优势种。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45,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61,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6,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为1.91。与历史资料相比,鱼类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有所提高,但群落结构受干扰程度较高。Cluster聚类和nMDS平面图显示,高邮湖不同空间的鱼类多样性差异较小;而与其北部入湖口河流水域相比,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过水性高邮湖的鱼类多样性高于河道,但总体上鱼类物种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6.
盐度对脊尾白虾存活、生长和蜕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盐度突变对脊尾白虾成活的影响,以及水体盐度(0、6‰、12‰、18‰)对单个体养殖条件下脊尾白虾生长、成活和蜕壳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度由6‰到0的突变组,脊尾白虾的成活率最低,96 h成活率仅为6.67%;而盐度由6‰至12‰、18‰的突变组,96 h的成活率均在93%以上.(2)单个体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体盐度提高(盐度0~12‰条件下),脊尾白虾最终体长、总体长增长率和成活率均有增加趋势;盐度超过12‰时,总体长增长率显著下降,但成活率变化不大.(3)盐度对脊尾白虾的蜕壳周期有一定影响,盐度12‰组虾的第1次、第5次、第8次和第9次蜕壳周期最长;整体上,盐度12‰组平均蜕壳周期最长(9.57 d),盐度0组平均蜕壳周期相对较短(8.47 d).因此,脊尾白虾对盐度低于6‰的水体适应性较差,盐度12‰有利于提高该虾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复合微生物制剂去除氨氮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了在不同质量浓度微生物制剂、不同氨氮质量浓度、不同温度与pH等条件下,复合微生物制剂去除氨氮的效果.试验表明,复合微生物制剂对改善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具有明显作用.结果显示,使用复合微生制剂的最佳质量浓度是10.0 mg/L,在氨氮质量浓度为4.44 mg/L、温度为35℃时制剂的氨氮去除率最高,在碱性的环境中去除氨氮效果优于酸性环境.  相似文献   
8.
上海:养殖用海30亩内免征海域使用金经上海市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于9月5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对农业填海造地用海、围海养殖用海、开放式养殖用海等3项海域使用金的征收制定了地方标准。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组蛋白去乙酰基酶1基因(HDAC1)在不同淡水生长特性家系凡纳滨对虾中的表达情况,明确HDAC1基因在对虾淡水养殖过程中的功能作用,为揭示凡纳滨对虾生长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RACE克隆凡纳滨对虾HADC1基因cDNA序列,利用DNAMAN、ProtParam、ProtScale、PS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