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3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农杆菌介导的百合ACO反义基因遗传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东方百合‘索邦’(Liliumoriental‘Sorbonne’)无菌苗鳞茎、鳞片叶及愈伤组织为外植体,通过EHA105和GV3101两种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菌株介导,将ACO反义基因导入东方百合"索邦"。结果表明,愈伤组织预培养7 d,侵染30 min,EHA105菌液浓度OD=0.8,共培养5 d,可获得7.14%的转化率。经GUS、PCR、PCR-Southern及基于梯状胶回收的PCR法检测证明ACO反义基因已转入转化植株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的致病性特性及其遗传变异特点,为进一步探讨大豆疫霉菌致病力的遗传变异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国际标准鉴别寄主和黑龙江省部分主栽大豆品种测定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的致病性,以大豆疫霉野生型菌株的单游动孢子分离物为亲本,建立连续2代单游动孢子无性后代和1代单卵孢后代,测定大豆疫霉菌致病力的遗传变异特性。【结果】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对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表现出不同的致病性,但对国际标准鉴别寄主不致病。控制大豆疫霉菌致病力的某些致病基因在连续2代单游动孢子后代和1代单卵孢后代中发生变异,而其他致病基因遗传稳定。【结论】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和大豆品种具有美国大豆疫霉菌株和大豆品种所不具有的更为复杂的遗传多样性,用国际标准鉴别寄主鉴别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的致病性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控制大豆疫霉菌的致病基因分布在不同位点,有的遗传稳定,由纯合的核基因控制;有的遗传不稳定,由杂合核基因或细胞质基因控制,其有性和无性后代均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23.
不同鸡品种TYR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CR-SSCP方法,对中国宁夏固原鸡、海南文昌鸡、西藏藏鸡和国外引进海赛克斯鸡TYR基因5′侧翼区及外显子13个位点(P1、P2、P3)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2位点无多态,P1位点在3个中国鸡品种中均出现3种基因型,分别为AA型、BB型和AB型;在引进的海赛克斯鸡中,只检测到BB型和AB型2种类型。4个鸡品种在该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3位点在中国3个鸡品种中均检测到3种基因型,分别为AA型、BB型和AB型,而海赛克斯鸡中只检测到AA和AB型,固原鸡和文昌鸡在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藏鸡和海赛克斯鸡均处于极不平衡状态。进一步说明,中国地方鸡品种的TYR基因蕴藏丰富变异资源。经克隆测序分析,P1位点存在C→T的单碱基替换突变,P3位点存在G→A的单碱基替换突变,但未引起氨基酸突变。独立χ2分析显示,两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在不同鸡品种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和P〈0.01),提示TYR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与鸡品种因素显著相关。本研究为以后对鸡TYR基因5′侧翼区及外显子1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4.
土壤拮抗放线菌JSJ-129-08的筛选及活性产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从陕西杨凌地区不同类型土壤中分离出的400多株放线菌进行皿内对峙初筛和无菌发酵液复筛,筛选出1株对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 Shoemakey)、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rum)均具有强烈拮抗作用的JSJ-129-08号菌株,并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了初步测定,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JSJ-129-08发酵液对玉米大斑和烟草赤星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600μg/mL浓度下抑制率分别为92.8%和83.2%,300μg/mL浓度下抑制率分别为67.8%和64.8%。温室盆栽试验结果显示JSJ-129-08发酵原液对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可达78.6%和72.2%,在较高浓度下(10倍液)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可达76.4%和66.0%。  相似文献   
25.
陕西小麦黄矮病病原种类的多重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预防和防治小麦黄矮病提供相关参考依据,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大麦黄矮病毒多重PCR检测技术对2009-2010年陕西地区主要小麦产区的小麦黄矮病进行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3个病原种PAV、GPV、GAV的检测.结果表明,2010年除陕西凤翔地区发病指数略高于2009年发病指数外,其余地区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调查地区小麦黄矮病混合侵染现象严重,且以GPV、GAV和PAV混合侵染为主.  相似文献   
26.
为了探索短柄草的遗传转化体系,以二倍体短柄草ABR 6为受体材料,通过对诱导培养基类型、潮霉素筛选浓度和根癌农杆菌侵染浓度等参数的优化,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短柄草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来源于未成熟胚的胚性愈伤组织在LS培养基上诱导率最高,达76.27%,最佳Hpt筛选浓度为40 mg·L-1,最佳农杆菌侵染浓度为OD600=0.6,在此条件下ABR 6的转化效率可达5%;通过PCR检测12株抗性植株,发现7株能扩增出Hpt基因(845 bp)条带;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基因植株叶片,发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进一步证实了转基因植株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7.
二穗短柄草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及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建立二穗短柄草高效再生体系,以二倍体二穗短柄草ABR4、ABR6和六倍体二穗短柄草ABR100、ABR101、ABR102的幼胚为外植体,研究了糖类、染色体组倍性和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穗短柄草的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其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LS+2,4D 2.5 mg·L-1+麦芽糖30 g·L-1+琼脂6.5 g·L-1;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LS+2,4D 1.0 mg·L-1+6BA 0.2 mg·L-1+麦芽糖30 g·L-1+琼脂6.5 g·L-1;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LS+KT 0.2 mg·L-1+6BA 0.5 mg·L-1 + CuSO4 0.6 mg·L-1+麦芽糖30 g·L-1+琼脂6.5 g·L-1;愈伤组织生根培养基:1/2 LS+IAA 0.6 mg·L-1 +麦芽糖20 g·L-1+琼脂7.0 g·L-1。优化了二穗短柄草愈伤组织培养条件,在含有30 g·L-1麦芽糖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出愈率最高可达96.67%,在含有0.2 mg·L-1KT的培养基上,分化率最高为71.25%。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短柄草再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8.
烟草脉带花叶病毒试纸条的制作及田间病株的快速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它一种快速、特异、简便的烟草脉带花叶病毒检测方法.应用胶体金标记技术和免疫层析原理,在玻璃纤维膜、硝酸纤维膜的检测带和质控带上分别喷上胶体金与烟草脉带花叶病毒兔多克隆抗体的偶联物、烟草脉带花叶病毒兔多克隆抗体和羊抗兔IgG,研制出烟草脉带花叶病毒快速榆测试纸条.病汁液稀释1000倍后仍可快速检出,3~10 min即可显示结果.对烟草上危害严重的4种病毒进行测试,均无非特异性反应.4℃干燥密封保存的试纸条有效期大于2个月.用试纸条对田间病株进行随机检测,结果与RT-PCR检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