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江汉平原主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漯麦6010、郑麦9023、鄂麦580为试验材料,设置了每公顷225万、300万、375万3个密度处理,分析了密度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含量比值、孕穗及开花期旗叶叶绿素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密度处理间,3个品种在密度为300万/hm~2时,子粒产量和旗叶叶绿素SPAD值均达最高,旗叶MDA含量最低;郑麦9023和鄂麦580在密度为375万/hm~2时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含量比值最高,密度为225万/hm~2时最低,而漯麦6010则在密度为225万/hm~2时比值最高,300万/hm~2时比值最低。同一密度不同品种间,漯麦6010子粒产量和旗叶叶绿素SPAD值最高,鄂麦580最低,郑麦9023居中;而旗叶MDA含量以漯麦6010最低,鄂麦580的最高,郑麦9023居中;鄂麦580的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含量比值最高,其次是漯麦6010,郑麦9023最低。  相似文献   
22.
《杂交水稻》2019,(6):68-74
2016年分别在湖北荆州、湖南桃源、安徽庐江3个不同生态区,利用自然发生的热害天气调查了23个杂交稻新品种及对照丰两优4号在不同生态区始穗前后遭遇高温的天数及其结实率,对各品种的耐热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3个试点经历了强度大致相同的2段持续高温期,湖南桃源试验点中受高温危害品种比例最高,其次是湖北荆州,而安徽庐江地区由于播种迟,几乎所有品种在抽穗前后都避开了高温期,品种结实率基本正常。始穗前后均遭遇高温会加剧结实率下降,其下降幅度高于仅始穗前或始穗后遭遇高温;热害对杂交稻结实率的危害具有累加效应,热害天数越长,结实率下降幅度越大。对湖北荆州和湖南桃源2地受高温影响的各杂交稻品种进行耐热性筛选,发现其中4个表现为热敏感型,7个为耐热型,13个为疑似感类型。  相似文献   
23.
三系杂交中稻巨2优60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巨2优60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三系不育系巨风2A与自有的三系恢复系R60配组而成的优质三系杂交中稻新品种。本文重点阐述了巨2优60的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培育壮秧、适时移栽、科学施肥管水、综合防治病虫害、及时收割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4.
穗部性状是大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决定因素,良好的穗部结构应有一定的穗长基础、适合的小穗密度和每穗小穗数。以137份来源广泛的大麦材料为关联群体,利用224对SSR标记获取群体基因型,在2个环境试点下对穗粒数、小穗密度、小穗数、穗长进行性状观察,利用一般线性模型(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LM)两种模型进行4个穗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供试大麦群体的4个穗部性状差异显著,穗粒数与小穗数、穗长与小穗密度显著相关。224对SSR标记共检测出479个等位变异,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s指数和PIC分别为1.765、0.612和0.327。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化范围为0.486~0.891,并在GS值为0.580时,将材料分为2个类群。群体结构分析也将供试材料分为2个亚群。GLM分析显示,与穗粒数、小穗密度、小穗数、穗长相关联的标记位点数量分别有33、13、34、6,这些标记遍布大麦7条染色体,单个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8.65%~50.08%(P<0.001);MLM分析显示,与上述4个性状相关联的标记位点数量分别为4、3、4、1,这些标记位于大麦1H、2H和4H染色体,单个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3.12%~16.95%(P<0.001)。Ind1003、Ind2030、Ind2055、Ind4012这4个标记在2个环境中都能被2种模型检测到,且同时与穗粒数和小穗数相关联。  相似文献   
25.
为了解种子颜色目测法和色差计法对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鉴定效果,利用这两种方法对1 018份小麦材料种子颜色进行测定,并分析了色差计量指标L~*、a~*、b~*及a~*/b~*、b~*/a~*、a~*/L~*、b~*/L~*值与种子颜色和穗发芽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红粒小麦a~*、a~*/b~*和a~*/L~*的均值均显著高于白粒小麦,其他指标均值显著低于白粒小麦;(2)a~*/b~*和b~*/a~*值与种子颜色相关性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934和0.941,其线性回归方程可用于判断小麦种子颜色;(3)红粒小麦的穗发芽抗性显著高于白粒小麦,但不同红粒品种之间穗发芽抗性差异很大,变异系数为122.36%;(4)种子颜色及a~*/b~*和b~*/a~*值与穗发芽抗性相关性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0.831和0.835;其次是a~*/L~*值与穗发芽抗性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735;(5)目测法获得的种子颜色可解释穗发芽抗性72.9%的变异,色差计参数可解释穗发芽抗性72.5%的变异,但在单独分析时,色差计参数对红粒和白粒小麦穗发芽抗性分别仅能解释11.4%和8.7%的变异。总之,色差计法测量种子颜色,可以作为目测法判别小麦种子颜色的补充方法,用于种子颜色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尽管红粒小麦比白粒小麦抗穗发芽,但鉴于红粒小麦品种(系)间穗发芽抗性差异很大,仍需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26.
根据抗病基因在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中的SNP位点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或CAPS标记,对16份水稻材料中的4个抗病基因Pi25、Pi56(t)、Pit和Pita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9份水稻材料中携带Pi25,6份材料中携带Pita,1份材料中携带Pit(杂合型),无材料携带Pi56(t)。  相似文献   
27.
以一份特有红花甜荞‘HHTQ’为试验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该红花甜荞子叶、叶片、叶柄和花序中的花青素质量分数,同时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这4个部位的总酚和总黄酮质量分数,采用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DPPH·清除能力和ABTS~+·清除能力3种方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差异。结果表明,红花甜荞中4个不同组织的总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质量分数为1.32~3.43 mg/g、26.59~225.47mg/g和16.28~128.96 mg/g。花序中的花青素以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为主,叶柄和子叶中的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占比较高,子叶中则表现为等量积累这2种单体形式。4个不同部位的总酚和总黄酮质量分数差异显著,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差异较大,以花序中的总酚(225.47mg/g)和总黄酮(128.96 mg/g)质量分数最大,体外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次为叶片和子叶,以叶柄最低。该材料具有鲜艳的表型性状,同时含有丰富的酚类物质和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具有潜在的保健产品开发和观赏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8.
以3份生育期一致、果皮柔嫩度存在梯度差异的超甜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为材料,探讨果皮细胞壁主要成分含量在子粒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湖北武汉(2014年春)和海南陵水(2014年冬),PE10(果皮柔嫩性好)、T105(果皮柔嫩性中)、S33205(果皮柔嫩性差)在授粉后第12~24天果皮半纤维素含量均呈逐渐增加的特点,木质素含量则呈单峰曲线变化,而纤维素含量始终在24%上下波动,果胶与灰分含量变化不大且没有明显的规律。在两种环境条件下,3份自交系除PE10在授粉后第12、14天外,其余各测试时间点的果皮主要成分含量均值由大到小的顺序始终为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授粉后第12天果皮的半纤维素含量均值由大到小的顺序均为S33205、T105、PE10,而PE10半纤维素平均累积速率大于T105和S33205;授粉后第12天至最大值时间段内的果皮木质素含量均值由大到小的顺序均为S33205、T105、PE10。环境改变影响半纤维素、木质素累积速率。  相似文献   
29.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水稻产量是水稻育种的重要目标。在水稻驯化中,许多性状朝着有利于增产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水稻脱粒性的变化。相对于野生稻而言,栽培稻倾向于难脱粒的表型。这有效地保证了水稻谷粒的收获,进而提高了水稻产量。为了更好地理解水稻脱粒性,就水稻脱粒的细胞学基础,基因调控机制,植物激素调节做了相关综述,以期为水稻脱粒性的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其做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30.
中国再生稻田土壤培肥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再生稻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剖析了再生稻田土壤培肥途径与机制,提出了秸秆还田、茬口期利用、深耕改土和合理施用有机肥等多途径培肥措施,旨在为中国再生稻生产和高产稻田培肥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