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6篇
  37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地面覆盖方式对新垦盐碱地的抑盐和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塑料地膜、细沙、秸秆3种覆盖材料,研究了不同地面覆盖方式对新垦盐碱荒地的抑盐、脱盐和玉米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材料和方式均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其中全膜覆盖效果最好,其次是覆细沙5cm,覆秸秆3000kg/hm2。的增产率最小。覆盖处理对O~20cm土层的盐分均有很好的脱盐效果,可减弱休闲季土壤0-40cm土层的返盐。秸秆覆盖和细沙覆盖各层的含水量与覆盖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2.
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白菜型冬油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菜型冬油菜天油8号为指示品种,在天水市半干旱山区进行了不同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冬油菜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施干基鸡粪7 500 kg/hm2、N 150 kg/hm0、P205 75 kg/hm2、K20 75 kg/hm2处理的效果最好,其生育期最长,为293 d,较对照(不施肥)延长1l d;经济性状最优,籽粒折合产量和秸秆折合产量最高,分别为2 576.05、6 204.50 k·mm2,较对照分别增产551.92%、451.66%。该配施水平是天水市半干旱山区冬油莱高产高效生产的最佳施肥配比。  相似文献   
113.
耕作措施对玉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自然降水径流小区田间实测法,在典型黄土高原黄绵土种植区域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全膜双垄沟播+免耕种植模式有效延长了玉米生育期,且各项经济性状表现最优,产量最高,籽粒产量达6907.78kg/hm2,较不施肥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分别提高19.53%、13.06%,可视为黄土高原黄绵土种植区域坡耕地种植稀播作物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14.
硼锌配施对苜蓿矿质元素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喷施不同次数、不同浓度硼锌肥对紫花苜蓿草产量、矿质元素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喷施硼锌肥提高了紫花苜蓿草产量及B、Zn、Ca、Mg含量,K含量显著降低,Cu含量无显著变化;喷施不同浓度的硼锌肥均不同程度影响紫花苜蓿碳水化合物源库间的运转,喷施1次或2次时以0.3%浓度硼锌肥处理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最低,喷施3次时以0.2%浓度处理含量最低,且相应的茎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增幅也最大;叶、茎的淀粉、蔗糖、果糖含量均随硼锌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15.
研究了玉米间作针叶豌豆在垄作栽培和传统平作栽培方式下,对土壤温度、水分、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5~25 cm土层的日均地温较平作栽培提高0.92℃,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增温效果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垄作栽培土壤含水量及储水量高于平作栽培19.1 g/kg和315 m3/hm2。垄作栽培在灌水量比平作减少1200 m3/hm2的条件下,两种作物的混合产量为16895.3 kg/hm2,增产达14.97%;水分利用效率为26.61 kg/(hm2·mm),节水1268.4 m3/hm2。从增产节水的角度来看,玉米间作针叶豌豆垄作栽培模式明显优于平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6.
在半干旱区坡耕地条件下,研究了施用钾肥对兰州百合成熟期鳞茎水溶性糖总量和粗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K2O)为0~150 kg/hm2时,水溶性糖总量和粗淀粉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N)225 kg/hm2、施磷(P2O<<5>)150 kg/hm2、施钾(K2O)150 kg/hm2时,水溶性糖总量和...  相似文献   
117.
不同栽培模式下制种玉米的产量及水分生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河西走廊是中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干旱、缺水是制约该区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对6种不同栽培模式下制种玉米的产量表现和水分利用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全膜覆盖、垄植和沟播栽培模式均有利于提高制种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模式节水增产效果最为显著,比对照半膜平作增产1730.8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412kg/m^2。  相似文献   
118.
为了确定生物有机肥 GSJ -1对连作马铃薯土壤疮痂病病原菌分布影响及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效果,本试验进行了土壤疮痂病病原菌含量测定、马铃薯疮痂病病情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连作土壤疮痂病病原菌在盛花期之前向根际富集,盛花期之后向匍匐茎和薯块富集。施用生物有机肥 GSJ -1显著降低了土壤疮痂病病原菌含量,比对照下降了19.6%~74.9%,且改变了土壤中疮痂病病原菌原有的分布规律:从连作处理的根际多于非根际改变为生物有机肥 GSJ -1处理的根际少于非根际,且对疮痂病的防效达到47.2%。  相似文献   
119.
通过3年定位试验,在河西绿洲灌区,研究不同比例减少化学氮肥用量的情况下,间作针叶豌豆和毛叶苕子2种豆科绿肥饲草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针叶豌豆时,施用农民习惯化学施氮量90%的效果最好,虽然该模式下玉米籽粒产量下降了0.63%,但是差异不显著,而且可以多收针叶豌豆籽粒1987.34 kg?hm -2、针叶豌豆干草1374.35 kg?hm -2,同时经济效益最高,为36364元?hm -2,高于农民习惯施肥18.05%。间作毛叶苕子时,虽然所有化学氮肥减施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均低于农民习惯施肥,但是在施用农民习惯化学施氮量90%的情况下减产幅度最低,只有2.76%,达到了14263 kg?hm -2,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且可以多收毛叶苕子干草3175.47 kg?hm -2,同时经济效益最高,为32136元?hm -2,高于农民习惯施肥4.33%。而且这2种种植体系下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可见,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玉米种植时,间作收获籽粒为主的针叶豌豆和间作以收获豆科饲草为主的毛叶苕子,均能减少10%的化学氮肥用量,其中间作针叶豌豆的经济效益高于间作毛叶苕子。  相似文献   
120.
带膜还田时玉米秸秆的腐解率和还田层的温湿度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尼龙网袋法对河西绿洲灌区带膜还田时玉米秸秆的腐解率及其还田层的温、湿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旨在为当地玉米秸秆还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在早晨8∶00左右可以提高土壤表层温度,在傍晚8∶00左右可以减缓土壤温度降低,其中翻压带膜还田时,秸秆还田层的日均相对湿度、最大相对湿度和最小相对湿度均高于覆盖带膜还田,但是相对湿度的日较差却低于覆盖带膜还田。同时,还田层的日最低温度高于覆盖带膜还田,而日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温度日较差却低于覆盖带膜还田。还田层温度、相对湿度和腐解时间是还田秸秆腐解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还田层的温度影响最大,相对湿度和腐解时间其次。秸秆覆盖带膜还田时,还田层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还田秸秆的腐解起主要作用,腐解时间起次要作用。秸秆翻压带膜还田时,还田层温度、相对湿度和腐解时间三者对还田秸秆的腐解率均起主要作用。翻压带膜还田30天进入秸秆腐解高峰期,月腐解率达15%~16%,覆盖带膜还田60天进入腐解高峰期,月腐解率达11%~16%。经过180天的腐解后,翻压带膜还田的秸秆累积腐解率为72.5%,覆盖带膜还田秸秆的累积腐解率为56.0%。可见,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秸秆带膜还田时,翻压带膜还田要好于覆盖带膜还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