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9篇
林业   8篇
农学   31篇
基础科学   8篇
  67篇
综合类   191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718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9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目的]紫薇具有红色、紫色和白色等显著不同的花色以及形态、大小和颜色明显不同的2种雄蕊,使其成为花色多态型和异型雄蕊研究的良好材料.对紫薇花部综合特征和繁育系统进行系统研究,探究紫薇不同花色植株的繁殖策略以及2种雄蕊在传粉过程中的功能作用.[方法]通过野外定点观测,采用传粉昆虫调查、人工授粉以及人工控制套袋试验等方法对紫薇3种花色植株的花部形态特征、开花进程、传粉式样以及花朵的功能形态特征进行检测.[结果]1)3种花色植株的花期和单花开放进程基本相同(单花花期为4~5天).2)3种花色植株的花在形态特征上存在差异.3)3种花色植株的短雄蕊数表现为白色花植株>紫色花植株>红色花植株,花色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红色花植株的单花花粉量和P/O值显著低于其他2种花色植株(P<0.05).4)3种花色植株的花粉活性和柱头可授性动态变化趋势相似;花粉寿命与柱头可授期有部分重叠,长雄蕊花粉活性最高时期早于柱头最佳可授期,短雄蕊的与柱头最佳可授期同步;白色和紫色花植株的柱头最佳可授期比红色花植株的长(约2h).5)2种雄蕊在形态、颜色、花粉量、人工控制试验条件下的结实率和结籽数以及传粉昆虫访花行为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说明2种雄蕊在传粉过程中存在功能分化,即黄色短雄蕊主要起招引昆虫作用,暗黄色长雄蕊主要起传粉作用;但2种雄蕊在花粉活性、花粉组织化学成分以及人工控制授粉后的结实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表明二者在生理上尚未分化;去除雄蕊试验表明,雄蕊的排列方式是影响2种雄蕊功能分化程度的重要因素.6)P/O值、套袋试验以及传粉昆虫观察结果表明,紫薇不存在无融合生殖、主动自交和自交不亲和现象,其交配方式是以异交为主、自交亲和的兼性异交繁育系统.7)传粉昆虫对红色花植株有明显偏好,访问该花色植株的频率显著高于其他2种花色植株(P<0.01);人工授粉后,白色和紫色花植株的结实率显著提高.[结论]在自然条件下,紫薇的白色和紫色花植株存在一定的花粉限制.此时,增加对雄性功能的投入、延长柱头最佳可授期是其维持繁殖成效的适应策略;在传粉过程中,2种雄蕊既有分工,又有协作.2种雄蕊花药开裂时间不同步,花粉活力维持时间也不同,花粉的这种装配机制是紫薇提高花粉输出效率的繁殖策略.  相似文献   
22.
犀牛江流域是陇南市"三江一水"流域之一,首次栽植油橄榄(Olea europaea)"莱星"、"佛奥"和"鄂植8"品种,初步对其树体基本生长性状、物候期及抗病虫害和抗寒性调查研究,将为以后选择适宜品种、扩大种植区域提供生产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3.
为了减少普通地膜和氮肥的投入,实现该地区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在甘肃武威试验站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玉米单作、玉米//毛苕子和玉米//箭筈豌豆)和覆盖方式(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对玉米和绿肥作物氮素吸收以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和间作对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玉米收获期,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玉米植株吸氮量分别增加21.46%,11.22%和34.63%,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毛苕子和玉米//箭筈豌豆的玉米吸氮量分别增加6.94%和6.26%。玉米收获期,秸秆覆盖的牧草植株吸氮量较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无覆盖分别增加46.75%,72.31%和21.76%,间作毛苕子的吸氮量较间作箭筈豌豆增加25.26%。玉米收获期,各处理玉米带、牧草(裸露)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牧草收获期,无论牧草收获期还是玉米收获期,单作玉米的玉米带、裸露带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间作玉米。玉米收获期,普通地膜覆盖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的玉米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无覆盖分别显著增加32.87%和27.82%,普通地膜覆盖的牧草(裸露)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分别增加9.17%、6.07%和35.45%。  相似文献   
24.
按照吴征镒的中国种子植物分布区划分,对甘肃省草地植物区系的组成、植物科、属的统计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甘肃省草地植物区系物种丰富,共有植物154科706属2 128种;地理成分温带性质明显;有一定的过渡性及相互渗透的特点;区系成分以年轻成分为主,中国特有属较少。  相似文献   
25.
根据形态学特征挑选了7株采自甘肃甘南境内的野生羊肚菌,应用rDNA-ITS序列进行了比对技术分析。结果表明,7株野生羊肚菌归属为4个种:粗柄羊肚菌Morchellav crassipes、羊肚菌M.esculenta、黑脉羊肚菌M.angusticeps和高羊肚菌M.elata。根据分子系统树发现,粗柄羊肚菌和羊肚菌属于黄羊肚菌类群,而黑脉羊肚菌和高羊肚菌属于黑羊肚菌类群。  相似文献   
26.
不同刈割期天然牧草青贮品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通辽扎鲁特旗山地草原天然混合牧草为原料,对其不同刈割时期的青贮品质进行了测定,以确定天然牧草青贮的刈割时间。结果表明:7月中旬~8月下旬刈割的牧草,青贮品质在感官评价上均表现优良,且在营养价值上优于原料草,均可用来制作青贮。综合分析牧草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发现,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青贮料的pH、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乳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氨态氮占总氮的比例、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无明显规律。8月15日刈割的青贮饲草的干物质含量、粗蛋白含量、乳酸含量均相对最高,氨态氮占总氮的比值最低,青贮品质最佳,7月14日刈割的牧草青贮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27.
为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温性荒漠草原土-草体系中微量元素锰和铜的变化,对土壤、牧草中锰和铜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中牧区以外,其他放牧区土壤锰含量随季节的推移极显著下降(P0.01),夏季牧区极显著高于其他放牧区,冬春季和秋季则轻牧区极显著高于其他放牧区(P0.01)。除对照外,轻牧,中牧和重牧区土壤铜含量夏季极显著高于其他两季(P0.01),冬春季和秋季不放牧或轻牧区极显著高于中牧和重牧区(P0.01)。各放牧区牧草中锰和铜(除中牧区)含量均冬春季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夏秋两季,同一季节不同放牧区则各有变化。  相似文献   
28.
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的耐盐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来自高寒草地不同海拔的3份野生垂穗披碱草种子为材料,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研究了0%、0.4%、0.6%、0.8%、1.0%和1.2%不同盐浓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探讨3份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的耐盐能力。结果表明,低盐环境促进了种子的萌发;随着盐胁迫的增强,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与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当盐浓度达到1.0%时,发芽势均等于0。通过对3份种质材料在盐胁迫下的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发芽指数等指标的综合评价表明:材料的耐盐性为G3〉G2〉G1。海拔与耐盐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的相对发芽率与海拔成正相关,种子的相对发芽势、发芽指数与海拔成负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9.
调查研究发现:2013年7~8月份山西省阳高县草地蝗虫混合种群密度为7.6923~7.6941/m2,山地灌丛类草地和山地草原类草地虫口密度差异不显著,︳t︳=0.0049﹤t0.05;采用频数分布χ2拟合检验法研究证实:山地灌丛类草地蝗虫混合种群为核心分布型,山地草原类草地为随机分布型;在蝗虫种类组成、虫龄、虫态及主要行为习性基本相似的情况下,环境异质性及资源配置的差异性是形成两大类草地蝗虫混合种群分布型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0.
研究高寒草甸微尺度海拔和坡向下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对于探讨草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以东祁连山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7个海拔(2 800,3 000,3 200,3 400,3 600,3 800,4 000 m)和2个坡向(阴坡、阳坡)高寒草甸的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拔和坡向的交互效应对土壤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葡萄糖苷酶(BG)、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lnBG/ln (NAG+LAP)、lnBG/lnAP和ln (NAG+LAP)/lnAP有显著影响;LAP、AP、BG、POD、lnBG/ln (NAG+LAP)、lnBG/ln (NAG+LAP)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β—1,4—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PPO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同一海拔,阳坡土壤AP、BG、POD、PPO酶活性低于阴坡,阳坡土壤NAG酶活性高于阴坡,海拔3 800 m以下阳坡LAP酶活性低于阴坡,除海拔3 000 m和4 000 m外的其他海拔阳坡的土壤lnBG/ln (NAG+LAP)高于阴坡,海拔3 000~3 400 m的土壤lnBG/lnAP和海拔3 000~3 600 m的土壤ln (NAG+LAP)/lnAP在阳坡低于阴坡。相关分析发现,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不同程度受土壤C、N、P资源及土壤水分条件等的调控,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子。综上,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在微尺度海拔和坡向上具有差异性,且受土壤C、N、P资源及土壤水分条件的综合影响,以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